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雖然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受到其所處時代的影響。由于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名的發展史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多少有些傳說意味。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并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后的必然產物。古時天下為公,一個部落一個名號,黃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取名,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當時的習慣,崇尚以天干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來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如太乙,成湯(天乙),太丁,盤庚,帝辛(紂),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盤庚曾孫)。周代以后對命名有所講究。春秋魯桓公六年,魯桓公問命名應遵守的禮節時,大夫申提出“信”“義”“象”“假”“類”五條(“五則”)。到戰國時,很多貴族通過占卜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如屈原(皇攬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隨著儒學的興起,對起名的講究越來越復雜,成書于戰國年間的《周禮》中對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條之外,還規定了“六不”:即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秦漢以后,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在命名方面除了對“五類”“六不”同樣講究外,還對一些寓含王霸意義的字眼如龍、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晉以后,一代代的學風、思潮,從命名即能看出一些。如魏晉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學盛行,起名講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獻之,孫靜之、楨之。畫家顧愷之,將軍劉牢之,科學家祖沖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楊銜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時髦。一時間,僧佑、僧護、僧智、梵童、摩訶之名比比皆是。據正史載,南北朝帶僧字的名有122人,曇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時,道熾一時,僧也極紅,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時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兒名塾 (土),孫名鉅、鉤、鑒、鐸(金),曾孫名淵、泠、潛、濟、浚、澄(水),剛好是五行一個循環。
周秦兩漢單名多于雙名。
有些雙名也是單名,如晉介之推,虞宮之奇,鄭燭之武,佚之狐,之為虛字,不算。還有一個“不”字,韓申不害,楚蕭不疑,趙國趙不倦,漢代程不識,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漢人取名有這樣的喜好:
1.尚英武,雄渾勁健。像勝、武、勇、超、猛、固、彪、舉等很常用。
2.見賢思齊、追慕圣人。如張禹、趙禹、鄧禹,陶湯、張湯、趙湯,周昌、王昌,張堯、黃舜等就體現這一特色。
3.求長生長壽。如萬年、延壽、壽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見。
王莽時,“令中國不得有二名”,《春秋》“譏二名”,《公羊傳》:“二名非禮也”,可能是單名多于雙名的原因。西漢15帝,二人復名;東漢13帝,全單名。
西漢至東晉,54帝,4個復名,單名94%。東漢以后,尤其兩晉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時間佛名盛行:金剛、力士、文殊、目連、藥王、般若、三寶隨處可見,以帶佛氣。僧、佛、摩、梵、曇,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復名多起來,皇帝除外,用單名易于避諱。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時,因《尚書·太甲上》有“旁求俊彥”,《偽孔傳》有“美士曰彥”。故而,據正史載,五代共有87人以“彥”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為時尚。
元末,張士誠原名九四,“士誠”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還不知,典出《孟子》:“士,誠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至今,從名家族譜中可看出這一現象。其字當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貴、昭慶、德祥、龍鳳、昌盛等。明清以族譜命名為特征,影響很大。就以中國第一家族孔門為例。1744年,乾隆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個字為: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垂維佑 欽紹念顯揚
1920年,孔令貼又在這三十個字后續了二十個字: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而清代滿族貴族則喜歡用安、福、永、泰、保全、常榮、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順便一提,古代的女子有姓無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對外則稱某某氏。
◎中國民間命名習慣
節令法:以生時節令,花卉為名,如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實、秋雨、秋艷、冬曉、冬梅、臘梅等。
地名法:紀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滬生、渝生、杭寧。
盼子盼財法:如來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來寶、來發。
動物法:阿牛、阿鼠、小魚、小狗、小龍、阿龍、小駿(馬)、小鳳、鳳兒。
體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護身符的重量)。
性變法:女當男養,亞男、冠男、家駿、家雄;男當女養,新妹、寶姬、秋月等。
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兩)、根山(三),張益(一)、張耳(二)、張山散(三)等。
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孫五代。
綜合法:如潤土(節令加五行)。
近現代人們的命名同樣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民國年間多崇尚洋名,叫瑪麗、海倫、彼德、約翰、湯姆的很多。在文革期間,人們起名青睞紅、建、衛、忠、青等字。而到了現在,人們傾向于朦朧、洋名、多字名,希望在名字中充分體現個性。
◎字的含義和由來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1.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2.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馀(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3.連義推想。趙云字子龍(云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里,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范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顯。唐宋以后,由于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后,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號的稱呼和由來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后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盛行起來,原因有二:1.倫理道德加強。2.文學發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縱觀古人命號特點,我們也可以概括為幾條。
自號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1.或以居住地環境自號: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陸游,號龜堂。辛棄疾號稱稼軒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號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號天池釣叟,明神宗朱翊自號禹齋。乾隆晚年自號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豐(奕 )自號且樂道人。
2.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金心農自號出家庵粥飯僧,都體現了個人的旨趣。
3、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征,甚至驚人之語自號。
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頫是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元鄭元右,自號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號祝枝指生,后在民間演變成祝支山。朱彝尊自號夕陽芳草村落;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樹丕自號活埋庵道人。
別人贈號主要有三種情況:
1.以其軼事特征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宋代賀鑄因寫了“一川煙柳、梅子黃時雨”的好詞句,人稱賀梅子。張先因寫了“云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墻送過秋千影”三句帶“影”字的好詩,人稱“張三影”。類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學士——秦觀《滿庭芳》詞“山抹微云,天連衰草”;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陣子》詞中有“露花倒影”句;張孤雁——張炎《解連環·孤雁》;紅杏尚書——宋祁(工部尚書)《木蘭花》“綠楊煙外曉春寒,紅杏枝頭春意鬧”。現當代作家的筆名、藝名也可算入號的范疇,有的是自號,有的是贈號。郭沫若(筆名)原名開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筆名(自號),而非原名。藝號(贈號):張英杰——蓋叫天,牛俊國——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黃——毛三瘦。
2.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臨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稱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稱孔北海;顧炎武,江蘇昆山亭林鎮人,人稱顧亭林。清代民謠“宰相合肥天下瘦”說的是李鴻章(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蕪”說的是翁同龢為常熟人,時任戶部尚書。
3.以封爵、謚號為號。諸葛亮封武鄉侯,人稱武侯;司馬光,封溫國公;岳飛,謚號武穆。宋以后,文人之間大多以號相稱,以至造成眾號行世,他們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況。蘇軾一生有14類38個名號,魯迅先生一生(1881—1936),共用過140多個名號(主要是筆名)。魯迅原名周樟樹,字豫才,改名樹人。1898年,第一次用筆名,戛劍生、樹人。1818年,《狂人日記》發表時,使用魯迅筆名。30年代后更多,最多的為1933年26個和1934年41個。這兩年也是他的創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時期。由于號可自取和贈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許多文人,有很多別號,多的可達幾十個,上百個,“別號太多,反成攪亂”,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國以來,文人用號之風大減,不少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少數文人存有別號,多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魯迅曾自號書齋,綠林書室,且介亭;王力自號龍蟲并雕齋;姚雪垠,無止境齋;葉圣陶,未厭居;俞平柏古槐書屋,此可謂遺風。
一個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名、字、號才能很根本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當我們的身份標識變得簡單而不是深刻時,人生的深度也許就會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