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的誕生是我們祖先由蒙昧進入文明的標志。探討漢字的起源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探求中國古代文明的緣起。
◎父和母
一提到“父”字,我們就會聯想到生養我們的父親,但是從字源的角度說,最早的“父”字未必就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父親。在母系社會“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到了父權制的時代,在家中父親做主,此時“父”才作父親之解。
《說文解字》說:“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仗。”“矩”,即規矩。“又”,即手。看來“父”是初民的首領,手持指揮棒分配勞動任務,指揮教導生產等。從這里可以看出“父”是位很有能力很有權威很有影響力的人(似“教父”)。所以在古代社會,父親的形象是威嚴的,不茍言笑的,兢兢業業,有責任感的,有所作為的。父親在家里擁有無上的權威(權威是贏得的,不是自封的)。他撐開雙臂,擎起一片天空,為妻兒遮風避雨,他勞動雙手,收獲食糧,令妻兒生活無憂。這就是父親。父親身上體現出來的特征就是“父”在家庭里自覺遵循的倫理觀。即孔子所謂的“父父”概念,做父親的就要像個父親,這樣的倫理觀一直在延續。
母,母親。漢字的“母”最能體現母親的形象。甲骨文里有“母”字,在“女”字的懷抱中加了兩點,這兩點是母親的乳房。用乳汁哺育嬰兒,這就是“母”的本質特征。母愛是所有動物的本能,這是延續種群的必需。母親是偉大的,她給予子女無限的愛。魯迅說:“母愛是偉大的,這種愛簡直就是盲目的”。母親以鮮血和痛苦給我們生命,以愛和乳汁哺育我們成長。這是母親最本質的特征,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如此,這也就成為母親在家庭里自覺遵守的倫理。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年代,延續種群的做法就是喂養他,讓他活下去,傳承下去。隨著生產力水平逐步提高,文明程度不斷提升,母親的職責自然而然加上了教育的成分。母親的偉大絕不僅僅在于她賦予了孩子生命,母親的偉大在于她對生命的培育與呵護。只是喂養不管教育,那不是稱職的母親。
◎男和女
甲骨文里有男字女字,男從力從田,力即象耒。“男”字之形所示的是農耕之事。可見,在古人的觀念里,農耕是男子之事。男子以體力耕于田。男子在農耕時代處于生產力的主導地位,決定了其較高的社會地位,與此相反,女子由于生理條件的限制,無法勝任繁重的農事勞作,只得退出生產領域而以操持家務為職。“女”字甲骨文畫成像一個跪跽的人形。(古人為什么要為“女”設計成這樣的字形呢?這不是偶然的。古人居家的基本姿態,并不像我們現代人那樣坐在椅凳之上,而是如女字初形所描摹的那樣,雙膝著地而臀部壓在腳后跟上,這便是古人所謂的“坐”。)之所以要突出描畫其跪跽之姿,正是要強調其居家以操持家務為職的特點,女子既然退出了生產領域而從事家務,則不得不依附男子而為生。(《廣雅·釋親》《禮記·本命》《釋名·釋·長幼》皆訓:“女者,如也”,“如者,從如人也”,即聽命于人(男人),從而決定了在遠古時代及漫長的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倫理。在男性視角里,男人就是比女人有力量,要高女人一等。男為尊,女為卑。在女性的視角里,女人承認體能上不如男人,但她也有男人不及的地方,她內心里并不服氣,所以她要爭。男,女的矛盾與斗爭就此拉開。在男權社會里,造字的男性還將一類表示人的某些惡劣行為和品質的方面,用“女”字作偏旁造出,如“嫉”(毒也),“婪”(貪也),“妨”(害也),“妄”(亂也),“嫌”(不平于心也),“奸”(淫也)等字,這多少顯示出男性的狹隘與偏執。
◎夫和婦
男子成年后成婚,有了配偶,就有丈夫之名。女子已婚稱婦女。夫,婦,夫妻是相互依存的一對概念。下面我們探討家庭倫理中的夫妻之道。
“夫”字甲骨文像一位頭插一簪的成年男子,他正面站立,威風凜凜,豪情萬丈,直沖霄漢。而“婦”字像一個長跪女子手持一帚,表明其服侍丈夫,操持家務的身份。“夫”“婦”二字赫然表明了婚姻關系中男女雙方地位的差異。
和諧的家庭關系里面,男主外,女主內,男屬陽,女屬陰。班昭《女誡·敬·慎·第三》“陰陽殊同,男女異性。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美,女以陰為美”。這比較符合自然法則。男人就要像個男人樣,做男人該做的事情,出大力,流大汗,干大事業,成就男子漢大丈夫的英名。但大丈夫就是要努力,要奮斗,要對自己狠一點。女人就要像個女人樣,做女人該做的事情,相夫教子,操持家務,協助丈夫,共濟家業。
◎子和孫
“孫”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子之子曰孫。從子,從系;系,續也。”兒子的兒子不就是“孫”嗎。
結婚生子,自然之道。人為什么要有子呢?保存物種,傳承后代的需要。不傳不行嗎?個別人不傳,行。丁克家庭就自動選擇不殖后代,作為部分人群的選擇,無可厚非,從一定意義上說,還為我們的社會做了貢獻。所有人都不傳,不行。會導致種族的滅絕。
關于“九族”有不同的說法,其中的一種說法是九族相當于九代。從自己這一代算起,上朔四代:高,曾,祖,考;下接四代:子,孫,曾,弦。這九代,從情感的角度顯現出“橄欖型”特征。離“本”最近最親,越往兩端情感就越淡漠。一個人有幸活百年,他是有可能見到這九族且體驗九族情誼的。子也好,孫也罷,本質是物種延續。相應的倫理應是有所傳就行了。多子多福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就現在而言多子未必多福!多子多孫會破壞人類自身生態。雞多不生蛋,人多要發瘟。
◎祖和宗
中國人是很認根的。一個人通過奮斗干出一番事業,也許想得更多的是光宗耀祖,自己的富貴榮辱倒在其次。所謂“牛為一條繩,人為一個名”。從漢字“祖”,“宗”可以看出古人對祖先的頂禮膜拜。
嬰幼兒好追問:我從哪里來?一直追問下去,就形成了國人根深蒂固的認根情結。古人壽年短,孫子往往見不到祖父,更別說祖父以上的祖輩了,要見他們就只有到祖宗的牌位前去祭拜。“祖”,“宗”都有“示”字旁,都與祭祀有關。
認祖歸宗符合人性,祭奠先人符合人情。各地風俗不同,祭祀的日子多樣:清明節,七月半,冬至節,年三十都有祭祖。國家將清明節定為法定假日是順應民心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兼程回家祭祖的人心里一定是濕漉漉的。
對待祭祖你怎么看?有無必要?是否在搞迷信活動?我認為有必要,不是搞迷信活動而是一種文化活動。“祭,如在”,祭父如父在。有條件實地祭祀,無條件心中祭祀。祭祀的形式,是一種儀節。儀者,禮也;禮者,儀也。可以互訓,內容需通過形式表現出來,文字的精神在家族文化中得到合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