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在上海擔任獵才總監的這些日子,各式各樣的案子,大到百萬年薪,一次找15個總經理,小到餐廳的前臺,百貨公司的銷售員……從幫客戶找人,到教客戶找人,還有派人到客戶公司幫忙找人,該接的不該接的我差不多都做過了,每個案子的背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因為有著足量的資料庫在加上兩岸顧問團隊的支持,因此我常說: 沒有找不到的人才,只有用了不會找的獵頭,還有一說是「沒有找不到,只有付不起」哈!
大陸 「必然」的上班地點
上個月返臺參加董事會,在回上海的飛機上,身邊坐了一位20多歲的年輕人,這是他第一次到大陸,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只好到美國留學,主修工業設計,返臺一年多工作一直很不順利,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家港資嬰幼兒産品公司,該公司設計部門在大陸,因此理所當然就到大陸報到了。他臨下飛機前,跟我說了一句讓我很有感觸的一句話,他是這麼說的:真的沒想到,第一次到大陸,就是來報到!相信很多人都想不到,但我也相信這會是趨勢!
由於工作上的需要,必需了解最真實的人力現況、需求與缺口。因此經常與客戶的高層面對面溝通,這也讓我親身經歷了兩岸人才供需的變化,以往臺資企業的核心幹部大多爲臺幹,薪資加福利基本上是臺灣成本的3倍。然而隨著時空的轉變與陸籍幹部的能力大幅提升,再加上陸籍幹部擁有在地優勢資源,更多的臺資企業願意賦予陸幹更重要的責任與機會,就以我經手的案件中,陸幹年薪超過臺幹也不足爲奇!近年來,臺幹的薪資加福利基本上也與臺灣越來越接近了,可以說唯一的差別也就是住房與機票了!
隨著臺灣的經濟停頓,工資幾乎零增長,加上臺灣內需市場發展有限,最終導致人才輸出的比例大幅提升,因此不單單只是高階的主管,愈來愈多的基層上班族或是應屆必業生也不得不將就業的目光放在了大陸!我可以大膽地說,未來臺灣上班族,將視大陸爲「必然」的上班地點。
臺幹的差異化優勢
臺灣人才,挾天時、地利、人文之便,登陸大陸職場發展,當然會成爲其考量的首選,有其捷足先登的勝場。目前在大陸臺籍幹部在臺資企業仍占有相當的比例,非官方統計至少有百萬臺胞在大陸,而臺灣30歲以上的上班族近76%,計畫可能到對岸發展。
由於兩岸文化的落差,造成兩岸人才的成長環境不同,兩岸人才的特質也有所不同。近年來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大陸民營企業主懂得如何運用臺灣人的長處與優勢,協助他們的企業提高競爭力並創造差異化。我親自經手的案子也不在少數,最近就在忙一個大項目, 陸資控股公司希望一口氣找十幾位臺籍高管團隊!
開創新局才有機會
最近常有朋友們問:現在世界經濟環境景氣不佳,歐、美、日本經濟一片不好,大陸經濟近來景氣似已趨緩,到大陸發展還有機會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經驗告訴我無論景氣好或壞的時空背景下,都有成功賺錢的事業,當然也有失敗倒閉的企業。求職者如能夾帶著産業經驗的移植,對一些本地的企業來說還是很有價值的。在某些産業與職務上,大陸人才的「質」或「量」還不足,所以給了具備「一定專業水平」的臺灣求職者很好的舞臺和機會發揮。環境永遠考驗著人才,但我更相信人才永遠能開創新局。機會天天都有的,只是機會不一定屬於你!
我個人很看好餐飲連鎖業,還記得前不久前臺灣剛公佈了2012新世代最嚮往100大企業,王品集團獲得冠軍。這個調查進行7年來,第一次由餐飲服務業擠下科技業,奪下寶座。過往臺灣優秀人才第一目標不是金融就是IT,曾幾何時餐飲業取代了所有的産業成爲新世代最嚮往100大企業榜首!隨著王品,85度C,瓦城等先後在臺上市, 元祖也即將在大陸上市, 許多登陸的餐飲連鎖業都有不錯的表現。85度C改變了上海人對咖啡與麵包蛋糕的認知與定義,鼎王也在古北的黃金城道開了第一家店,客單價不便宜但生意還是很好,Coco珍珠奶茶賺成什麼樣子就更不用說了,代官山在上海,南京,杭州……似乎永遠要排隊,年營業額破千萬人民幣不是問題!
你是人才嗎?
真的找不到工作嗎? 對上述這些高速成長的企業而言,人才永遠是不夠的!你是人才嗎?
你可以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你最想要的是什麼?
2.你的目標公司是?
3.你的目標公司目前最缺乏什麼人才?你是他們須要的人才嗎?
4.你可以為目標公司創造什麼價值?
5.告訴我一個對方非用你不可的理由。
對於想前進大陸職場的朋友,除了充實專業上的自我條件外,我強烈建議在心態上應有「換個位置,就該換個腦袋」的準備。在初到大陸發展時,需要適應不同的環境與企業職場文化,發現一些看似不合理現象的背後,其實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不要立即排斥、否定或逃避,反而應當面對問題、分析理解、體諒包容、求同存異,維持並發展職場裏的良好關係,相信你會喜歡這個國際級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