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部分學生學習英語的軌跡是從好奇——感興趣——失去興趣——失去信心到厭煩,甚至反感。針對這種現象,我們除了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業務素質,還要結合實際,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原理,研究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過程,矯正學生的不良學習心理,消除其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障礙,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筆者通過觀察與分析,覺得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矛盾心理。大部分學生都有學好英語的愿望,并且下決定努力學好。可是學習不僅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還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可就是由于缺乏這種毅力,一旦短期內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便喪失了繼續進取的信心,結果就形成了想學好,但又怕吃苦的矛盾心理。
2、害羞心理。有的同學害怕讀錯或說錯,因而不敢開口,時間一長便造成了聽說能力不及其他同學,越加無法對英語產生興趣。
3、畏難心理。如果學生缺乏認真攻讀、刻苦鉆研的精神,那么一旦遇到困難或者受到挫折,就會立馬敗下陣來,萌發放棄學習英語的念頭。
4、自卑心理。由于基礎差,即使努力也收效甚微,甚至時不時地遭到同學的嘲笑或者是老師的批評,結果就產生了自卑心理。
5、逆反心理。有時教師對學生缺乏了解和關愛,或者是不經意間沒有公正地處理某些事件,就會對學生造成心理傷害,便使他們對學習英語產生反感。
6、自傲心理。才開始學習英語時,內容簡單,學生興趣濃、興致高,考試成績好,時常獲得老師表揚。這時候容易產生驕傲輕視的心理,結果導致成績下滑,那么學生也會對學生英語逐漸失去興趣和信心。
這些心理障礙存在于部分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那么我們怎樣消除這些不良心理呢?
美國心理學家B·S布盧姆有言:“學校學習中的許多個別差異是人為的、偶然的,而不是個體所固有的,只要提供適當的先前與現時的條件,幾乎所有人都能學會世上所能學會的東西。”因此,教師有必要研究心理學,采用得當的方法來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堅信每個學生都可以學好
教師應該關愛全體學生,不能放棄任何學生,尤其是那些數量不少、智力條件一般的學生。對他們要經常鼓勵,并且施以嚴格的訓練,努力實現教學的實效性,讓所有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切關注。
二、有針對性地施教
大家無不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每個人的吸收能力與反應能力有快有慢,理解能力與記憶能力有強有弱,表達能力與創造能力有高有低。因此,不可以要求每個學生都以同樣的效率獲取同樣的學業成績。教師必須依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的指導,不得用“一刀切”的簡單手段去要求所有學生。
三、融洽師生關系
有這么一種現象,有的學生喜歡哪個老師,就喜歡哪門學科,那么對于教師來說,首先要讓學生接納他,然后學生才能接受老師的所教給的學習方法和所授知識。因此,教師經常表揚學生,切忌諷刺或譏笑后進生,找機會讓不同學年的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看到自己每天都在進步。
四、培養學習興趣
無論是平凡之輩,還是教育家或心理學家都著重學習興趣,都非常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學習興趣就是指導學生有選擇性地、愉快地為了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進行學習的心理傾向,它是產生好奇之心和學習自覺性的最好的動力,那么怎樣去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呢?筆者有以下膚淺看法。
(1)認真備課,盡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和語言因素,并且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增進課堂的趣味性。英語材料越是有趣,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就會越濃。
(2)有“成就感”是學生的心理特點。要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教材內容創設語境,組織英語節目、組織朗誦或演講,開設英語角,開展英語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當學生們感到英語有“用武之地”,并擁有“成就感”時,他們就會主動地學習,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增強,學習效率就會提高,學習興趣自然會持久。
總之,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善于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圍繞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能力進行施教,把教育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師生在心理上和諧一致,在教與學的行為上協調,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從而確保英語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