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小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來到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北梁棚戶區,隨機走進幾戶人家,察看居民生活。在高俊平的家里,高俊平的小孫子從被子里躲到了柜子中,并從柜門縫偷看爺爺和李克強聊天,過了一會兒又從柜子里溜出來迅速鉆回到被窩中。面對孫子的舉動,高俊平連忙解釋:“小孩不好意思。”聽罷,李克強和主人一起哈哈大笑起來。
隨機走訪不事“裝飾”,以及小孩躲進柜子偷看偷聽,爾后光著屁股鉆進被窩,所有這些元素,不但讓這條新聞鮮活生動、充滿情趣,還因真實倍加感人。
在這里,我們沒有看到以前總能見到的那種事先準備的痕跡,主人也沒有看似流利卻與身份不符的大話。從開門見到李克強時的驚愕,到對漏風漏雨房子“住慣了”的平淡,再到聽李克強說“我們要加快改造棚戶區,讓你們搬進條件好的新房子”時流下感激的淚水,一切都充滿了真實的氛圍。
深入現場,查看民情,是我們黨的一貫作風。但當這種視察、調研、走訪變成了徒具形式的作秀,就失去了實際的意義。非但如此,還會使干群關系更加疏離。想想,用油漆刷石頭充作綠化,為領導刻意挑選被訪戶和安排走訪路線,要說領導能夠看到真實的情況,恐怕鬼都不信。與此如影隨形的新聞,也因為擺拍而不接地氣,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十八大后,中央作出“八項規定”,要求改進作風,切忌搞形式主義。李克強視察包頭棚戶區,就是一個讓人信服、讓人感動的調研。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