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姑姑姚文輝生于1917年,今年96歲。
姚家祖籍安徽貴池,清代文學家姚鼐的后人曾刊刻姚鼐詩文集分贈族人,姚家也得到一套。這套詩文集經代代相傳曾存于大姑姑處,可惜“文革”中因抄家遺失。19世紀中期,太平軍進入安徽波及貴池,姚家先人為避禍攜家遷至江蘇 茶。
1928年,爺爺姚國玖病逝,年僅33歲。爺爺書法頗佳,在南京國民政府里做薛篤弼的機要秘書,與南通實業家張謇頗有交往。堂哥冠華至今存有張謇題贈給爺爺的一副對聯,聯曰:“泉流分布從無絕,枝葉扶疏不 芟”。字好,內容也好。爺爺去世時奶奶繆月伯有孕在身,那時大姑姑11歲,底下還有一個妹妹兩個弟弟,生活頓時跌入低谷。無奈之下,奶奶只好投靠尚有幾畝薄田和雜貨店的娘家。在照顧疾病纏身父母同時,還要養活5個小兒女。寄人籬下滋味不好受,大姑姑歲數雖小,卻懂得分擔奶奶辛勞,除照顧弟弟妹妹,還編織手套、圍巾出售補貼家用。大姑姑18歲時只身從 茶到幾百里外的南通唐閘大生紗廠做工,每月12元薪水,要省下三分之二交給奶奶。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飛機對南通狂轟濫炸,紗廠停工疏散,大姑姑回到 茶,與教師周寄萍成親。
20世紀初, 茶創建免費的“啟秀學堂”,使大姑姑和一個妹妹、兩個弟弟得以完成小學學業。父親姚洛生于1923年,是三兄弟中老大,1935年小學畢業后,大姑姑托人安排他到大生紗廠附近協大祥綢布店學徒。父親不喜歡做生意,常給顧客臉子看,不久索性辭工回到 茶。看到父親喜愛讀書,大姑姑又資助他到鄉儒蔡明觀辦的“國故專修學社”專修古文。1941年春,隨著新四軍東進來到 茶,父親積極參加本鎮青年救亡協會和農抗會工作,不到18歲就加入共產黨。1941年夏,父親隨軍而去,直到1951年8月才返回 茶。如無大姑姑支撐家庭,估計父親很難下決心投身革命。設若如此,父親的歷史必將改寫。1948年9月,父親在江蘇東臺縣委宣傳部長任上考入馬列學院一期,赴河北平山西柏坡學習,這與他當年打下的國文基礎不無關系。跟父親同期的學員有許力以、張香山、李琦、陳澤然、范若愚、洪禹等120人,后多成為共產黨理論宣傳干部。
大姑姑不但照顧弟弟妹妹,還精心培養下一代。1950年,大姑姑的丈夫不幸因病辭世,留下三子一女,最大的不過12歲。1951年9月6日,奶奶又因病去世。1950年代初,大姑姑和鄉人繆言信結婚,對方帶來三子。后他們又生育一子克勤,一女麗霞,加上1955年出生后僅8個月就被大姑姑從北京帶回 茶抱養的我的小弟弟姚止平,大姑姑夫婦共同辛勤撫養了來自3個不同家庭的10個兒女。繼姑父在供銷社做會計,工資微薄,大姑姑1958年才在聯合診所找到一份掛號兼會計的工作。雖然父親每月寄給大姑姑二三十元止平的生活費,仍不能擺脫生活窘境。最困難的時候,大姑姑為了讓孩子們多吃一口,早上常餓著肚子上班,出門會客甚至要向隔壁鄰居借外衣。盡管如此,大姑姑的子女穿著雖簡樸卻總是衣冠整齊。
大姑姑家教甚嚴,屋里掛著《朱子家訓》,隨時溫習對照。她常拿奶奶愛說的“窮不失志,富不癲狂”來教育孩子,讓他們懂得“知恥”——恥愚、恥弱、恥頑、恥偽、恥無公德……做對社會有益的人。“文革”前,大姑姑家培養出兩個大學生和一個中專生,這在當時 茶可稱罕見。大姑姑頗具俠肝義膽,被打成右派的表弟繆泰1960年代末解除勞教回到 茶,無人收留。大姑姑見狀,無私地收留了這位走投無路的表弟。繆泰后來撰文寫道:“我遇到這么好的表姐,幾乎要跪下磕頭,我不禁流下兩行熱淚。”“文革”期間流行“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鎮領導動員大姑姑等離開 茶下放農村,還美其名曰“政治思想好的才批準下放”。大姑姑一眼看穿領導借機整人的心機,她在說明自己年過半百,孩子未成年有困難的同時,對領導補充道:“你們先去,我向你們學習。如果人數不足,輪到我,也無法奉陪。”
在大姑姑教育下,我的小弟止平從小愛讀書,懂禮貌。1994年,當教師的止平擔任了 茶中學校長兼書記。他帶領師生勵精圖治,把這所普通鄉鎮中學打造成江蘇高級中學,連續7年高考平均成績居江蘇前十名,2004年更勇奪江蘇第一,被教育界同仁贊為“ 中神話”。2007年10月23日,止平在從 茶赴南京開會途中因車禍不幸去世。大姑姑聽說后不顧親人勸阻,執意要在追悼會召開的前一天晚上坐車到百里外的掘港殯儀館去看止平最后一眼。大姑姑視止平如己出,連百年后事都囑托由止平主持。她最小的兒子克勤前幾年因病去世已讓她傷心欲絕,如今又逢白發人送黑發人,情何以堪?!止平追悼會那天,如東縣掘港、 茶兩地上萬人為止平送行。2008年1月7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該報記者撰寫的止平事跡。1月30日,《光明日報》“人物副刊”整版刊登了我寫的“懷念弟弟姚止平”一文。“人物副刊”用稿歷來嚴格,以整版篇幅刊登一位鄉鎮中學校長事跡,實屬難得。
大姑姑歷經風雨九十六載,雖屢遭電打雷劈,卻如老樹挺立,且綻新枝。她勤于學習書法和太極拳,還拍了一張前傾彎腰的照片,雙手幾可觸地,功夫比有些年輕人都強。她每日早晚以粥代飯,極為清淡。睡前熱水泡腳,白天常曬太陽,生活節奏緩慢有序。
大姑姑一生樂于助人,光明磊落,隨遇而安。她活得簡單、活得坦蕩、活得硬氣。反觀如今有些年輕人,以縮短生命為代價,為了位子、票子、車子、房子和孩子憂心忡忡,日夜操勞。有些官員當官無極限,撈錢無底線,還包養二奶、三奶……如此欲壑難填,想要健康長壽,豈非南轅北轍。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