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是以血統關系為基礎形成的社會形態, 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結成的親屬集團,是社會的基本單位。自古以來,我國的家族觀念非常深厚,滲透于社會的各個方面,它維持著最直接的人類社會的延續性。家族觀念的變化,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起著支配和制約作用。
◎家族及其歷史作用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制度下,人們的意識中和血液里,始終保持著家族觀念。這個觀念時刻維系著家族的發展。自從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國合璧”的倫理以后,家族一直是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從家族到宗族再到民族,封建統治者利用家族血緣關系來維系統治階級的政治關系,即把在朝廷中對君主的“忠”,要像在家庭中對父親的“孝”一樣去維護和支撐;在家庭中對父親的“孝”,要提升到在朝廷中對君主“忠”的高度來宣揚。這正是中國封建宗法政治制度的特色,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能經歷一個漫長階段的重要原因。
人類社會最早是以家族、宗族為單位群居的。因此,中國古代先賢因勢利導制定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管理和行政治理方案。《周禮》記載了以家庭為基礎的國野對立的“鄉遂”管理制度,鄉屬于國的范疇,遂屬于野的范疇。周朝天子直接統治的王畿劃分為“國”和“野”兩大區域,“郊”是分界線,郊內的“國中及四郊”稱為“國”,四郊以外的區域稱為“野”。“國”的本義是王城或國都,王城的城郭叫“國中”,城郭以外的周邊地區就是“郊”,國設有“六鄉”;四郊以外的地區就是“野”,設有“六遂”。與古代圣賢把家當作治國理政的基礎不同,后來的封建統治者相繼建立了“什伍制”“保甲制”“連坐法”等等,實行“一家犯法,十家連坐”政策,把家族當作社會控制的手段和政治統治的工具。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有利必然就有弊。家族觀念對于封建統治者也不例外。在我國歷史上,家族既是封建統治者統治的工具,又是推翻一個又一個封建王朝的武器。縱觀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出,農民起義和造反,大多是以家族為單位組織起來的。
◎家族觀念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制度的變更和運行機制的不斷完善,人們的家族觀念不斷發生著新的變化。私有制消失后,由其所支撐的宗族中的家族或個體家庭,已從封建家長制的桎梏下解放出來,形成了若干較為單純的血統關系結合成的家庭。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發起,人們的家族觀念從客觀上受到了嚴重沖擊,在一個時期內,階級和階級觀念取代家族和家族觀念,成為主宰社會的意識形態,從而從客觀上造成了人們家族觀念的斷裂。然而,人們家族情結還是深深扎根于意識深處,內化為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人們的傳統家族表現形態和家族觀念實際處于蟄伏期。
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家庭作為社會細胞、經濟單元的功能地位逐漸恢復,傳統的家族文化熱帶來了家族觀念全面復興。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家族觀念隨著人們向傳統文化的復歸開始上升,這是人們傳統意識復蘇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當下中國,從城市到鄉村,都開始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西方社會所經歷的“尋根問祖”之旅。這種由社會普遍產生的尋根和懷舊心理,折射出人們在社會變遷和社會進步視野下對舊時光、舊事物、舊情懷的留戀。一時間,修宗祠、續家譜、建宗族網站的現象呈普遍蔓延之勢。
家族觀念的上升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只要有合適的土壤和適宜的溫度它就會快速滋生,在一個時期內也會給社會帶來猝不及防的負面影響。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農村實行村民自治以來,家族觀念和家族勢力曾經強大到成為民主政治在農村運行的主要障礙。在各地舉行的村民委員會選舉中,一度曾發生過家族觀念干擾選舉過程,家族勢力破壞基層民主的事件。通過正確的組織和引導,這個“轉型期綜合癥”已逐步消除。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經濟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農村產業化、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人口流動量變大,城鎮居民小區的飛速發展,“打工一族”的風起云涌,家族成員居住的分散,單元家庭結構也越來越小,人們的家族觀念逐漸淡薄,家族觀念在人們心目中已經走向缺失。一項網絡調查表明,當下的80后和90后,基本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來,有超過八成的網民沒有輩分觀念,子女起名時不再遵守輩分。家族觀念淡薄,家族文化稀缺,中國人延續了幾千年的家族文化傳承嚴重流失已是普遍現象。當下,人們在基本價值觀念、基本道德觀念、基本思維方式和基本行為模式等方面的嚴重缺失,導致當代人在家族社會責任感、信譽度等問題上出現了偏差。因此,培養現代家族意識時不我待。
◎現代家族需要凝聚力
有觀點認為,家族觀念的缺失折射出社會的進步,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筆者認為,這種觀念并不符合人們的主觀實際,而是客觀條件使然。客觀缺失不等于主觀缺失,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給每一個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烙上了無法抹去的痕跡,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骨子里早已滲透了家族觀念,傳統文化的遺傳基因使人們永遠也忘不了自己的根,家族觀念始終凝聚著親情,認祖歸宗永遠是人們心靈深處的呼喚。在當今社會,隨著家庭單元的變小,家族或多或少的在發揮著作用,它可以擔負起維持共同生計的使命,提供家族物質生產與消費的保證,維持家族的延續和擴大,維持家族成員間的感情融洽,管理、制約、調整家族成員的行為,用現代家族的凝聚力推進“以德治國”目標的實現。
現代家族的凝聚力,必須建立人們對于國家的責任感,必須從教育和組織方面著手,加強引導,構建有利于社會服務的新的家族共同體,讓人們通過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節日,采取祭祀、相聚、團拜等方式,組織有積極意義的家族活動,這對于喚醒家族意識、凝聚社會力量具有重要意義。家族活動的存在,彌補了傳統政治無法將人民合為一體的缺失。家族觀念可以讓人們勵志合群,可以更好地引導人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系。從家族、宗族到民族,是從現實出發構建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徑。現代家族觀念的形成,有利于為家族、宗族、民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道德起點和基本動力。
當然,時代呼喚現代家族意識,其發展方向不是回復傳統,而是在現代社會環境中,成為個人與國家之間的很堅固很普遍的中間社會,體現了一種和諧與溫馨,體現了一種凝聚力。現代家族是一種只有親情沒有制度的家族。家族中有名望成員的閱歷和地位,會將家族的現代性注入傳統的家族觀念中,并使得家族自身也產生現代意識,用改造后的家族觀念服務于民族構建,從而在傳統家族觀念中,剝離出有助于現代民族、民權、民生的積極內容,使家族建設具備現代國家建設的宏大意義,推動中國社會在基礎的層面上向現代轉型,用深入人心的家族力量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