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水準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被譽為世界的工廠,但近期伴隨著歐美製造業的回流,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正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歐美製造業回流
蘋果已選定第一個在美國工廠所在地,作為蘋果電腦生產製造搬回美國的最新動作。這標誌著蘋果Mac業務生產線的轉移,邁出了重要一步。2012年底,蘋果CEO庫克宣佈將在2013年投資1億美元,把部分電腦生產線轉移回美國。
通用電氣2012年在位於肯塔基州的電器園區開設了數條全新生產線,並計畫生產之前從未在美國本土生產的產品。事實上,美國企業早在2011年就開始了回流的步伐:2011年,福特汽車公司宣佈把1.2萬個工作崗位從墨西哥和中國遷回美國。
2011年8月,麻省理工學院供應鏈管理專家大衛·辛奇·利維對108家總部位於美國的跨國公司調查顯示,有14%的企業明確打算將部分製造業遷回美國本土,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則表示正在考慮為回流採取措施。
想回去的還不只美國,在經歷債務危機的慘痛教訓之後,歐盟開始重新反思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與產業政策,提出「再工業化」的口號,預計到2020年製造業在歐盟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從現在的16%升至20%,以實現歐洲再工業化的目標。
中國的成本優勢不再
觀察這次歐美製造業的回流,除了本國政府的盛情政策的感召外,中國日益消失的成本優勢才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
首先能源價格高出美國本土。大陸現在石油價格是2000年的三倍,這使貨物船舶的燃料昂貴很多,這使得供應鏈長的遠距離外包必受影響;其次,天然氣在美國蓬勃發展後成本大為降低,而中國現在的天然氣成本是美國的四倍。
其次,目前中國工資是2000年時的五倍,它還將以每年18%速度增長,與此相反,為了生存,美國工會正改變他們的優秀級選項。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器公園以「罷工城」聞名遐邇,動不動就以罷工向公司撒嬌,但今天工會已願意接受一種分層薪資方案,其中70%工種將獲更低報酬,每小時只能得到13.50美金左右的報酬,幾乎比以前低了8美金。
換言之,全球最昂貴的美國人力資源在幾年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影響下,價格要求放低不少,甚至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工人工會同意高達35%至45%的整體薪資福利讓步,已低於或相當於在美日係汽車工人的水準,這個整體讓步的直接結果就是:美國汽車出廠價依然低於同類型的日本汽車,但利潤率上接近日本同行。
而大陸情況與此相反,除薪資普遍上漲外,富士康是一個極端典型案例。自「跳樓門」後,富士康始終面臨壓榨員工的指控。相關資料顯示,富士康從2010年起已陸續調整過幾次薪資水準,2012年5月,郭臺銘又宣稱要讓大陸員工的2200元(人民幣,下同)薪資再調高一倍,這意味2013年8月富士康大陸員工的工資將達到4400元。
2011年出爐的《美國生產復興——為何製造業將返回美國》報告做了一個更透徹的對比,指出2005年中國勞動力平均成本是美國勞動力成本的22%,但2010年這一數值達到了31%。與此同時,中國工廠每小時生產力工資是8.62美金,美國南部為21.25美金;預計2015年中國長江三角沿海地區會達到15.03美金,美國南部則是24.81美金,差距逐漸縮減。
最後,造成美國製造業回流的另一個重要變數是,美國勞動力的生產率持續上揚,這也意味著勞動力成本已經成為產品整體成本中一個越來越小的要素。

中國製造業的尷尬境地
歐美「再工業化」到2020年前都將持續進行,其對「中國製造」的衝擊遠不止出口下降這麼簡單。海關統計顯示,2012年11月,中國進出口總值增長僅有1.5%,其中出口僅增長2.9%,經季節調整後11月份出口環比還下降了3.2%。由此可見,中國製造業面臨的是歐美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和製造業回流的雙重壓力。
不要小看這種壓力,如果僅僅是有效需求不足,還可以通過經濟復甦以彌補,但如果主流是高端製造業的回流,則會對「中國製造」產生致命的影響,因為這種回流以後是歐美高端製造業的再發展與再騰飛,將拉大與「中國製造」的差距。
以美國為例,高端製造是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核心目標,美國已經正式啟動高端製造計畫,積極在納米技術、高端電池、能源材料、生物製造、新一代微電子研發、高端機器人等領域加強攻關。實際上,歐美「再工業化」有如此底氣,與上上下下各個層面的科技投入密不可分。即使是經濟尚未正式走出低谷的2011年,美國的政府研發預算也達到了1480億美元,企業研發投入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微軟2011年的研發投入即達95億美元,英特爾2011年的技術投入也有65億美元。在這種形式下,中國製造業怎麼去追?
面對歐美日製造業的再度崛起,中國製造業缺乏技術實力硬拚,而即使是城鎮化造成的需求放量,很多也僅僅是簡單低級的產品。中國製造業似乎正在被逼進一個無路可退卻又難以突圍的尷尬境地。
目前,中國製造業雖然在緩慢復甦,但還不到樂觀的地步。在2012年12月的製造業新訂單指數中,只有農副食品加工業、汽車製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11個行業高於50%;在購進價格指數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電氣機械器材製造業、電腦通信電子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等8個行業低於50%??梢钥闯?,推動中國製造業緩慢復甦的主流是與內需密切相關的產業,這與當下大陸城鎮化建設的大力實施有密切關係。但從另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這些推動力都不屬於高端製造業,很多仍是數量的累積結果。

危機中蘊含轉機
當然,這場回流帶給中國的也不全是負面的資訊,也有觀點認為此次製造業回流會創造出一個行業重新洗牌機會,這對在全球外包價值鏈上處於低端、實施經驗單薄的中國服務外包而言,也是一個很好的翻身機會。
前提是需要國家有意識地鼓勵中國製造業向高端挺進,並以超越歐美的力度加大資金與技術方面的扶持;企業則要勇於乘難而上,城鎮化的需求放量和與全球競爭的技術研發兩手抓,國家與企業共克時艱。中國只有在中高端製造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並儘快嵌入全球產業鏈中,中國製造未來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