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罪犯再社會化歷來是監獄管理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實現刑罰教育與懲罰的目標之所在,更是監獄管理部門的工作方向。要實現罪犯的社會化,監獄管理部門首先要厘清罪犯社會化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其次確立以人為本改造罪犯的思想,實踐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幫助罪犯掌握技能,消除社會歧視,使服刑完畢的罪犯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
關鍵詞:罪犯改造;根源;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260-02
罪犯再社會化作為現代刑罰的一種思潮,體現了法治、民主、人道的價值追求。同時罪犯再社會化也是落實“首要標準”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如何確保罪犯重返社會時順利融入社會,甚至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新形勢下罪犯社會化存在的問題,探尋問題根源,理清解決罪犯重返社會的工作思路。
一、罪犯再社會化的現實困境
1.罪犯出獄后思想迷茫感較強,不知所措。罪犯在監獄內服刑改造少者數年,多者十多年,在大墻內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而如今社會變遷日新月異,出獄后早已是物是人非,面對巨變罪犯無所適從感明顯,不知自己處于社會的何種角色,自己又該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出現思想上的迷茫,進而對其今后的出路看不到希望,出現消極墮落甚至會重新犯罪。
2.缺乏謀生技能,生活無著落。當前中國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批的大專院校畢業生還徘徊在就業的門口,對于剛出獄的服刑人員來說,其就業的前景更不會令人樂觀。同時大量的農村籍罪犯更是身無所長,而隨著中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又造成失地人員,缺乏基本保障,又沒有必要的技能和謀生手段,對出獄后罪犯的順利復歸無疑會造成阻礙。
3.與周圍關系緊張,人人避而遠之。罪犯的犯罪行為很多在當地造成惡劣影響,甚至對附近居民造成很大傷害,當地群眾對他們要么避而遠之,要么恨之入骨,出獄后很難從心里接納這部分罪犯。面對人們的冷眼和躲避,這些人可能會破罐子破摔,也有可能繼續危害一方。
4.社會未能提供必要的幫助。面對出獄后的種種困難,依靠罪犯個人的力量往往難以應付,若有外界的幫助,對罪犯出獄后無論是落實就業還是自主創業都顯得很有必要,從信息、技術、資金、政策上給予支持,不但會增強罪犯重返社會的信心,更會助其成功,現如今中國對刑滿釋放人員所提供的各方面的幫助都顯得微不足道。
二、罪犯再社會化問題根源
1.罪犯個體思想未根本扭轉。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間雖已經執行完刑罰,但其消極落后思想是否得到扭轉,人身危險性和主觀惡性是否消除,社會危害性是否根除還不能保證。這部分人一旦流入社會,有的會重操舊業,甚至會更加瘋狂作案,手段更殘忍,案件性質更嚴重,作案手法更熟練。所以對罪犯的執行效果不能簡單以刑罰執行期滿為完畢,更主要的是消除其犯罪的思想根源,從根本上消除其再犯的可能性。
2.監獄改造手段的積弊所致。現實中獄內惡性案件接連不斷,重新犯罪率離社會大眾的期望值還有一定的距離,當然造成這個不容樂觀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單就監獄教育改造方面來說也是存在缺陷的。首先對思想教育工作重視程度有限;其次思想教育的內容空洞、脫離實際;還有思想教育形式單一,缺乏靈活性。
3.監獄職能多元化的影響。根據監獄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刑罰,改造罪犯是監獄的根本職能,將罪犯改造成為守法公民是監獄的根本任務。勞動作為改造罪犯的一種基本手段,通過勞動改造罪犯成為守法公民。這就使得監獄既具有刑罰執行的功能,又具有生產經營的職能,形成監獄職能的多元化。監獄執行刑罰、懲罰和改造罪犯職能的發揮,其目的為保障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而監獄的生產經營結果表現為監獄被利益驅動追求經濟效益。這種狀況勢必影響刑罰的執行和罪犯改造的效果,不利于罪犯重返社會。
4.社區矯正制度的缺憾 。社區矯正對于增進罪犯與社會的聯系,實現罪犯再社會化的作用顯而易見,然而中國目前的社區矯正還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法律依據的欠缺,刑法修正案(八)規定把管制、緩行、假釋罪犯明確為社區矯正的范圍,但法律并沒有對如何保障社區矯正開展作出規定,在具體操作時無法可依,社區矯正的執行機構,經費和專業人員都非常欠缺,社區矯正對象也非常有限,社區的設施和在社區從事的工作都無可落實,監督管理機構難以實現有效監管,社區矯正制度的價值無法完美體現。
5.社會保障體系的匱乏。中國正努力擴大保障范圍,確保城市居民生活得到保障,農村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依靠。但毋庸置疑,中國目前的保障體制還比較落后,保障制度本身還不完善,同時又未能有效落實,還未覆蓋到相當一部分群體,保障的標準也較低,不能有效滿足這部分人的生活、就醫、住房等方面的需求。當然對于剛出監獄釋放的人員,他們更需要得到保障部門的資助,在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下,這部分人不可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在缺乏得以維持正常生計的境況下,他們走上重新犯罪道路的可能性會增大。
三、罪犯再社會化應遵循的理念
1.以改變罪犯思想根源為本的理念。監獄的工作方針是懲罰與改造相結合,以改造人為宗旨,而對人的改造最重要的就是對其思想的改造,只有改變了其內心,才能徹底消除再犯的可能性。因此監獄在改造罪犯的過程中,要以改變其思想為原則,通過政治道德教育,法律政策的學習,通過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弘揚積極向上精神,潛移默化的熏陶,逐步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監獄還應拓寬教育的渠道和內容,通過開展親情幫教活動,讓其感受到家人和社會的溫暖和關愛。通過半開放式的改造模式,使他們不至于與社會隔絕,其思想也會朝著健康的方向轉變。
2.確立監獄行刑人性化理念。現代監獄的功能已不再限于懲罰罪犯,更重要的被賦予改造罪犯、使他們能重返社會的使命。這就要確立人性化的行刑理念,通過關心罪犯的基本需求,喚起罪犯對改造和改造機關的認同,促使他們更加自愿地配合改造工作,這必將對改造罪犯有積極效果。對其日后的生活也將產生積極地影響。對罪犯改造過程中突出回歸社會的行刑目的,將促進罪犯回歸社會納入監獄行刑目的中。
3.確立教育改造的社會化理念。為適應罪犯順利融入社會的工作要求,監獄工作必須樹立新的理念,體現罪犯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的改造要求,加快行刑社會化的進程。樹立面向未來的理念,以融入社會為導向,通過社會化的教育改造模式,縮小改造環境與現代社會的差距,減少罪犯刑滿后回歸社會的落差,引導罪犯提前感知社會,為回歸社會做好知識、技能儲備及心理準備。監獄工作還要樹立面向社會的理念,突出教育改造工作的教育功能,監獄要根據社會的形式和需要,培養罪犯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
四、罪犯再社會化的制度完善
1.監獄確立開放式處遇級別制度。開放式處遇級別制度,就是在現行分級處遇基礎上設置開放式處遇級別,監獄允許經嚴格把關進入開放處遇級別的罪犯參加監獄組織的社會勞務承包和其他社會勞動。設置開放式處遇級別,可以促進罪犯盡早回歸社會,罪犯只要積極接受改造,就可以獲得開放式處遇,獲得開放性處遇的罪犯雖然沒有完全獲得自由,但可直接參與社會生活,這部分人可全方位接受社會發展信息,同時還能掌握更符合社會需求的知識技能。目前的監獄企業為罪犯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監獄內的所學畢竟與社會有差別,如果罪犯直接服務于更新更快、更符合社會現實需求的社會企業,就可以促進罪犯掌握更先進、更實用的技能,這樣可以縮短罪犯社會化的進程,拉近與社會的距離,促進罪犯盡早回歸社會。
2.社區矯正制度的完善。制定《社區矯正法》,完善刑罰執行體系。談到《社區矯正法》的制定,我們所要首先明確的一個觀念就是:刑罰執行權的歸屬。刑罰的執行關系到司法權威的維護,關系到公平正義的實現。刑法修正案(八)明確把社區矯正納入刑法條文。但中國開展社區矯正的法律依據、職權劃分、人員配備、經費保障還沒有落實,所以真正開展起這項工作還會面臨諸多問題。因此制定《社區矯正法》已是迫在眉睫。
3.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不能有效保證人民生活、就業、醫療、學習等方面的需求。這就迫切需要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制定系統的社會保障法,使保障主體,保障對象,保障標準,保障工作開展程序以及相應的監督措施都要加以明文規定,這樣中國的社會保障工作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才能走上健康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才能更有效地保障社會上的弱勢貧困群體。
社會保障關注的對象,不但包括社會上的弱勢群體,還應把需要矯治的罪犯納入其中。他們同樣需要得到政府和社會的幫扶。罪犯再社會化不但事關罪犯個人、監獄機關,更是全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要把這作為一項工程來抓,這就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共同參與,共同努力,確保罪犯釋放后的零適應期,確保罪犯順利融入社會,這是我們的共同期待。
參考文獻:
[1] 陳興良.刑種通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
[2] 馮衛國.行刑社會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 馬克昌.刑罰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4] 郭建安,鄭霞澤.社區矯正通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 張峰.行刑與罪犯矯治社會化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7.
[6] 廣東省監獄管理局.新形勢下提高教育改造質量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司法,2002,(12).
[責任編輯 王曉燕]
收稿日期:2012-10-30
作者簡介:盧偉豪(1974-),男,河南周口人,講師,碩士,從事民商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