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黃是個非常愛學習的人,又身在媒體行業,深知知識廣博的重要性,因此平時只要時間允許,就混跡於各大論壇講座的現場。多年下來小黃也是受益匪淺,不僅眼界視野開闊了,還結交了很多的朋友。
真的講座本應該是享受,是沐浴,是充實大腦的殿堂。不過這兩年小黃發現現在的講座變味了,講座內容越來越少,廣告時間一個比一個長。
前段時間小黃應邀去參加一個人力資源的培訓的講座,主講人講得正酣,臺下的聽眾也凝神聚思,突然一個甜美的聲音飄來「不好意思,耽誤大家幾分鐘……」接下來就是一關於某產品足足半小時的神說。「這也是幾分鐘?」小黃在心中質疑。好吧就當是中場休息吧,小黃沒想到這只是個開始,接下來的兩個小時,相繼有三個美女進來「插播廣告」。好好的一場知識盛宴就這樣被打得七零八碎,興致也沒了,臺下耐不住性子的人開始相繼離場,最後只剩寥寥數人。
最近,股市又出臺新政,小黃又去參加投資講座,本是想聽到專家的政策解讀,沒想到兩個小時的講座,正題只用了十分鐘就草草結束,之後便成了券商們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時間。
小黃感覺又上當了,當然這也不是她的獨家遭遇,打著講座的幌子做廣告在行業內已經蔚然成風,從最早的醫藥行業到現在的各類學術講座,甚至連學校也淪陷了。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則帖子是說,學校組織講座,學子們正襟危坐,準備聆聽大師的教誨,沒想到臺上走來的竟是某公司的銷售經理。結果可想而知,兩個小時的講座,四分之一的時間是該老總的自我介紹,四分之一時間是該公司,或品牌,或產品的簡介。
銷售經理在臺上自說自話,臺下一片混亂,學生聊天的聊天,玩手機的玩手機,大家各忙各的;領導鼓掌,學生拍手,笑聲叫聲夾雜,充斥著煩悶的會堂。最諷刺的是,講座結束走出會堂時,同學們才知道講座的主題是「網路文化與大學生就業」。
不可否認,在商業社會中任何活動都講求回報,主辦方辦講座也有成本,拉贊助找廣告也無可厚非,但是最起碼也要考慮到廣告的形式和聽眾的感受,比如可以以書面材料的形式發放廣告,即使是要上演「真人秀」,也還是請盡量短一些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