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以后,天氣轉熱,傳統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 心為陽臟,主陽氣,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心臟對人體全身的溫養、水液代謝、汗液調節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五臟中的心與夏相應,順應自然而養之是養護心臟的好時機。
◎注意精神的調養,保持平和的心態
隨著氣溫的升高,人的心理和情緒有所波動,特別炎炎夏日,極易煩躁,心火過旺,好發脾氣。所以立夏時節應該重視精神的調養,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為安度酷暑做好準備,使身體的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干”的狀態。特別是老年人,由于發火生氣而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并不少見。所以,在立夏之季老年人更要做好精神的養生,做到神情安靜、笑口常開、自我調攝、制怒平和。此時節可以選擇繪畫、書法、聽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來調節精神,保持心情舒暢。
◎運動宜緩慢,不宜劇烈過度汗出
立夏時節,宜選一些相對平和緩慢的運動來做,如散步、慢跑、打太極等。立夏后氣溫升高,人們容易出汗,汗為心之液,此時節若做劇烈運動,大量出汗容易造成機體缺水,不能及時補充時還會導致血液黏稠。因此,立夏時節的運動不宜過于劇烈,以免過度汗出,運動后要適當的喝些溫水,以補充體液。平時也應多喝水,多吃養陰生津的瓜果蔬菜,及時補充身體代謝失去水分和消耗的能量。
◎保持睡眠充足,飲食宜多酸少苦
夏季是心臟功能的旺盛時期,隨著新陳代謝的加快,所消耗的能量也比較大。所以在白天所消耗的能量要靠晚上的睡眠來補充,若睡眠不足必然會影響新陳代謝的平衡,使人精神萎靡不振,從而影響身體的健康。所以要保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順應自然而調養。同時,春夏之交天氣已熱,各種細菌開始繁殖,盡量避免食用剩菜剩飯,注意飲食衛生以免腸胃疾病的發生。立夏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的時節,此時應多吃酸味食物,如魚、雞鴨、瘦肉、茄子、冬瓜、南瓜、玉米、山楂、枇杷等,少吃苦味食物,以補腎助肝,調養胃氣。初夏之時,老年人氣血易滯,血脈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許蔥頭,晚飯喝少量的紅酒,以促使氣血流通,心脈無阻,便可預防心病的發生。
編輯/洪麗
周鑫 出生于中醫世家,相繼發明了“祛斑貼臍散”“前列通貼臍散”“小兒厭食貼臍散”等20余項國家專利。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首屆百名中醫藥科普專家、康復保健師全國項目管理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