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麥人酷愛啤酒,世界聞名的嘉士伯(Carlsberg)啤酒就來自丹麥。每年的11月中旬,裝著嘉士伯或者土堡(Tuborg)特制圣誕啤酒,掛有丹麥國旗的馬車會出現在街上,車夫會發放免費的啤酒
胡京仁/攝
泰寧縣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其中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峨嵋峰等景區內都生長著1300多年和1500多年的銀杏樹,其中幾棵樹蔭巨大
童楊供圖
冬無嚴寒,夏無酷熱的上杭縣,是中國優秀旅游縣,有古田會議會址景區、梅花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上杭國家森林公園等。素有“建筑之鄉”、“詩畫之鄉”、“山歌之鄉”的美譽
@拯救老上杭供圖
巴布亞新幾內亞那塔黑瓦族以黃土涂身,黑漆抹臉,肌肉健碩,骨骼棱角分明,身佩弓箭,手執梭標和盾牌,狂奔,對峙,頗有幾分強悍英武的男子氣,以此再現他們狩獵或武力爭斗的場景
桑新華/攝
微話題
關鍵詞:年味兒濃了,還是淡了?
V后現代啊Q:我覺得年味兒分兩種:一種是一年的總結啊、忙碌啊,給第二年的準備啊、目標啊什么的,還有節前返鄉的種種,這是浮躁、期盼、忙碌、還有繁瑣的。另一種是過年那幾天,和親朋相見的喜悅,那個比較開心,但說實話對我來說不爽的是看父母老了,還有催婚,另外我休不了幾天,所以年味太淡了。
V生態旅游學者烏恩:以前大家尤其是孩子感覺有年味兒,而今變淡。可能的原因:1.過去年的價值是吃,但今天從吃上來說,已是天天過年。2.過去,放鞭炮熱鬧,今天,城市里放鞭炮,確實不文明,等等不一而足。節日,要給人提供價值,人們對節日的價值需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反觀圣誕節等外來節日,與年有不同。
V土豆澄澈:很多人覺得年味兒淡了,我倒是覺得濃了。原來還是小孩兒時,對過年沒概念,不外乎就是吃、喝、玩;讀書時,放個假就能回家,也容易;隨著年齡增大,出來工作,很少能回家。但是,每逢過年肯定是要回家的。年在心里的含義重了、在乎了,看著哪里都喜慶,自然味道就濃了、高興了。年三十兒的春晚肯定是要看的,一邊看一邊和家里人吐槽,哈哈,心里高興,怎么過都行。
V艾君AIJUN:關于年味兒是濃是淡話題,我過去談過不少,無時代參照物可比較,只能站在歷史看今天,站在今天看過去,從不同角度不同內涵去辯證看待。文化是動態可變的,在過年所追求內涵不變前提下,年輕人要以科學發展態度對待傳統習俗,形式上可無限創意,用我自己方式來過時代的年。
V尹鐸愛旅游:無論外面的年味兒是濃是淡,和家人在一起才叫真的過年。鄂爾多斯過年挺有內蒙人的民族特色,家家戶戶置辦年貨都會準備很多肉食品,特別是羊肉,基本都是一只半只地往家扛!除夕夜十二點鐘聲敲響時,絢爛的煙花可以將黑夜渲染得如同白晝。
V楊振之微博中國:兒時的年味兒,意味著玩耍,現在的年味,意味著休息。很期待過年,這樣似乎才有名正言順的理由不為工作奔波,好好陪陪家人!
V徐多多多:放鞭炮、守歲、看春晚、壓歲錢無疑是小時候整天盼望的事情??墒情L大后才發現年味兒越來越少了,是因為工作壓力大了?還是事情多了?覺得過年應該換種過法,外出旅游是最好的選擇。可以感受大江南北各個地方的民族風情、各個地方的年味兒,同樣也是放松心情,緩解壓力的辦法。
V麥麥麥麥_麥子:過年關鍵詞當“屬年味兒”了,其次過年總是跟下雪聯系在一起,一家人在下著大雪的午后一起準備過年的食材,我們那里俗稱“下鍋”,就是會炸好多東西,一般都要歷時一下午,想起來這種氣氛就覺得很溫暖——年初一挨家挨戶拜年;每年都會被老爸喊著貼對聯,凍得直哆嗦,每次都不準用漿糊只能用膠紙生怕把他重金打造的大門給貼花了,現在想想,感覺這個竟然是極具幸福感的酷刑;雖然年味越來越淡了,我也從一個眼巴巴盼望著好吃的小屁孩兒變成了待字閏中的老姑娘……
V兩粒沙小窩:小時候每家每戶都會做芝麻餅、“九印”餅、大粽,做餅的過程很快樂!說到“九印”餅,我看到做這些過年零嘴的工具都算古董了,手藝也正快速失傳了,只有一些老人們會做了,集市上倒有些賣,但自家親手做的就算沒那么好吃,也覺得比買來的多了些什么?,F在過年比較簡單,村里鎮上會組織一些比賽吧,籃球啊,拔河啊之類的活動。
V福友生態農場:年味兒還是要到農村才更有感覺,過年了,在外辛勞了一年的人們,帶著這一年的收獲,一年來的思念,一年來難得的相聚回到老家,洗房,換新裝,貼對聯,掛燈籠,辦年貨,串門。見面都道新年好。興隆景象一片美好。少了外來工的城市反而顯得冷清,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