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政治結社,臺灣有232個登記有案的政黨或政治組織,談實質影響力,上得了臺面的屈指可數。多元化雖然是民主政治的價值,重質不重量、在精不在多卻是政治社會(Political Society)穩定的根本基礎。目前臺灣政黨政治呈現「兩大四小」局面,國民黨以微幅領先的姿態和民進黨呈現勢均力敵的形勢,四小則是「親民黨、臺灣團結聯盟、無黨團結聯盟、新黨」,各自存在的意義不盡相同。
小黨逐漸衰微面臨生存危機
先談小黨。小黨雖小,不可小覷,關鍵時刻往往牽一髮動全身。
新黨和親民黨都是不滿國民黨的藍營人士出走後,號召支持者籌組而成的政黨,一開始不但不是小黨,還有取國民黨而代之的氣勢。它們在民族主義、國家認同、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性格方面基本上一致,但是在權力遊戲規則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卻不同調,特別是對當時的李登輝路線。
國民黨執政舞臺的一步步崩裂,第一個關鍵點是1994年趙少康等人不滿李登輝,進而脫離國民黨,另組新黨,並投入臺北市長選舉。當時臺北市滿城黃旗,聲勢逼人,面對分裂勢力高度的選舉動員,支持群眾已發展出強大的內聚力和高昂的同仇敵愾,勢在必得,國民黨根本無力操作棄保,最後讓代表民進黨的陳水扁以43.67%(趙少康30.17 %、代表國民黨的黃大洲得票率只有25.89%)的得票率拿下臺北市長寶座,為民進黨和陳水扁2000年進一步徐圖大位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是2000年宋楚瑜脫離國民黨獨立參選,主因同樣是因為李登輝,老李當時操作廢省,又拉拔連戰,逼使宋楚瑜全臺佈樁扎根、聲勢如日中天的「宋省長」孤注一擲,硬是把連戰代表的國民黨打成老三,還把獲497萬7,737票、得票率只有39.3%的陳水扁送上大位。
這也是很多泛藍人士至今嫉恨李登輝的原因。很明顯地,如果不是國民黨分裂,民進黨成為執政黨的速度不會這麼快!藍營的支持者認識到國民黨分裂的結果就是把執政權拱手讓給民進黨。如今,國民黨再次分裂的可能性已經變小,各級行政首長的選舉,親、新兩黨基本上都以國民黨為泛藍共主,尊重國民黨提名人選,除了第二屆和第四屆臺北市長選舉,新黨王建煊、親民黨宋楚瑜分別登記參選,得票率僅2%、4%,他們參選的目的卻是要「母雞帶小雞」,有營造聲勢以凝聚市議員選票的考慮。但這種效應已經逐漸淡化,親民黨和新黨為了維持政黨勢力於不墜,推出人選和國民黨競爭,然而兩黨的民代當選後,面臨的還是同樣的泛藍選民,一旦要競選連任,碰到資源人脈的限制,加上國民黨向其招手,主動、被動,都不得不回到老東家國民黨的懷抱。早期親民黨的秦慧珠、李慶華、周錫瑋、李永萍等人;新黨方面,早期有郝龍斌,近期的王鴻薇,都是如此。2012年新黨在民代選舉中一敗塗地,臺北市議會只剩黃珊珊獨撐大局,已經趨近泡沫化,親民黨也不見當年風采,要再奮起,辛苦備至。
深綠的臺灣團結聯盟情形也是如此,無論是臺北市長、高雄市長,還是其他縣市長選舉,一概讓賢民進黨,只能在各層次的民代選舉中拉高分貝,對民進黨持批判立場,區隔雙方的選民,既合作又競爭,以成立「立法院黨團」為目標,避免被邊緣化。但這個局面能維持多久,是有疑慮的。在李登輝還是臺聯精神領袖的情況下都難有建樹,待到哪一天「沒有李登輝的臺聯」到來時,臺聯選民會不會自然被民進黨吸收,是值得觀察的政治變數。
無黨團結聯盟目前只剩下高金素梅,得票率未過5%門檻,就算加上頂替顏清標出馬補選的兒子顏寬恒,還是無法成立黨團辦公室。
兩黨政治成型北藍南綠對比
民進黨於2000年從三方角力的夾縫中殺出一條權力血路,首度拆解國民黨執政舞臺之後,經過三次可謂一對一的大選,分別在2004年以647萬1,970票、50.11%對國民黨的644萬2,452票、49.89%,2008年以544萬4,949票、41.55%對國民黨的765萬9,014票、58.45%,2012年以609萬3,578票、45.63%對國民黨的689萬1,139票、51.60%,型塑出新的政治格局,並逐次把臺灣帶進「五十對五十」的兩大黨結構之中,隨時可能成為取代國民黨執政地位的第二大黨。
國民黨面臨嚴峻的挑戰,對各種政治、經濟、環境、文化及社會議題,顯得比以前更積極介入,雙方競逐搏鬥的場域不斷增多、擴充,彼此極力爭取1%、2%乃至只有0.5%的選民認同和支持,希望平時點點滴滴的累積,到了選戰期間,成為有益於己方立於不敗之地的社會基礎。
從總體的宏觀角度,雖然可以看出兩大黨時而趨近、時而拉遠的競爭態勢,但還是要藉助選區的細部觀察,才能看清楚各自的地盤實力消長。
從歷屆選舉結果來看,國民黨在臺北市有55%的穩定支持度(1996年,趙少康加上黃大洲56.06%;1998年,馬英九51.13%;2002年,馬英九64.11%;2006年,郝龍斌53.81%;2010年,郝龍斌55.65%),民進黨則是40%~45%左右,如果不出岔子,基本上,2014年的臺北市長選舉會是國民黨的囊中物。
在南臺灣的高雄市和臺南市,國、民兩黨形勢正好顛倒,從2002年謝長廷當選高雄市長起,南臺灣的選情就一面倒向民進黨(1998年,謝長廷48.71%;2002年,謝長廷50.15%;2006年,陳菊49.41%;2010年,陳菊52.79%)。臺南市則自縣市合併改制後,民進黨賴清德即以超過60%的高得票率宣示其綠色版圖。
基本上,越接近北部,支持國民黨的力道就越強;越接近南部,認同民進黨的程度就越高。這種北方與南方,城市對鄉村的不平衡政治結構,有住民省籍因素、職業因素、城鄉建設差距的因素在內,雙方也都努力消弭對自己不利的部分,唯一雙方勢均力敵的區域在中臺灣。
中臺灣改制後的大臺中市,國民黨胡志強以73萬284票擊敗民進黨蘇嘉全的69萬8,358票,得票率是51.12%對48.88%,差距小到3%以內,藍綠除了各自鞏固自己的高票地盤並擴大領先優勢,決戰中臺灣將是兩黨2014、2016共同一致的奮鬥目標。
未來政治趨勢年輕人才出頭
在人才方面,國、民兩黨各有千秋,但是從趨勢與現象觀察,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國民黨在馬英九主政5年之後,下一梯次的接班團隊已經浮現幾顆耀眼的明星,第一線的有江宜樺(1960年)、朱立倫(1961年)、郝龍斌(1952年)、吳敦義(1948年)、胡志強(1948年),第二線的有黃敏惠(1957年,嘉義市長)、卓伯源(1965,彰化縣長)。
民進黨有希望引領風騷的清新面孔,在第一線的有蔡英文(1956年)、蘇嘉全(1956年)、賴清德(1959年)、蘇治芬(1953年)、李應元(1953年)、許添財(1951年)、黃偉哲(1963年)。
民進黨大佬級的蘇貞昌、謝長廷、游錫堃、陳菊,即使還有人志在千里,在選民希望未來政治領導人要令人耳目一新的期望下,年輕化已是不可違逆的趨勢,大佬們不是得另外開闢新路線,就是會逐漸退居二線,扮演其他助攻的角色。
未來的臺灣政治舞臺,將可見到這一批人才傾情揮灑。
臺灣的政治社會表面上仍然躁動不安,政黨政治的深層結構卻已經深入社會肌理,再難搖撼,歷經各種政治動員、選舉動員、社會動員,臺灣的民主政治和政黨政治已逐漸成為相當穩定的結構體,如果有變化的話,也只能是政治板塊的相對移動,至於「兩大四小」政治結構能否發展成「三足鼎立」局面,至少在目前還不具備這個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