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樂器的“創意玩家”,諸多金獎雜技的道具大師,更是舞美設計師,演奏“雜家”。但他卻總自稱是“老糊涂”,有“老年癡呆”,因為啥呢?原來,在日常生活和交際中,他都相當“大智若愚”,見過的人總是認不得,只好一再囑咐人:“以后見面一定要主動跟我打招呼。”正是因為如此,老人家才自嘲:發明就是為了挑戰我的老年癡呆癥。
他就是中國雜技團的“寶貝疙瘩”——總工程師王建民。
這是一位看來相當“普通”的老者,年過半百,留著花白絡腮胡,戴著一頂牛仔帽,十分謙虛。不過這可是個裝滿創意的腦袋瓜。
王建民從小就喜歡鼓搗點花樣兒,用竹管和筷子組合發出鳥叫聲,拆裝家里的鐘表門鎖之類,再不就是拿些小零件自己造出個半導體、電視機來。總之,他天生就長了一雙巧手。十幾歲時,王建民插隊到哈爾濱肇源縣,任職縣文工團。
在1988年前后,王建民來到肇源縣雜技團,開始了奇異的發明之旅。短短3年,他就先后發明了50項“新東西”,其中“可折疊三高度跳板”、“滑稽怪車”等十余項機械裝置在全國雜技界引起了轟動,并獲了很多獎項。1994年,他被中國雜技團的演員孫力力發現后力薦,時任中國雜技團團長林峰如獲至寶,把他請到了北京。
幾十年來,王建民已經獲得了四百多項科研專利,著名的《十三人頂碗》、《俏花旦·集體空竹》、《探夢·蹦拐頂技》等節目中都少不了他的作品。2002年第十七屆巴黎國際雜技節上,中國雜技團小演員張帆使用他創造的“遙控旋轉軟鋼絲架”道具表演的節目榮獲“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2005年,他更是以“道具器械創新推動雜技藝術發展”項目獲得了首屆文化創新獎。
除了各式神奇道具,這位發明達人還打起了樂器的主意,在他的創新樂器音樂會上,他用十余種創新樂器演奏了15支經典曲目。他用小軍鼓做的大提琴、胡琴演奏了《二泉映月》,用呼啦圈做的笛子演奏《梁祝》,用注射器做的活塞笛演奏《枉凝眉》,用雙音排簫演奏了《山楂樹》,用環狀塤笛演奏了《敖包相會》,又用腳踏風鈴奏出了“一個人的樂隊”。對王建民來說,每一件樂器他都能給出充分的理論依據,他說:“如何固定樂器的音高音準是要通過精密的數學計算確定的,運用很多律動關系,再通過結算方程式,這樣成功的效率就很高,大大減少了試驗定音的時間和材料的浪費,并且填補了我國民族樂隊中低音的空白。”
這位發明達人隱約透露了他成功背后的“難處”,“其實每一個科研項目都需要很多經費,幸虧有上級領導對我的肯定和支持。”老王還提起了自己的老伴兒,總結語很另類:“這么多年我就在她的反對聲中茁壯成長起來的。”原來每發明一樣道具或樂器,王建民都要投入很多時間,常常半夜都不睡,這惹得老伴兒很不高興,擔心他身體熬壞。
如此癡迷于發明創造,王建民很“驕傲”:“這就是我的主業,我百分之九十五的精力都放在了設計雜技道具上,創新樂器只是我全部精力的百分之五。”他開玩笑地說:“我這也是在不斷挑戰我的老年癡呆癥。”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