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一個老婦,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老婦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老婦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老婦終于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老婦說:“我只為我自己生氣,我怎么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不生氣了。”老婦說。“為什么?”高僧問。“氣也沒有辦法呀。”老婦回答。“你的氣并未消逝,還壓在心里,爆發后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老婦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老婦問高僧:“大師,什么是氣?”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于地。老婦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何苦要氣?氣便是別人吐出而你卻接到口里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你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夕陽如金,皎月如銀,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尚且享受不盡,哪里還有時間去氣呢?
現實生活中,許多老人為一些小事而突發其火,亂說話、亂摔東西,這在心理學中是“情緒短路”的一種表現。用電短路會損壞電器,甚至釀成火災,情緒短路,既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主要原因是自控與轉移情緒的能力不強,這種能力與智慧水平有關,可以說是“情感智商”。
要克服“情緒短路”,正如古語所說“心病還須心藥醫”。
放松自我。人生不可能總是高潮,更不可能事事如意,誰都在平凡日子中生活,少不了要碰到麻煩事。關鍵是要懂得放松自己,以平常心面對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在不順心時不致陷入煩惱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只有善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為自己營造出良好的生理狀態,從而贏得健康人生。
主動體驗生活中的不同樂趣。既能在激動人心的活動中體驗激情的熱烈奔放,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既能在群體活動中感受快樂,又能在獨自生活時創造充實。只有這樣,才能在碰到不順心的事或發生較大轉換時,避免產生心理上的反差而誘發“情緒短路”。
適當地裝“糊涂”。“聰明難,糊涂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后來之報也。”鄭板橋的名言不僅道出了為人處世的精妙之策,更是養生保健的奧妙。因此,對人對事,只要不是原則問題,就大可“糊涂”待之。“糊涂”者,指不必事事計較誰是誰非;不去時時考慮個人得失;不去斤斤計較誰占了我的便宜;不必時時思量自己有沒有吃虧。老年人由于固有的“尊嚴”、“面子”意識和不自覺而產生的“總是對的”等思維,“海納百川”的氣度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但是必須具有寬容的大氣量,才可能輕松地生活。寬容,該是老年人心理基礎最重要的一條。
用理智調控情緒。“樂極”與“氣極”、“怒極”都不好,應該時刻注意保持適度的冷靜和清醒。
人生的苦難,固然有特殊境遇造成的不幸,但更多的,也可以說是最根本的,是自己造成的。沒有什么比心靈的苦痛和感情的災難更可怕了。只要能登高一步,放眼長遠,美好的景致就會再現。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