我的故鄉在北京,記憶中,冬天的北京城里,小販們扛著插滿糖葫蘆的稻草樁子走街串巷,一路吆喝著:“冰糖葫蘆蜜嘞,糖葫蘆?!鄙L中,紅得似火的糖葫蘆成了北京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傳統的糖葫蘆是用山楂做成的,山楂不僅酸甜可口,而且富含維生素C,可健胃消食。中藥里有名的“焦三仙”是助消化的常用方劑,山楂即是其中的“一仙”。據傳南宋皇帝趙惇的寵妃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名貴藥品皆不見效,無奈只好張榜求醫。有個江湖郎中揭下榜文,進宮診病后對御醫們說:“只需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服食5至10枚,不出半個月準能見好?!卑创朔ǚ澈?,寵妃果然痊愈。原來,寵妃每天吃山珍海味,造成消化不良,而山楂是助消化的,寵妃吃了自然藥到病除。后來這種服食方法傳到民間,老百姓把酸酸甜甜的山楂用竹棍串起來吃,大個兒的串在下面,小個兒的串在上面,再裹上一層薄薄的糖稀,很像葫蘆。由于“葫蘆”跟“福祿”兩字諧音,人們取其吉利,將其稱為“糖葫蘆”。
那時,我家住在北京老字號信遠齋蜜果店附近,信遠齋出售的一顆顆山楂(又叫山里紅)糖球兒極受達官顯貴和平民百姓的青睞。梁實秋在《雅舍談吃》里回憶說:“糖葫蘆以信遠齋所制為最精,不用竹簽,每一顆山里紅均單個獨立,所用之果皆碩大無比,而且干凈,放在墊了油紙的紙盒中由顧客攜去?!蔽哪?,梁實秋還說:“離開北平就再沒有吃過糖葫蘆,實在想念。”
當時,我家里的境況不太好,信遠齋的糖葫蘆太貴我吃不起,好在父親手巧,他親自動手給我做糖葫蘆吃。父親買來顆顆滾圓的新鮮山楂,洗凈后將山楂切成兩瓣,用小刀挖去果核,然后將兩瓣合上,我乖巧地把去過核的山楂用竹簽串起來。父親把白砂糖倒入鍋中,先用大火熬化,待出現糖泡泡時轉成小火,糖熬至黃色黏稠狀時,父親就將串好的山楂在熬好的糖稀中輕輕轉動,裹上薄薄一層糖后,制作糖葫蘆就大功告成了。父親自制的糖葫蘆尤其美味可口,成了我年少時的最愛。至今每每想起來,暖暖的幸福感就涌遍了我的全身。
冬季也許并不可愛,可這個季節能吃到糖葫蘆,即使是天寒地凍的日子,也充滿了溫暖和情趣。
(責編:孫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