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官莫道一錢輕,盡是蒼生血作成。向使特來拋海底,莒波贏得有清名。”這是清代監察御史楊維喬在東漢著名的“一錢太守”劉寵墓前的題詩。
東漢劉寵在任會稽郡太守時,政績卓著,操守廉政,朝廷調他為將作大匠。在他離任前,會稽郡山陰縣若耶山谷五六位鬢發斑白的老人各帶了一百文錢,想送給他,可劉寵不肯受。老人們流著淚對劉寵說:“我們是山谷小民。前任郡守屢屢擾民,夜晚也不放過,有時狗竟然整夜叫吠不止,民不得安。可自從您上任以來,夜晚狗都不叫吠了,官吏也不抓捕老百姓了。現在我們聽說您要離任了,故奉送這點兒小錢,聊表心意。”劉寵說:“我的政績遠遠不及幾位老者說的那樣好,倒是辛苦父老了!”老人們一定要他收下,盛情難卻,劉寵只好收下幾位老人各一文錢。他出了山陰縣界,就把錢投到了江里。后人將該江改名為“錢清江”,還建了“一錢亭”“一錢太守廟”。
《左傳》云:“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彰也。”居官者邪而失德,根子就是貪腐。近期,廣東有4名高官“落馬”,轟動一時的“房叔”“表哥”等也紛紛“下課”,無不跟貪污受賄、損公肥私有關。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呂氏春秋》也說:“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官風官德的整肅,當從一錢做起,如劉寵之“舍百錢而選一錢受之”,面對巨額財富而不動心,所堅守的正是廉之大義,所彰顯的正是官風官德。
一錢之重,攸關官員官德之社會評價,這既有著傳統廉政文化的鮮明特色,也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二者均離不開政治體制、律法的約束與保障。如《秦律》規定:“通一錢者,黥為城旦”;劉寵所處的漢代,用“舉孝廉”制度來選拔官員,將“舉孝廉”作為察舉入仕的重要途徑。劉寵本人亦曾因“明經”而被薦為孝廉,出任濟南郡東平陵縣令。政治體制在古代同樣對官德之社會評價發揮著協調與平衡作用。
一錢之重,亦攸關官德的政治影響。這不僅是一個歷史話題,更是當下加強官德建設所必須關注的現實問題,也即政治體制改革。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一錢之重,重在官德,是居官者的首要規范。常說德才兼備,德為先,才居后,只有重一錢之微,使其成為反腐的利器,才能真正遴選出德行好的人,來掌握國家的公權力。
■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