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個交匯著東西方文化、融合了現代與傳統風俗的街區,過去與現代必然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春節,多元文化在唐人街的舞臺上演。
對于海外華人來說,唐人街無疑是他們在異國他鄉建立的一塊屬于自己的領地,農歷新年則是華人每年最期待、最有歸屬感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到春節,作為海外華人聚會、舉辦各類活動的集中場所唐人街,便會在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中成為歡樂的海洋,有時甚至比在中國更熱鬧,更讓人感動。
春節嘉年華
華人農歷新年的核心以民俗藝術為主。在此期間,唐人街上一派生機盎然,隨處可聞中國傳統音樂的妙音,隨處可見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景象,讓人仿佛置身紅色的海洋,喜迎春節的到來。
澳大利亞慶祝春節的民間活動豐富多彩。1987年春節落成、2011年斥800萬元巨資重新改造的布里斯班中國城,集中了早期華人來布里斯班經商的店鋪和餐館,是布里斯班慶祝春節的一個主要活動場所。中國城慶祝春節的活動一般會持續一周,而提前一個月開始,印制精美的中英文活動節目單便會散發給附近社區。舞獅子、放鞭炮、武術、太極拳、地方戲、魔術、樂器表演等常見的節目,都會出現在活動舞臺。
受地域規模的限制,中國城能容納的店鋪和人數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華人開拓了一個新的集居住和商業于一體的新區——新利班,如今新利班及其周圍三四個城區集中了全布里斯班市60%以上的華人,相應地,各類文化活動包括春節慶典活動也逐漸在新利班展開。
過去新利班的春節慶祝活動多由當地的臺灣社團組織,規模小而零散。自2012年春節開始,昆士蘭華人聯合會、中國人協會、福建同鄉會及澳華傳媒等當地主要華人僑社團體共同舉辦“布里斯班春節嘉年華”,隆重慶祝農歷新年。布里斯班春節嘉年華既是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時刻,也是各華人社團、組織或商戶展示自我風采的大好時機,除了極富中華傳統韻味的舞龍舞獅、腰鼓、詠春拳、太極拳、武術、中華服飾展等系列演出,還有財神、壽星和送喜童子向沿途觀眾發送紅包和小禮品等,吸引了眾多當地的居民和外來的游客前來觀看。2012年春節期間,共有2萬余人參加此次活動,參與民眾無不感受到十足的中國年味兒。
在美國波士頓,春節期間的唐人街還給小孩子準備了各種活動,比如繪畫比賽、民族樂器比賽及武術表演等。還有一些大人在節日期間“擺攤”免費教孩子們剪紙、折紙,讓從小很少接觸中國傳統民俗活動的小孩子能夠通過這些活動感受來自祖籍的傳統民間技藝,期待著這些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能夠在海外流傳下去。
而新加坡著名的唐人街牛車水則會在此時將街道裝點得張燈結彩,與燈火輝煌的夜市和流光溢彩的裝飾品相映成趣,成為新加坡農歷新年慶祝活動的焦點。體驗牛車水狂熱氣氛的最佳時間是在牛車水街市亮燈活動期間。在此期間,舞獅隊、吞火表演者和女性舞蹈團競相以其迷人的表演為牛車水廣場增添無窮的魅力。她們手持巨型扇子和圖案精美的雨傘,以動人的舞姿將整條街道變幻成讓游人無法忘懷的娛樂世界。
熙攘的年貨店鋪
作為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車水是華族祖先飄洋過海來到新加坡,自1821年逐漸形成的聚居地。在最熱鬧的農歷新年期間,牛車水整個地區的各家店鋪都裝飾一新。400多個年貨攤位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工藝品,喜慶吉祥的揮春,五花八門的應節美食,如東北的木耳、河北的紅棗、北京的糖葫蘆等,還有各種中草藥、滋補品,令人應接不暇。
到牛車水逛年貨市場,是新加坡華人過年的“必修課目”,也是一種享受。大街小巷往往摩肩接踵,人聲鼎沸。而這里積淀的,不光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迷人的南洋風情:一些馬來人趁著春節,把傳統服飾和黃梨撻、花生餅、腰豆餅搬到牛車水擺賣;印度人也在牛車水找到一片天地,售賣耳環、項鏈和手鐲;而被稱為牛車水地標的,除了“幸運牛車水”、“大華戲院”以外,還有印度穆斯林清真寺和印度教的寺廟。
對于布里斯班的華人來說,如今購買年貨、感受年味兒的好去處又多了一個:嘉年華游園會。游園會設有幾十個攤位,游客可以觀看各類精彩文藝表演、品嘗特色小吃、購買充滿中國春節喜慶元素的小商品、工藝品等,也可以參加卡拉OK等現場才藝表演;游園會也是兒童們的歡樂海洋,孩子們可以參加現場的識字、繪畫、書法、猜燈謎、春節小知識等各類活動。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小吃、精巧別致的手工藝品、妙趣橫生的民間藝術表演,令游客目不暇接。
而每逢春節,唐人街便成了美國各街區中最熱鬧的地方,很多商店半夜都不打烊。一些平日生意清淡的飯店門口都排起了長隊,不僅華人,唐人街也成了一些美國人在這期間聚餐、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選擇。紐約的下城、法拉盛、埃姆好施特、第五大道四大唐人街在過節期間,商店、銀行、飯店和運輸公司照常營業,節日期間正是唐人街老板們賺錢的好時機,而唐人街店鋪里面的員工則期待著老板的紅包。
多元文化的大熔爐
如果游客在華人農歷新年期間前來唐人街,定會看到眾多精彩活動被渲染上濃濃的“年”味兒,不僅能更加洞悉中華文化和傳統風俗,更將帶著好運和福氣走向新的一年。在一個交匯著東西方文化、融合了現代與傳統風俗的街區,過去與現代必然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各色原汁原味的地方美食,傳統的藝術和手工工藝品,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都在唐人街這個多元文化交融的舞臺上演。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大熔爐,這正是令這個城市如此誘人的原因。穿新衣、大掃除、團圓飯、親朋拜年、長輩發“紅包”,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傳統。而新加坡的土生華人在傳統習俗基礎上還糅合了多種南洋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節日習俗。
初一的早晨,一家人要在一起喝龍眼紅棗茶,穿娘惹服飾,吃阿查(娘惹辣腌菜)和團圓飯。對于傳統,他們有著比一般華人更為深厚的眷戀。一般的家庭都要擺放富貴竹,庭院生機勃勃;敬奉祖先的桌子上一定要有用豆蔻和桔子切割的5個花朵,象征五谷豐登;第一碗飯插上盛開的龍船花敬奉祖先,年糕用香蕉葉包裝,娘惹糕點用中國大陸做糕點的花生、糯米、綠豆、砂糖等加上椰子、榴蓮、香蕉等南亞熱帶水果制成,是為典型的華族與馬來族文化的結晶。
而自從上世紀70年代終結“白澳政策”以來,澳大利亞政府也一直在大力提倡多元文化政策,對每個民族的重大節日都非常重視,對已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少數民族的華人春節尤為如此。華人社區已經融入澳洲將近兩個世紀,隨著華人數量的增多,各級政府議員越來越重視華人手里的選票,參加唐人街的春節拜年活動逐漸成為澳洲政要爭取華人選票的重要方式。
澳洲官方團拜讓布里斯班的華人充分感受到尊重,而來自當地中國總領事館代表祖國的問候更是讓人覺得溫暖。每當春節來臨,中國駐布里斯班總領事館總要舉辦至少一次活動,如春節招待會等,向當地華人華僑拜年。活動通常還會邀請澳洲當地政府官員和社會名流參加,讓澳洲人與華人_起過年。
然而,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隨著第一代移民的老去,新一代的移民如80后、90后,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更多已融入到當地的主流社會,唐人街的傳統民俗活動正在逐漸喪失對他們的吸引力。比起唐人街的活動,他們更喜歡波士頓的爵士音樂節和“第一夜”這樣更加新奇有趣的活動。
在波士頓,每年除夕(當地指12月31日),從早上10點一直持續到凌晨新年的鐘聲敲響,市民只要購買15美元的聯票就可以參加各種慶祝活動,包括散落在全市的各個美術館、音樂廳的所有演出和畫展,不管是剛剛出道的藝術家還是較有名氣的音樂人,都通過這個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藝,不為賺取收入,只為慶祝新年。而到了晚上,在波士頓的海邊或者城市公園里面,會有跨年夜的大型焰火表演和燈展,男女老少不分國別其樂融融,分享彼此的新年祝福。
唐人街的春節,更讓遠離祖國的游子感覺到家的溫暖,也讓打拼在外的華人有機會延續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對在海外的華人來說,唐人街能提供給他們最直接的、感官上的來自故土的回憶,但唐人街畢竟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越來越多的華人,特別是年輕人正在走出唐人街。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兒——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印證了越來越多的華人正在進入當地主流社會,這也必將帶動唐人街逐漸從邊緣化走向主流化。而唐人街的春節或將成為當地的一張城市名片,吸引中國乃至世界上更多的華人到那里旅游和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