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無論是哪段歷史,都既有著耀目的輝煌,又藏著秘密的黑夜。歷史作家魏風華,執筆如燃犀,以他詩性的文筆和獨到的視角,從照亮唐朝的黑夜開始,重新挖掘歷史中的傳奇,解讀已經絕版的魏晉精神,又如歷史偵探一般,一一還原抗日戰爭中的決定性細節,將歷史的真相交還給讀者。本刊有幸采訪到魏風華老師,從魏老師的講述中學習到,歷史是一面鏡子,鏡中纖毫必露的并非只是過去的影像,更是有助現今的我們自省的標尺。因為在我們之后照耀著的,是來自未來的晨光。
志怪悠悠不可問
記者:在《唐朝的黑夜》三部曲中,您全面解讀了唐朝的志怪筆記,尤其是在第一部中,詳盡地把《酉陽雜俎》這部唐朝奇書展現在讀者面前,叫很多人知道了中國古代還有那么優秀的志怪傳奇。請問這本書對后世的志怪類寫作有怎樣的影響?為什么說它勝過明清的同類作品?
魏風華:在奇幻恐怖小說流行的今天,如果我們上溯源頭的話,會發現這類小說在中國古代其實就已經有很多了,而且古人在這方面的想象力一點也不比現代人差,鬼怪兇靈、奇幻怪談,甚至連盜墓秘聞,古人早就寫過了。中國古代的奇幻恐怖小說,被統稱為“志怪筆記”,其蹤跡最初見于先秦,興于魏晉,盛于唐宋。明清兩代,這類作品雖數量龐大,但沒什么好看的。問題出在兩方面:一是明清已是近世,作品中少了幽古隱秘之風;二是明清的志怪筆記,篇幅過長,走的是傳奇的路子,而且人情味過濃,寫著寫著就變成愛情故事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自不必說,一個又一個忠貞于愛情的狐貍精,讀后不僅不會感到毛骨悚然,而是會讓你熱淚盈眶。至于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雖講求簡短,模仿中古風格,但由于文中仍加入了人情世故,所以讀起來照樣乏味。而誕生于唐朝晚期的《酉陽雜俎》則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志怪筆記,明朝著名編輯家、大書商李云鵠說其“無所不有,無所不異,使讀者忽而頤解,忽而發沖,忽而目弦神駭,愕眙而不能禁”。在清朝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紀曉嵐則這樣評價該書:“其書多詭怪不經之談、荒渺無稽之物,而遺文秘籍亦往往錯出其中,故論者雖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自唐以來推為小說之翹楚……”魯迅、周作人以及很多國外的漢學家對其亦十分推崇。當代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先生更是稱《酉陽雜俎》為黑夜之書:“它有一種魔鬼的性質,它無所不知,它收藏了所有黑暗、偏僻的知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視《酉陽雜俎》為唐以來“志怪筆記的翹楚”。考慮到中國古代志怪筆記想象力最發達的年代也是在唐朝,在數量和質量上完全超過了魏晉時代,而唐之后又沒有人能超過它,所以可以認為《酉陽雜俎》實為整個中國古代志怪筆記之王,是一部中國古代有關志怪的百科全書。
記者:唐朝的志怪故事之中,老師最喜歡哪一個?是出于什么原因才特別喜歡呢?
魏風華:李復言《續玄怪錄》里的“辛公平上仙”一篇。
這篇故事以志怪的形式,記錄下人間的一個最令人震恐的場景:場景中,一位大唐皇帝浴血倒下……而此次弒君事件不見于任何正史,只見于本故事。這再次印證了志怪筆記的史料價值。故事敘述得不動聲色,但那種內在的緊張氣氛和壓抑感令人毛骨悚然……
而至于“辛公平上仙”這個題目,按故事內容來看,是不確切的。應為“辛公平目擊上仙”。當是在歷代傳抄中漏掉了一個或幾個字。無論如何,辛公平目睹了被歷史的迷霧隱藏的場面,而那一場面,在千年后依舊令人膽戰心驚。作為志怪,寫得陰森恐怖,為超一流的類型小說,無出其右者。同時,故事又對唐順宗深宮遇害這一歷史秘聞進行了映射,極好地說明了唐朝志怪的史料價值,成為后世學者繞不開的一篇作品。一句話,從文學的角度講甚佳,從史學的角度講亦佳,這就太難得了。
記者:看起來晦澀難懂的唐代志怪筆記在您的筆下變得意趣盎然,甚至讓人覺得身臨其境。其中很多故事發生是有真實歷史背景的,比如楊貴妃遺香囊、奪五色玉遇暴雪等。那個時代的人將真實的唐朝掩蓋在奇幻的故事背后是出于什么原因?這與正史中的春秋筆法有什么相似之處?
魏風華:志怪中包含歷史元素有兩種情況,一是向《續玄怪錄》里的“辛公平上仙”和《纂異記》里的“噴玉泉幽魂”那樣,通過志怪的方式記載當時不便書寫的歷史真相;二是以歷史人物為主人公書寫奇聞軼事,其中的一些故事未必不是真實的。當后人的想像力已經退縮的時候,看到什么都覺得是天方夜譚了。實際上,像你提到的那兩則故事很可能就是真實發生過的。但正史不會去記載那些,所以二十四史乏味是必然的。
誰人會得廣陵音
記者:在《絕版魏晉》一書里,您對《世說新語》這一重要典籍進行了全面解讀,讓人很快了解了“魏晉風度”并深深地沉醉其中。那么,“魏晉風度”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魏風華:魏晉時代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中最為另類最為奇異的一個時代,也是最受到爭議的一個時代。與漢朝的敦實厚重、三國的慷慨悲歌、唐朝的盛大開放、宋朝的清麗內向完全不同,魏晉時期以率性灑脫、玄遠放曠著稱,這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時尚和審美追求。宗白華先生認為:晉人風神瀟灑,不滯于物。他們以虛靈的胸襟、玄學的意味體會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了最高的晶瑩的美的意境。的確是這樣。曹魏正始年間何晏、王弼和夏侯玄首開玄學之風,經過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賢的傲然使性,再到西晉洛水時代的優游,最后到東晉蘭亭時代的寄情山水、自然而為,最終蔚然而成魏晉精神:向內,人們發現了心靈自由之美;向外,則發現山川自然之美。思想解放、心靈覺醒,那個時代里對人性的自由的向往與實踐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記者:“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感覺您本身就是很具有魏晉風度的,請問您最欣賞魏晉時期的哪位歷史人物,為什么?
魏風華:阮籍。因為我像他。
阮籍一生,有四個特長,那就是喝酒、嚎叫、寫詩、駕車狂奔。他做過魏國的步兵校尉,在政治上,一度有很高的心氣,曾登廣武古戰場,發出了千年一嘆:“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按照《阮籍傳》的說法:“籍容貌瑰杰,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閉戶視書,累月不出;或登臨山水,經日忘歸。博覽群籍,尤好《莊》《老》。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魏晉易代的那個時期,政治環境兇險,掌握魏國政權的司馬家實施高壓政治,不合作的名士少有安然者。嵇康之死是個典型的例子。在這種背景下,阮籍的態度是,在政治上,不以司馬家為對手,但也不主動參與司馬家的政事,所以司馬昭有這樣的印象:“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正因如此,即使阮籍放浪形骸,任性不羈,經常做出一些違背儒家禮法的事,最終也能為司馬昭所容忍:“晉文王功德盛大,坐席嚴敬,擬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飲自若。”甚至還受到司馬昭的庇護:“阮籍遭母喪,在晉文王坐進酒肉。司隸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喪,顯于公坐飲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文王曰:‘嗣宗毀頓如此,君不能共憂之,何謂?且有疾而飲酒食肉,固喪禮也!’籍飲啖不輟,神色自若。”
但是,阮籍的內心呢?
“步兵校尉缺,廚中有貯酒數百斛,阮籍乃求為步兵校尉。”阮籍嗜酒如此!為什么?東晉的另一個酒鬼王忱說:“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這個說法是很到位的。所謂胸中壘塊,我以為郁積的是對時政的怨氣,但也不僅僅如此,甚至還有因個人抱負在時光中漸漸自我消磨而生出的兀自悲嘆,以及人生中多少事身不由己的扼腕嘆息。按照東晉孫盛在《魏氏春秋》中的記載:“阮籍常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獨自駕車遇窮途而哭,因為前面沒有路了。孤獨如此,孤獨如此!所以說,在人生的很多時候,無望比絕望更可怕。這種悲憤與哀怨,誰又能理解?
在阮籍那立意隱晦的八十二首《詠懷詩》中,我們也可以讀出一個詩人的悲傷的情懷:“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以詩詠懷,不同于建安詩歌,其敘事和抒情更為私密化,阮籍發此先聲。所以我說,以對后世文人的影響而言,阮籍的作用是遠遠大于嵇康的。
記者:相比于現在,魏晉風度有著別樣的光彩,它對浮躁時代里的我們有著怎樣的精神借鑒意義?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心靈走向超脫與真實?
魏風華:魏晉名士珍愛自己,對自己有深情。這不是自戀,而是對精神獨立性的推崇。他們中的代表殷浩有句口頭禪: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就是說,別人再好再怎么樣跟我有什么關系呢?我只想做獨特的不可復制的我自己。這恰恰是當下很多人缺少的價值元素。
魏晉時期,儒家統治思想徹底崩潰,個性空前解放,標志之一是對自己的肯定,重視自我價值。殷浩此語即是例證。君不見在更多的時候,及至今天,我們也常羨慕別人所擁有的一切,地位、財富、特長,所謂“長恨此身非我有”;同時,又縮小甚至忽略了自己所擁有的幸福。“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我的心,我的神,我的形,都是屬于我的,與我如此親近,因此我踏實并能獲得快樂。我不會羨慕你,因為你的一切與我沒有關系。
那個時代對“我”的愛與重視,是人性的進步。會稽王司馬昱曾問殷浩:“你跟西晉的裴頠比,誰更出色?”殷浩面色深沉,冷冷地回答:“我應該超過他。”我應該超過他!我寧做我!這樣的聲音充滿魏晉,而讓其他時代黯然失色。
讀史早知今日事
記者:我知道您寫詩,在后來的歷史寫作中,語言在不失真實的前提下往往帶有詩意。請問,在用詩意的語言講述歷史的同時,歷史研讀又對您的詩歌創作產生了什么影響?
魏風華:每個詩歌寫作者都有自己的傳統。除了美國“垮掉的一代”的影響外,我有中晚唐詩歌的傳統。而歷史的研讀和寫作,顯然會豐富和加厚這種傳統,讓自己的詩歌寫作更為渾然天成,具有更大的支撐力。白居易、韋應物、李商隱、劉滄都是我喜歡的唐朝詩人。
記者:史書被認為是一面鏡子,但很多記錄卻是枯燥的。在您的新書《抗日戰爭的細節》里,您說真實的歷史藏于細節。在寫作中,亦抽絲剝繭一般讓我們看到很多真實生動的東西。面對宏大的歷史,您為什么偏偏強調細節?
魏風華:歷史一旦被總結,就會被扭曲;只有翻開歷史的細節,才能看到真相。就后世讀者來說,讀歷史方面的圖書時,最能打動自己的必然是細節,因為只有細節才是最生動最鮮活的。對當時的親歷者來說,很多時候,個人與家國命運的改變,也是來自于細節。這不用多解釋。細節決定成敗。
至此,從《絕版魏晉》到《唐朝的黑夜》再到《抗日戰爭的細節》,魏風華實現了從古代史至現代史的跨越,在“過去式的生活”里不斷尋找和書寫著有意思和有價值的“歷史橋段”。作為作者的他,最想傳達給讀者的東西是:讀史書的本質是糾正、完善和豐富我們的今生。所以,讀罷史書后,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歷史不可復制,細節決定成敗,那么今日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面對“現在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