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來自有長城、紫禁城、圓明園的中國人們,但在面對氣勢恢弘的吳哥城時,仍有瞬間的瞠目結舌。
這本就是一個神秘的國度,而尤其在這里,又有600多處荒廢的神秘宮闕,覆蓋它的是方圓45公里茂密的原始森林,于是更有了無數神秘的傳說——這里就是國人盡知的柬埔寨大、小吳哥。“吳哥”一詞來自梵語,意為“都市”,它位于暹粒市以北約6.4公里處。
來吳哥,除了享受麗日藍天、涉足林莽清流,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游覽就是了解、欣賞它的建筑。從了解建筑推廣開去,人文、歷史也便于一一羅列了。
我一直自詡是見過“大海”的人,因為我來自有長城、紫禁城、圓明園的中國北京,但當氣勢恢弘的吳哥城展現在面前時,我仍有瞬間的瞠目結舌。
公元802年,高棉王國在此興建首都,定名為“吳哥”。小吳哥也稱吳哥寺,是座國廟,此即享譽世界的“吳哥窟”。大吳哥也稱吳哥通王城,簡稱吳哥城,此后歷代國王大興土木,終于將此建造成一座由宮殿、寺廟、花園、城堡組成的完整的城市,并逐漸成為整個國家宗教以及精神中心。但這種繁榮興盛只存在了600多年,卻在15世紀初突然人去城空,直至19世紀中葉,吳哥那段燦爛的文明才得以重見天日,并與中國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波羅浮屠并稱為“東方四大奇觀”。
1992年吳哥古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那時起,來暹粒游覽的人數逐年以幾何倍數增長。神秘吳哥,撐起旅游一片天。
雕刻 鏤月裁云
從暹粒城區通往吳哥遺跡的公路狹窄而略微顛簸,因為它隱沒在遮天蔽日的森林之中,這條路,被當地人昵稱為全國唯一一條“高樹公路”,路旁十余丈高的古樹隨處可見,讓我真實地體驗了一次看古樹“參天”的味道。
十幾分鐘后,吳哥古城已在眼前。雖然遭遇史事巨變,雖然歷經滄海桑田,吳哥建筑群經歲月洗禮仍巍峨矗立、巋然不動,它給人的那種感動和震撼,不親臨其境是絕對無法感受的。就拿雕刻來說,吳哥每一塊石頭都遍布浮雕壁畫,其技巧之嫻熟、精湛,想象力之豐富、驚人,令人難以置信。以至很長時間內民間都流傳說,吳哥是天神的創造,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或可說它是“一座雕刻出來的王城”。
近年來,為保護這些雕刻和壁畫,凡游人輕易能觸及到的石道、石壁、石柱都已被木板包裹,或被隔離繩適當隔離開。
我到暹粒后看到的第一塊浮雕是在巴戎寺,巴戎寺是吳哥城內較大型且保存相對完整的佛教寺院,所有游人來此要尋找的,是蜚聲世界的石雕“國王的微笑”。拾階而上,就在基臺中部和圍廊上,可看到49座如群山起伏的佛塔形成的林立的塔群,環抱著一座高達40米的圓塔。聽說這49座塔再加上5座佛塔式的城門,代表著的是當時鼎盛吳哥王朝所統轄的54個省份。巴戎寺之奇特處之一,就在于這49座佛塔均是比較方正而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為典型的高棉人的面容。穿行在林立的佛塔間,身處任何一個角落,都會發現有帶笑的眼睛注視著你。而這216面佛像中有一面,臉部表情更加安詳,神情更加專注,后漸被世人稱為“國王的微笑”,也叫“高棉的微笑”。
一路游覽,一路如影隨行的就是這樣千姿百態的雕刻,所有雕刻圖像都凹凸有致、取舍得當,若花在眼前怒放,若仙女凌空漫舞。那些立體雕刻的花朵更是俏麗多姿,仿佛千百年來一直在含英吐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距吳哥城約25公里的“女王宮”里的雕刻。女王宮意即“女人的城堡”,其宮用當地特有的紅土建造,經風干后千年不壞,進入其中,如在火焰中穿行。女王宮建筑的每一處表面都被浮雕覆蓋,沒有一點空隙。浮雕刀工流暢細膩,線條纖巧柔美,被譽為“吳哥藝術之鉆”。據說,女王宮的建造在高棉建筑史上有兩個劃時代的意義,一是完成了棄用小磚塊而改用大石頭的過程,二是歷史上雕刻藝術最為登峰造極之階段。
建筑 鬼斧神工
吳哥的祭祀建筑使用石塊,王宮則是木體結構。臺基結構是吳哥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祭祀宮殿的建筑風格大體相似,都是包括了臺基、回廊、寶塔、蹬道幾部分,頂部又都有五子梅花塔群,象征印度神話中須彌山的五座山峰。
19世紀中葉吳哥被重新發現后,古寺廟群、人工湖、護城河等很快恢復了本來面目,但原皇宮內專供皇室居住的木質房屋早已不見蹤影,遺留下來的大多都是現存的、只有諸神佛才能享用的石頭寺廟建筑。然,僅憑這些殘留的一墻一柱,這些回廊、寶塔,仍留予世人一派與日月同輝的壯麗與輝煌。
寺廟全部用巨大的砂巖石塊重疊砌成,厚重的質感使得所有寺廟全部是外部顯得輝煌明亮,內部石室門道均顯得陰暗狹窄。而且所有寺廟全部臺基的階梯都非常陡,直立的角度之險,階梯層數之多,令許多游人不得不手腳并用而攀爬。
據說這樣的設計一是為了與整體結構協調,二也是說登此寺廟之人必須懷有虔誠之心,小心謹慎低頭躬行。這點倒是與一些寺廟的游覽注意要點相近,那就是進入寺廟不得穿拖鞋、短裙和無袖衣衫。
我最心儀的建筑吳哥窟即是這種陡形階梯的“集大成者”。吳哥窟面西而建,它的全貌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每當夕陽西下,全部建筑籠罩在一片金黃的余暉里,吸引無數游人駐足觀望,而也有不少人企圖選擇在塔頂觀看落日,但它陡峭的階梯往往令游人望而卻步。
用于寺廟建筑的砂巖,在柬埔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粉紅色砂巖,質地堅硬,另一種是灰色砂巖,質地柔軟,容易風化剝落,也容易被植物根分裂。吳哥窟中的砂巖磚就以灰砂巖磚為主,確實目前風化剝落非常明顯。還有距吳哥東40公里遠的崩密列(意即“蓮花池”),一座從未完工的小吳哥式的寺廟,至今還埋沒在森林里,一派原始的荒涼和凝重,所透露出的神秘感堪稱世界罕見。多少年來,這里被喜歡攝影的人譽為“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更是備受電影導演們的關注。但那里的建筑似乎也是用的灰色砂巖,被植物盤根錯節纏絡的景象比比皆是,掀翻了臺基與圍墻。更糟糕的是很難再被復原了。
生態 原汁原味
走進柬埔寨,就能感受到整個城市在古跡保護上的用心良苦。
整個柬埔寨幾乎沒有大型工業,只有少量來料加工的制衣業;沒有太多的汽車,因此沒有高速公路。當然,柬埔寨也少有空氣污染,少有霧霾,天空透明如洗,云團白而發亮,大地綠意盎然。任你隨意遠眺,都能清晰地觀賞當空風云際會,或看田野青翠無邊。
許多景點的池塘里都密咂咂地長著蓮花,這通身是寶的荷是柬埔寨的國花。椰林、芭蕉林、棕櫚林散漫地成群集結,作為國樹的棕櫚雖然遍地都是,但也不能隨便砍伐,可是它寬大的葉子可以隨便使用,所以當地百姓要經常上樹砍葉子。這些葉子晾干后,可以壓縮成一寸多厚的墻壁材料,用于建房,如今鄉間還有多一半的房屋用它建造、遮風擋雨。棕櫚葉還可以編制成五顏六色的包裝盒。枯死的棕櫚樹雖用處不大,一些酒店、飯館也會把它們搬回來,掏空樹心而用作花盆或花池,創意更加別具匠心。
自1992年吳哥古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1993年開始,世界各國對吳哥窟的保護工作重新展開。僅我國國家文物局派往柬埔寨的古跡維修隊就已連續在那里工作了十多年。
吳哥的保護絕不僅僅是政府的事,而且已經滲透在國民生活的細節中。跟國內許多景區防備森嚴的入口相反,吳哥景點沒有售票廳,僅靠三四個售票員露天賣票,他們晴天在陽光下曬著,雨天就打著傘。最讓人驚奇的是,居然沒有一個漏網之魚。
吳哥還是一個不設廁所的景點,蓋廁所,在當地被認為是對神的不敬。當地景區將廁所搬到離景區較遠的地方,這看似違背了“游客是上帝”的常規觀念,實際上是管理者對景區最體貼入微的關懷。他們不愿意因為建廁所而在景區挖一些明溝暗道,破壞景區景致。而且,所有景點內也未見游客服務中心。
我還注意到更多有趣的細節,比如,景點內的原住民大多沒有離開,只是住處離古跡相對較遠。在景點里,精致的工藝制品、原汁原味的食物,都是由原住民提供的本土特色。穿著鮮艷、穿梭在景區里提供各種服務的原住民,讓景區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因此,古跡周邊絕無大型建筑和商品房。
在吳哥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第10年,柬埔寨全國當年就迎來了超過100萬人次的國外游客。那一年,全吳哥景點的門票收入中,已有約28%用于吳哥古跡的維修。
吳哥,一生值得走一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