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收藏已成為一種社會主流活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收藏愛好者的隊伍中來。盛世收藏,這本是件好事,但有很多人卻只注重“收”,而忽視了“藏”,結果在收藏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讓人心疼的場景,給收藏活動蒙上了一層陰影。
提到收藏,多數藏友首先想到的是“淘寶”、“撿漏”等字眼。的確,收藏的前提是“收”上來,只有把藏品“收”到手中,藏友才有底氣談論“收藏”,沒了藏品的支撐,“收藏”也就無從談起了。于是,很多藏友把功夫用在了“收”這個環節上,如學習各種收藏知識,參加各種藏品拍賣會,查閱各種相關資料,通過各種渠道淘到寶物……目的就是為了能讓自己盡快成為某一收藏領域的“行家”、“方家”和“專家”,以期自己能在收藏過程中慧眼識真,不至“打眼”。“收”上充電不止,卻單單忽略了“藏”的環節——如何科學、安全、有效地儲存、保管好收到手的各類藏品。因為有些藏品在收藏愛好者手中,由于收藏保管方法不當,而遭到了人為的損壞——這種損壞,不管是皮毛之傷,還是筋骨之折,都是對藏品的一種毀壞甚至是毀滅,都是對社會文明的一種摧殘!不僅讓藏家心疼不已,也給社會文化、人類文明帶來了滅頂之災。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藏友老張收藏名人字畫多年,手中確實有很多“干貨”,這其中就有幾幅張大千年輕時的仿作——張大千年輕時曾仿多位名人、創作了很多仿畫。由于老張只顧滿天下淘畫了,而忽視了保管這一關,結果他收藏的部分畫作因房屋漏水浸霉了不少,這其中就有幾幅張大千先生的畫作。當老張發現藏畫上出現片片霉斑時,心里那個心疼勁就甭提了!好不容易淘來的價值數十萬元的字畫,就是因為保管不當而白白損壞了!盡管后來老張花高價求人修復,但也已經于畫無補了!為此,老張在病榻上躺了好些日子。
無獨有偶,央視“藝術品投資”欄目和江蘇丹陽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2007民間尋寶記——走進丹陽”活動現場,一面曾被香港名人陳逸飛等出價100萬美元的戰國銅鏡,在展示過程中不慎從盒內摔到地面上,當場碎身!這面銅鏡充分反映了2500年前的工藝水準,古鏡除鎦金外,還鑲嵌了11顆綠松石(寶石的一種),這些綠松石是如何鑲上去的,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目睹銅鏡摔碎整個過程的專家、觀眾都痛心不已,“這簡直是犯罪”!是的,雖然古鏡最后有可能復圓完整,但其身價也已是一落千丈了。
藏友老劉集郵已近半個世紀。他所收藏的珍稀郵票中,竟然有“大龍票”一級的珍郵。因為這幾枚珍郵身價萬貫,所以老劉束之高閣,從不示人。由于他把珍郵藏在了房棚之上,不知何時被老鼠給嗑(咬)了,結果好端端的珍郵成了一團碎紙!看著數十年的心血換來的竟是一堆紙屑,老劉不禁老淚縱橫,涕不成聲!
教訓是慘痛的。面對那些整天忙于“收”的藏友們,筆者真想大聲疾呼:別光顧了“收”,還要注重“藏”!千萬不能滿山攆雞,家里丟鴨!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