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深處的村子里,趁著有太陽的日子,老鄉們拿出了香噴噴的腌肉、自家打的年糕晾曬在院子里,各家各戶都儲存了農家草豬肉、華光潭有機魚、嚴家山小花生和天目山米酒,使江浙一帶無處不透著濃濃的年味兒。這些土得掉渣兒的美食勾起了多少人回家過年的記憶。
“這個冬天,來臨安參加充滿年味兒的活動吧!”2013年初,浙江臨安年俗風情旅游節熱鬧走起。
一年一度的春節是全球華人共同的節日。盡管中國人迎接春節的方式在細節上有南北差異,但總離不開“吃年夜飯”、“歸家守歲”、“鄰里拜年”等主題。從1913年袁世凱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之日算起至今,春節已走過整整百年的歷程,而中國老百姓過年的習俗也延續了4000多年之久,這在世界節慶史上也堪稱奇跡。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人在過年方式上有了新的變化??傮w趨向是年味兒淡了,人情味弱了。一份關于山東地區傳統節日傳承現狀的問卷調查顯示,97%的人認為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有趣的是,有41.5%的人把“最沒意思的節日”票也投給了春節,這與年輕人狂熱追捧的洋節形成巨大反差。
傳承傳統的春節民俗必須找到新的載體和形式。在這方面,“好客山東”賀年會無疑做了很好的嘗試。
賀年會是山東省旅游局整合元旦至元宵節期間全省17地市各類年節消費資源,挖掘各地特色的春節民俗文化,將年節文化注入年節消費,使年節時間更長、文化更濃、消費更旺而舉辦的區域性重大品牌節事活動?;顒娱_創了業內先河,引起社會廣泛參與,單單在2011年的春節節點期間,山東省接待游客即首次突破千萬人次大關。
山東賀年會其意義在于,地方政府挖掘濃郁的地方過年傳統文化資源,嫁接到旅游節慶業態中,讓人們在祥和、愉快、放松的氣氛中體味傳統年味兒、傳承年俗。
其實,我不同意所謂的年味兒變淡的說法,否則世界上最大的春運,日益豐富的年節產品,以及唐人街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面孔該如何解釋。只能說,面對年俗文化,我們有了更多元的選擇,正因為如此,做好年俗旅游正考驗著我們管理者的智慧。
我認為,在保護和弘揚傳統春節民俗文化的同時,適度融入現代創新元素,將會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旅游資源。與其挖空心思地去引進國外節慶、開發現代節慶,倒不如首先著力繁榮、傳承根植于我們民族本土的文化精髓。擁有4000年傳統節慶,十幾億消費人群市場,以及越來越自信的中國民眾,還是最有可能接受長在骨子里的本土文化之召喚。
一個成功的年俗主題,對當地的文化傳承、經濟增長和旅游資源可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這需要政府引導、社團搭臺、民眾唱戲,協力把各地的春節年味兒做起來,在旅游過大年成為新時尚的今天,讓更多的人來我們家鄉過年,來我們中國過年。
從“歸家守歲”到“旅游過年”,變化的是形式,不變的是精神,親情、團聚仍然是春節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