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把建設生態文明,擺在更突出的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并且第一次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提升,是對我們推動生態旅游發展工作極大的鼓舞和鞭策。黨的十八大,無疑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生態旅游發展指明了方向。
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一個更高水平的發展階段,其核心是如何影響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啟迪一種融合東方“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態境界,引導一種健康、文明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作為一種新型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與環境和諧共處、持續生存、穩定發展的文明,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歷史的總結和升華,其內涵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和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因而,生態文明的核心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
過去,大家都認同旅游是無煙產業,但若深入分析便發現,我們很多的旅游經濟收益卻是以環境為代價的,而且收益分配也存在不平衡現象。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和學科的發展,生態學和旅游出現了很多引人關注的問題,它們在學科發展的碰撞中,相互促進、相互融匯。生態學能夠提供許多有關自然方面的知識,來豐富旅游內涵。旅游也會豐富生態學的知識,為其發展提供營養。如此,生態學和旅游科學可謂殊途同歸,共同結合于生態旅游這個概念下。
生態旅游是將生態文明理念,很好地融入到旅游業中。生態旅游的發展能夠有效帶動相關部門、行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團體積極行動起來,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生態旅游,可以通過旅游渠道進一步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增強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提高旅游行業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其實可以說,生態文明是發展、提升生態旅游的靈魂,生態旅游是建設、傳播生態文明的載體。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倡導對生態環境負有責任的旅游,不單單是指在旅游過程中欣賞美景,更強調的是一種理念和行為方式。其最大的特點是立足良好的生態資源,以保護生態為前提,通過周邊社區的參與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將環境科普教育貫穿于旅游全過程。
將理念貫穿旅游發展全過程
無論在世界還是我國,發展生態旅游都是大勢所趨。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生態旅游在全世界迅速展開,并形成了熱潮。國際的保護組織紛紛建立了機構和項目,開展專題研究,國際的援助貸款機構也般入了大量資金,旅游企業也根據市場加快推進生態標志和綠色經營。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世界旅游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等國際組織的倡導下,世界各地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
經過多年探索,我國也初步形成了類型多樣的生態旅游目的地體系。至2011年底,我國建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35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8處,國家級森林公園746處,國家水利風景區475處,國家級地質公園218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145處,省級的各類自然保護區、景區為數更多。2010年,僅森林公園年接待游客已達3.96億人次,占國內旅游總人數的18.8%,50%以上的自然保護區從發展生態旅游中獲得收益。比如,截至今年9月底,四川省生態旅游已累計實現直接收入326.7億元,接待游客1.2億人次,帶動社會收入871.1億元。
如今,生態旅游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也充分利用生態旅游所具有的品牌效應進行宣傳促銷,推出了多個以生態旅游命名的節慶活動,如2012年第三屆中國秦嶺生態旅游節,2012四川花卉生態旅游節,第九屆中國(濟南)國際旅游交易會暨2009生態休閑旅游博覽會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生態旅游是一項充滿希望、方興未艾的事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就是將弘揚“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旅游發展的全過程中。因此,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無疑為全面推動生態旅游帶來更大的際遇。面對新時期的歷史重任,需要凝聚熱心致力于生態旅游事業發展的全國力量,推進涉及生態旅游發展的重大問題研究,推動我國生態旅游事業的進步和發展,努力實現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