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而終,有時候被用作貶義詞,但用在解讀陽明心學的“一以貫之”上,卻是一個非常吻合貼切的褒義詞。
陽明先生說:“一”如樹之根本,“貫”如樹之枝葉。未種根,何枝葉之可得?陽明心學是一個從一而終、貫徹始終的系統集成。
“一以貫之”包含三個系統要素。
一個原點,即是天理良知。這是陽明心學的基點,也是“一以貫之”的根本。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后驚呼:天理良知,吾性俱足,不加外求。這個天理良知就是孟子所說的四心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又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四心四端與良能良知,一起形成了每個人先天潛在的自性,也就是天理良知。稻盛先生說,作為人,何為正確?也正是抓住了天理良知這個原點,一切從良知原點出發,恪守良知,篤守良知。根也在立志,志切即是一心一意在天理上。
找尋良知,有個“剝離、放下”之法:假設一個成年人,無論男女,先放下長相外貌,再放下才能技能,再放下學歷出身,再放下身份地位,再放下金錢財富……一切外在外物能“剝離、放下”的都盡可能去掉之后,那么剩下的就是一個人當下的“良知”。在物欲浮躁的社會,我們也偶爾能遇到那種無才無權無錢但仍然令人尊敬的“德高望重”之人,可惜少矣!
在商業社會,一個令消費者和社會認可和尊敬的企業,一定是恪守基本的天理良知、上升為本組織的的價值觀準則和價值觀追求的企業。
一個過程,即是知行合一。這是陽明心學的中堅,也是“一以貫之“的主桿。
王陽明說,“知之真實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一者,即良知也。”“合一,人也,良知之人。” 既然天理良知與生俱來、人皆有之,就要應用在具體的道德實踐上。坐而論道,道行不一,就違背了天理良知,違背了人之德性本體。
陽明先生舉例說,一個在舞臺上扮演孝子的演員,無論演技如何高超、形態、言辭如何懇切謙恭,但在現實生活中不見得是一個真正的孝子。一個真正的孝子,堅守親親為大的孝道,會發自真心依據個人家庭情況,體貼入微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表達出對父母長輩的孝道之情來。今日商業社會的職業性微笑,如果不是發自真情,即使都做到了“微笑露出八顆牙齒”,也不過是職業性的假笑,因為并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一個落地,即是致良知。這是陽明心學的實學,也是“一以貫之”的枝葉。天理良知雖然人先天皆有之,卻易被遮蔽和誘惑。良知要通過事事物物致良知來實現。儒家思想是入世之學,一直具有擔當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承擔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的使命。但是在陽明先生看來,這種擔當和志向,并不僅僅是人生目標,而是磨礪自己心性的修身功課。事上磨煉,在具體的事事物物上恪守良知,踐行良知,立功立德立言,就是修身的過程。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割裂有先后的,而是一體,具體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
當下社會是一個功利性、結果導向的浮躁社會,很多人以為修行是靜修,是無為,而陽明心學卻告訴我們,修身也是動修,在具體戰勝艱難險阻的事物上修行,每逢遇到艱難困苦,此時正是修行時;修身也是無所不為,家庭是個道場,企業也是個道場,一個幸福的家庭和企業,是全員通過艱苦努力共同提升做人境界的群修道場。
陽明心學經歷從一而終的原點、過程、落地之后,會升華到萬物一體的人生境界。萬物皆具有一體之仁,人皆有同理之心,程度各有不同。天下之憂即是我之憂,天下之樂即是我之樂,達到了萬物一體之仁的人,就是“大人”,《大學》,也就是“大人之學”。
一以貫之,從一而終,貫徹始終,陽明心學破解了“大人之學”內在邏輯與實現通道,發揚光大了“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修心之法,找到了實現圣人之學的方法路徑,讓人皆平等、人皆圣賢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可能,讓每一個人都能進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編輯/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