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法國孩子在出生2個月~3個月后就可以睡上整晚的覺?為什么法國孩子能在餐廳里優(yōu)雅而安靜地吃飯?那圍繞在法國家庭的不可見的文明力量究竟是什么?法式育兒的秘密到底在哪里?
美國記者帕梅拉·德魯克曼在遍訪了多位法國學者、醫(yī)生、家長之后,探尋出了一些培養(yǎng)聰明耐心的寶貝和成為輕松父母的秘訣。
孩子哭了,不要立即去抱
自寶寶出生起,不要在夜晚動不動就出現(xiàn)在寶寶面前,給寶寶一個自我安撫的機會,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不要主動回應他(她),這就是法國媽媽的所謂“暫停法”。如果在嬰兒早期就使用這個方法,可以顯著改善孩子的睡眠。
暫停的一個原因是,新生兒在睡覺時,會有很多動作,或發(fā)出一些聲音,這是正常的。如果父母一聽到聲響,就立刻沖上去把寶寶抱起來,反而會把寶寶弄醒了。
暫停的另一個原因是,寶寶會在兩次睡眠周期之間醒過來,睡眠周期一般大約為兩小時。在他們學習連接這兩次睡眠周期時,哭一下是非常正常的。如果父母把這個行為自動解讀為是寶寶餓了,或者不高興了,而趕緊安慰寶寶,寶寶就無法自學連接睡眠周期了。結果變成,在每個周期的最后,他(她)都需要大人插手,把自己哄睡。所以,那些夜晚對寶寶哭鬧反應慢一點兒的父母,大多會有一個乖乖睡覺的孩子。而立刻跳起來回應的父母,則會有一個夜里反復哭鬧的寶寶,直到父母自己都無法忍受。
但這個“暫停法”基本上只對4個月以內的寶寶有效,再長大一點兒,不好的睡眠習慣就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
孩子一日4餐定點定量,絕對不給零食
大約從4個月開始,大部分法國寶寶都有了固定的吃飯時間。像多數(shù)法國寶寶兩三個月大時就能在夜晚睡整覺一樣,法國父母認為這是常識,而不屬于什么育兒秘訣。
法國寶寶差不多在同一個時間吃飯。雖然時間上有些小差別,但他們分別在大約早上8點、中午12點、下午4點和晚上8點吃奶。也就是說,寶寶們的進餐時間和成人的時間表很相像:早餐、中餐、晚餐,還有一次下午茶。
那么法國孩子是怎么做到在固定時間吃飯的呢?第一個原則就是過了最初的幾個月,應該讓寶寶在每天大約固定的時間吃飯;第二個原則是,應該讓寶寶吃飽飯,而不是少食多餐;第三個原則是,應該讓寶寶適應家庭的節(jié)奏。
在法國,下午茶是唯一正式的零食時間。一般從下午4點半開始,也就是孩子們放學之后。它通常都是為了給孩子們加餐,并且和其他的進餐時間一樣固定。
法國家庭不僅在食物內容和進餐時間上培養(yǎng)孩子的耐心,而且還從怎樣吃以及和誰一起吃兩個方面入手。法國孩子很小就養(yǎng)成了進餐要有順序的習慣,至少會從開胃菜到主菜,再到甜品。他們也習慣和父母一起用餐,這更需要父母有充分的耐心。
6歲前,讓孩子多聽音樂會,少識字
絕大多數(shù)法國父母沒有那種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緊迫感。他們不會強迫孩子閱讀、游泳、做數(shù)學題。他們不想迫使孩子成為神童。雖然他們也會給孩子報名學網(wǎng)球、擊劍、英語等課程,但他們不會以此炫耀他們是多么好的父母,也不會把課程看作秘密武器。
在法國,父母一般會在周六早上讓孩子去上音樂課,但他們不是為了要激活孩子的神經(jīng)中樞系統(tǒng),而僅僅是為了好玩。在6歲之前,法國孩子很少識字。
堪薩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法國媽媽相信孩子會“自我啟迪”,所以一般不會在孩子認知發(fā)展方面給予外力幫助,或者讓他們提早入學。她們認為,“啟迪孩子”是讓寶寶獲得各種感知體驗。它可以是凝視藍天,在媽媽準備飯菜時聞一聞飯香,或者在毛毯上獨自玩一會兒。通過這些,可以讓孩子的感覺更敏銳,同時讓他(她)感知不同的事物。這是教他(她)成為一個可以自我娛樂的大人的第一步。啟迪孩子,會使孩子日后獲益良多,會讓孩子學習享受每個時刻的快樂。
不要隨意地贊揚
在法國,有數(shù)百個為4歲孩子設計的各種各樣的多日旅游。小一點兒的孩子一般會去鄉(xiāng)村住上七八天,他們會在那里騎小馬、喂山羊、學唱歌和發(fā)現(xiàn)大自然。而年長一點兒的孩子,他們會去欣賞歌劇、劃獨木舟,或者參觀天文館。
顯然,讓孩子適當?shù)鬲毩ⅲ屗麄冏兊酶许g性和自力更生,是法式育兒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法國,如果一個家長保護性太強,或者關注孩子每一個微小的細節(jié),就會有人跳出來提醒他別管孩子那么多。
與美國家長愛熱情洋溢地鼓勵孩子不同,法國家長不認為贊揚永遠是正確的做法。他們認為,當孩子能夠為自己做事,而且還能做得很好的時候,會感到自信。家長不要不管孩子做了什么就趕快贊揚,而應該是在孩子說了有趣的事情,或者給出了正確的答案,并且說得很好的時候才贊揚。
在家里,孩子不是中心,媽媽才是“老板”
一個星期天,帕梅拉帶著2歲的兒子利奧去兒童游樂園。她讓利奧在沙坑里玩,自己和鄰居弗雷瑞克聊天。利奧非常好動,老想往沙坑外面走,每次往外走,帕梅拉都要追上去把他拽回來,與弗雷瑞克的談話不得不屢次中斷。
弗雷瑞克告訴帕梅拉,對孩子說“不”要堅決,于是等利奧再次要“跑”,帕梅拉把“不”聲調提高了許多,可惜沒起作用。“看見了吧,辦不到。”帕梅拉沮喪地對弗雷瑞克說。
弗雷瑞克解釋到,用堅決的口氣說話不等于大嗓門,而是說話時,家長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權威,認真地發(fā)出指令。
帕梅拉細細體會弗雷瑞克的話后,等利奧再次試圖離開沙坑時,她用平靜但相當嚴肅的口氣制止他。利奧小心翼翼地看了媽媽一眼,似乎終于明白了媽媽的意思,于是留在沙坑里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那一刻,或許是頭一回,他變得像個法國孩子了。”帕梅拉感嘆道。
法式育兒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個部分是:保持家長的權威。在法國的家庭等級次序上,毫無疑問先是父母,后是孩子們。法國父母樹立權威的途徑就是“建立界限”,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建立這種界限?這個過程不僅僅是說“不”,說“這事由我決定”,法國父母或者教育家建立界限的另一個方法是常常提起界限。就是說,他們花費很多時間告訴孩子什么是被允許的,什么是不被允許的。做這些,就是為了讓界限變得好像能被看得到一樣。但同時,家長們會在界限之內,給孩子們充分的自由,以使孩子保有創(chuàng)造力和個性。(摘自《法國媽媽育兒經(jīng)》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