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德國、韓國,一些旅行社企業有可能是零售業市場的主流,而在中國旅行社更像是一塊“壓縮餅干”,未來一個旅行社有可能變成蘇寧、變成家樂福。
出境游,是旅游市場中最強勁的一股增長力量。
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日前發布報告顯示,2012年全球出境旅行人次已突破10億,而中國游客是其中最大的增長動力。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也表示,2012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數有望達到30億人次,出境旅游人數可能突破8000萬人次。
誘人的是市場紅利,人均毛利卻并不令人樂觀。根據國家旅游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的出境游人均毛利潤是188元。出境游團費動輒幾萬元,毛利為何被拉到如此之低?
眾信旅游市場推廣部總監段紅娟告訴《成功營銷》記者:“近幾年,出境游的壁壘正在被攤薄,由于人們收入增加、外語水平提升、簽證程序簡化等。互聯網發達,在國外的網站上也很容易訂到旅游服務。留給旅行社的空間越來越小。”
在中國1600多家出境游旅行社中,眾信旅游是那最活躍的一分子。憑借一套從產品、服務到多渠道營銷的成熟體系,眾信旅游的品牌已在眾多民營旅游企業中脫穎而出。
在剛剛結束的“2012新浪微博之夜”評選中,眾信旅游列“企業微博影響力年度排行榜”第三,這個榜單第二名、第四名分別為小米手機和杜蕾斯官方微博。
一個旅游品牌何以能在營銷上做出名堂?
從批發到零售
除了幾家國字頭旅游企業,相信大家叫得出名字的旅游品牌并不多。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旅游行業批發做關系,零售對終端,批零環境較為固定,卻鮮有人集中精力做品牌。
在2007年之前,眾信旅游深耕的是出境游批發領域,算作低調的行業巨頭。將旅游資源整合為產品后,批發給國內的眾多代理商,是最常見的行業模式。
批發,更多是拼價格,在同質化嚴重的價格戰中,眾信旅游這個行業巨頭開始尋求新的發展模式:決定爭取終端客戶資源,不再充當一個資源整合者的角色,將不確定風險降低。
眾信旅游決定謀定而動。段紅娟表示:“眾信旅游2007年從同業批發轉向直客經營,開始批零一體化道路。一方面是因為零售可以增加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消費者越來越信任品牌。”
眾信旅游總經理馮濱曾表示,在2011年,眾信旅游批發與零售的比例是8:2,在接下來三年希望做到5:5拉平。轉型五年來,眾信旅游正在漸漸從后端向前端推移,如今已成為出境游市場中最搶眼的少數品牌之一。
從1600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一,不只是從批發到零售如此簡單。
系統之變
出境游作為大旅游產業的一個細分市場,具有很多特質,也就需要不一樣的品牌思維來運營。國字頭旅企的路民營企業模仿不了,而民營旅游企業做品牌又幾乎沒有先例,所以眾信旅游尤其重視品牌推廣工作。據了解,大多旅游公司的推廣都是外包,而眾信擁有一支近20人的專業推廣團隊,也算是異數。
段紅娟表示:“改變,是一個系統工程。前端包括形象、門店,背后包括產品、服務、銷售、推廣的配合。客人一開始可能是被店面形象所吸引,當客人一旦進店咨詢,還涉及為客人提供吃、穿、住、行每個環節的專業建議。所以我們的改變可以說是既換湯又換藥。”
在2009年2月,眾信旅游更換企業VI系統,邁出品牌化發展的重要一步,品紅色卡通LOGO問世,英文標識從UTS變為U-tour。
“比如在消費人群上就自然劃出一道線,在國內能承受出境游的消費者月均收入要達到5000元以上,這要求核心目標群為35—40歲。品牌的年輕性可以吸引有相同特質的人。”段紅娟解釋說。眾信旅游最外在的改變就是整個品牌形象的年輕化。
而國內出境游市場長期囿于“價格戰”,產品同質化是更嚴重的癥結所在。比如一個廣告,有的旅行社可能會打牌子,而眾信會打產品。
如何使產品具有“說服力”?在段紅娟看來,“旅游很重要的關鍵詞是分享,如何去認同、理解消費者,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這給旅游從業人員提出的要求也是無比巨大的。”如郵輪項目,不只是在船上的吃吃喝喝,眾信旅游會針對優質會員推出“銀婚團”,為老人在郵輪上補拍婚紗照等;如在南北極的極地之旅中,會在船上開設“眾信之夜”,組織環保、生態論壇……
所有改變的指向,都是更貼近消費者。
搭乘新媒體
新媒體營銷,也為出境游拉近與消費者距離提供了新契機。近幾年,在線旅游趨勢顯著,以攜程、去哪兒為代表的在線旅游網站成為旅游產品的重要電商渠道。
在電子商務方面,眾信采用了“內外兼修”的方法。一方面不斷完善自身官網,目前在眾信網站上已可實現咨詢、購買、支付一站式服務,據段紅娟介紹眾信旅游有一半的用戶來自官網。另一方面,眾信旅游“批零一體”的優勢也有所體現,作為批發商的角色,他們會在攜程網上分銷旅游產品;作為零售商,眾信旅游在淘寶網上開設了旗艦店,同時根據對目標消費群的影響力,還選擇利用去哪兒、酷訊這種搜索平臺吸引流量。
新媒體的發展給傳統的會員營銷、大客戶營銷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微博營銷、微信營銷都可以帶給消費者更為周到的客戶服務,“人性化”的眾信旅游官方微博已成為其品牌標識,強調“人與人”的溝通。微博甚至可以成為直接銷售平臺,眾信旅游價值10萬元的南極游產品,就在微博中銷售成績不錯。
隨著消費習慣的改變,在未來,新媒體也會是眾信旅游“變身”的重點所在。
多渠道迂回
在德國、韓國,一些旅行社企業有可能是零售業市場的主流,而在中國旅行社更像是一塊“壓縮餅干”。馮濱對此表示,“旅游行業市場是非常巨大的,未來一個旅行社有可能變成蘇寧、變成家樂福。”
這段話的前提是——旅游行業異業合作的發展。在眾信旅游拉平批發與零售比例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有效渠道去“觸碰”到消費者,異業合作恰是打通渠道的有力推手。
旅游業的產業鏈比較豐富,涉及吃、穿、住、行多個環節,異業元素的植入空間很大。資源到處都能挖掘,如與戶外品牌、汽車品牌、攝影器材、電影等皆可,最近的熱門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就可以成為旅行社很不錯的合作對象。
由于終端網絡沒有國營旅企那么發達,在異業合作方面,民營旅行社反而顯得更為積極、靈活。段紅娟談道:“如果兩個或幾個品牌具有相同的價值觀,也想對同一群人說話,為什么不共同搭建一個平臺,資源互用呢?消費者可以從中受益,對合作品牌彼此也是加持。”
“異業合作并不見得在意是否最優惠,而是大家要有契合度。”中青旅副總裁李京曾表示。攝影與旅游的受眾很趨同,眾信旅游就與佳能相機達成異業合作伙伴,選擇了多角度合作,在眾信旅游線路中會有佳能的植入;平時還會共同舉辦攝影培訓等活動。
銀行,也是旅游業異業合作的一重要選擇,隨著合作的深入,旅行社與銀行的合作方式正呈現出多樣化。出境游作為一個特定品類,除了常規上的優惠、減免,還需要額外的體現。如眾信旅游與民生銀行推出的聯名借記卡,其優勢就是雙方為游客提供的聯名保證,這在出境游時更實用。
異業合作,給未來的旅游業帶來了更多想象空間。沒有想不到,眾信旅游甚至想過要和便利店合作,讓旅游變成一種快消品。
“旅游業打造的是一個生活方式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惟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在段紅娟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