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家譜,我們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在經濟社會日益發展、傳統宗族的鄉土社會結構日益松散的情況下,重修家譜被認為是維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種途徑,因此我國民間重修家譜的尋根之旅活動十分普遍。在豐衣足食之后,重修家譜真的能為現代人找到心靈的皈依之所,尋回失落的家族意義嗎?為此,記者采訪了大慶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張希玲。
記者: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傳統的家族式的村莊或大家庭正在漸漸消失,能談談家族在古代社會的作用及意義?以及您對現在家族消失的看法?
張希玲:一個時期以來,人們看到的是家族作為封建社會的支柱阻礙社會發展、給人們帶來束縛和災難這些負面的東西,這是時代進步、文明發展的結果。但客觀地說,家族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積極作用也不可抹殺。
正如毛澤東所說,“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制度”,封建社會的家族組織雖然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是政治鏈條中的一環。它的對內職能是安排家族內部的生產、生活事務,對外職能是代表家族處理與他族、官府的政治、經濟、糾紛事務,因此,是傳統社會管理體系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維系家族生活秩序,進而維護社會秩序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家法族規是維系家族生活秩序的最高準則,不少家法族規出于傳統民俗和儒家所提倡的倫理道德的需要,提倡和獎勵勤勞儉樸、誠實善良、樂于助人、廉明公正等善行,嚴懲忤逆偷盜、奸淫嫖娼等惡行,直至懲罰與外族侵略者相勾結的不肖子孫,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家禮作為家族成員間的行為規范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依據個人身份地位提出的行為規范及具體的細節要求,在傳統的大家庭的環境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安定團結、促進和睦相處的作用,同時也強化了每個人相應的責任感、義務感,培養了一定的大局意識。
現代社會,傳統意義上的家族組織已經消失了,這是歷史的必然。但作為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幾千年的家族文化,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本質特色之所在,是我們文化的本來面目,后人應該以一種客觀的態度看待它,給它以恰當的評價。同時,還應看到它的影響還在一定程度上延續著。積極的影響如現實生活中人們比照家族關系營造的一種親密氛圍、親情環境,使人覺得自己的生存有所護恃,有所依托,進而產生一種歸屬感、安全感,避免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那種孤獨感、無助感。消極的影響如家族勢力、注重個人和小家的利益而缺少社會公德意識。
記者:現在很多地方興起了修家譜,您覺得家譜在古代有哪些意義或作用?
張希玲: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方志,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
在古代,家譜最初主要是政治功能。上古時期的家譜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其內容也比較單一,僅為世系的說明。其作用僅為血統的證明,是為襲爵和繼承財產服務的。
魏晉以后,增加了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功能。選官、婚姻以至社會交往都要看門第,這樣一來,家譜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家譜的內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如宗族的淵源、世系、地望,以及代表性人物的小傳等。
宋代以后,民間編撰家譜的風氣更加興盛,家譜除記載宗族淵源和祖先的事跡,強調宗族的社會名望和地位外,祠堂、墳塋、族規、祠產、畫像、文書等等也紛紛進入其中,主要用于維系和強化宗族,使后代子孫有認同感和崇敬心,其作用轉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記者:現在重修家譜,例如可以編輯成書印刷、女子可以進家譜,您怎么看待這種變化?
張希玲:這種變化是值得肯定的。編輯印刷家譜,從小處著眼,便于家族內部的流通,使家族成員有更多機會了解家族的歷史,增強文化歸屬感、家族認同感,還可以更好地保存家族文化史料。從大處著眼,說明人們已經不再把家譜簡單地視為家族的私有遺產,而是把它看成是民族的共有資源提供給社會,對于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女子可以進家譜,一方面說明男尊女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女子正式被承認為家族的成員,在家族中享有了同等的權利和地位,是現代文明進步發展的證明;也是現代家庭獨生子女狀態導致的必然。
記者:現在很多人經濟條件好了,但是心靈卻無所皈依,于是尋根之旅開始盛行,您覺得現代人修家譜對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什么作用?現代人重修家譜有什么意義?
張希玲: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一股尋根熱在海內外華人中興起。有資料顯示,上海圖書館家譜閱覽室開放不到兩年,就接待數萬名海內外華人來查閱,當他們在家譜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時,其興奮之情難以言表。
受尋根問祖思潮的影響,近年來又悄然興起一股重修家譜熱。對于現代人來說,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斷裂,加上現代社會帶給人的漂泊感,無所歸屬感,重修家譜,正是在尋根問祖中,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家譜中保存了大量的家規、家訓、格言類的資料,不乏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社會價值觀念,在重修家譜過程中,這些資料的研究和修訂,對子孫后代無疑具有道德教化意義,特別是當今道德教育缺失和偏執,其意義尤其值得肯定。家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史料,重修家譜,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重建,對于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臨近春節,對于許多年輕人來說,回家過年可能更像是一種必須完成的儀式。春節以及其他傳統節日所承載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對于這種現象您有什么看法?
張希玲:春節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俗話說得好,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它道出了春節的文化內涵——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當今,春節的傳統韻味越來越淡了,一些傳統習俗活動被大幅度省略、簡化或應付了事,曾經的莊重和虔誠也變得越來越娛樂化和商業化,甚至變成庸俗的人情往來。對于年輕人來說,過年變成不得不完成的一種儀式,他們可能更熱衷于圣誕節、情人節這些洋節。
這種情況是令人擔憂的。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歷時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中,它們層層積淀并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信息,滲透著濃郁的敬老愛幼的家庭倫理意識、社會道德情感意識、人際和諧的群體意識,以及平安幸福的生活理想和強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滋養著中華民族的后代子孫。如果忽視,可能導致民族文化傳統的逐漸失落。
重視傳統節日,弘揚優良的傳統文化精神,是當代一個不可忽略的實際問題。現在,一些重要節日被定為法定假日是可喜的一步,但只是一小步。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進一步發掘整理,在生活、教育、文化活動、政策法規等層面,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來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