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法案例教學是適合環境法教學需要的一種有效方法,能夠寓理論教學于案例分析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在案例教學實施中,應該注意選擇適當的環境法教學案例,強化學生的參與和互動,并注意教學后的反饋和改進。
關鍵詞:環境法;案例分析;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307-02
自2007年環境法學被列為高等學校法學專業16門核心課程以來,高等學校法學教育中普遍開設了環境法學課程,但在課堂教學實施后的教學反饋中,多數學生反映教學內容比較枯燥,難有學習熱情,有的本來對環境法學充滿憧憬的學生也很失望,覺得沒意思,認為環境法學只是空頭說教,并沒有實質的內容。學生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有案例。
一、環境法案例教學的概念
環境法的案例教學是通過模擬現實生活中的環境污染侵權或自然資源破壞的情形,借助于分組討論、法律診所、模擬法庭等形式,讓學生親身參與,身臨其境,通過自身的親身體會學習枯燥難懂的法律知識,并在和教師以及同學的互動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注重學生和教師、同學之間的多向交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強調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為根本。環境法的案例教學強調案例要生動形象,真實可信,并注重案例的多樣化,不能千篇一律。一般要求學生要提前準備,主要是案例材料的收集、分析;其次是在案例教學中,要注意積極參與討論,不斷變換教學形式,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狀態;最后是注意要集思廣益,教學相長,充分發揮出案例教學的最大優勢。
二、環境法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一)環境法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
環境法學的教學目的是傳授給學生環境法理,加深對環境法的理解,掌握環境法的主要內容,最終能夠在實踐中自主運用環境法,正確使用環境法律規范,維護國家、社會和公民自己的環境權益。因此,環境法學的教學應該服務于環境法治實踐的需要,不應脫離環境法律實際問題。沒有環境法律實踐,環境法教學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尤其是在中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資源貧乏越發加劇的嚴峻形勢下,嚴格準確高效的實施環境法已經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中一個頭等關鍵的大事,高校環境法學教育應該立足于應用環境法,培養出應用型人才。對學生而言,最直接最有效最經濟的環境法律實踐就是做案例分析,因此,學生對環境法案例分析充滿期待。
(二)環境法學理論產生和發展于環境法案例中
環境法學理論是因應環境法律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以環境權理論為例,其產生于多個環境法案例。最早提出環境權概念的,是在1960年發生的一個案例。聯邦德國的一位醫生針對有人往北海傾倒放射性廢物而向“歐洲人權委員會”提出控告,認為這種行為違反了《歐洲人權條約》中關于保障清潔衛生環境的規定,侵害了公民具有在良好、適宜的環境中生活的權利。環境權的主張被提出以后,1969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薩克斯教授以“公共信托理論”為依據,提出了公民享有環境權的理論。同年美國公布的《國家環境政策法》和日本《東京都防止公害條例》都明確規定了環境權。再如1941年“特雷爾冶煉廠仲裁案”中確立的“任何國家都沒有權利使用或允許使用其領土而在或對他國領土、財產或個人由于煙霧造成損害的原則”,成為國際環境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這一原則后來逐漸演變為污染者負擔原則,又分化出受益者分擔原則等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因此,環境法學理論的教學,來源于和發展于環境法律實踐,也只有通過環境法案例才能更加準確地解讀清楚,使學生能夠通過實踐了解理論產生的背景,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并為實踐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環境法案例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法學理論一般比較抽象,而且中國缺乏本土化的法律淵源,近代以來的法律基本上都是西法東漸的結果,因此中國法學本身就包括了很多法律移植的內容,法律語言也比較獨特和晦澀難懂,與日常生活語言差距很大,中國環境法學理論更是大量借鑒和移植西方國家環境法理論的結果,加之環境法學理論本身還包含有很多環境科學的專業術語,作為建構在環境科學和法學基礎上的復合型邊緣學科,環境法學理論的發展還蘊含了經濟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的因素,比如經濟學的命令—控制理論被環境法學吸收,成為環境行政管制的代名詞,再如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等經濟學術語都成為公認的環境標準制度、市場誘導制度、污染者付費制度等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面對這樣一門復雜的邊緣學科,學生難免會產生畏難情緒,難以激發出學習興趣,更甭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環境法案例教學的實施
環境法學分為總論和分論兩個部分,總論部分又可分為環境法的概念、環境法的歷史沿革、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和制度、環境法的行政監督管理、國際環境法、環境法律責任等內容;分論部分可分為環境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資源保護法等兩大部分,也有的還加上能源法或氣候變化法等內容。在環境污染防治法部分,包括大氣水、土壤、噪聲、放射性污染、危險化學品、電磁污染等內容,在自然資源保護法部分,包括水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礦產資源法等內容。可以說,每一部分都包含有各種各樣的案例。面對如此豐富多樣的案例,如何選擇適當的案例就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選擇與授課內容密切相關的環境法案例
何為密切相關?學生學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一開始并不能掌握所有的知識點,而是有一個逐漸深化和接受的過程,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積少成多。不能祈求學生一開始就接觸實踐中的復雜案例,要選擇實踐中比較簡單的案例,該案例必須突出授課的知識點,如果沒有合適的簡單案例,也可以針對教學內容有目的的設計一些簡單的教學案例,其內容以授課要講的知識點為主,其案例情節的設計要體現出知識點的主要內容,絕不能為了圖省事,隨便選擇一個復雜案例講,那樣的話,只會導致學生的反感,知難而退,或者囫圇吞棗,不明所以,其結果是事倍功半,甚至不如不用案例。因為不用案例,學生至少還能學到一些理論,而用了案例,學生因為沒有搞清楚,把理論和案例混淆,造成不能掌握知識點。要特別注意案例的選擇,必須結合環境法的特點,比如環境法的科技性特點比較突出,涉及復雜的環境污染侵權的認定,在學習環境法律責任的內容時,就要選擇環境污染不太復雜的案例,否則,就會抓了芝麻,丟了西瓜,教學的重點就不是對環境侵權的認定,而是轉化為如何進行有效的環境監測和對監測結果的認定。再如,在學習排污收費制度時,學生很容易混淆的是“一事不二罰”的行政處罰原則和環境污染排污收費兩次處罰的矛盾,同一個超標排污行為,會受到兩個處罰,一個是根據環境保護法征收的超標排污費,另一個是根據行政處罰法實施的行政罰款,可以通過具體的案例參與,使學生明白這兩個處罰是依據不同的法律作出的不同性質的處罰,前者不屬于行政處罰,而是環境法的一種基本制度,因此并不違反“一事不二罰”原則。
(二)強化學生對環境法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參與和互動
環境法案例教學的效果,還有賴于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尤其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是保證環境法案例教學質量的關鍵。應該結合時事熱點,選擇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重大環境案件,引導學生圍繞這些案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學習。因為中國現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這些環境問題,恰恰與西方國家在過去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有高度的相似性,環境法的出現和發展實際上就是伴隨著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斷更新演化的。比如,在講授環境民事法律責任追究的內容時,可選擇最近幾年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讓學生以公益代表人、或環保法庭的法官、或環境行政機關的代理人,或檢察院的公訴人身份等參與,模仿借鑒美國的環境公民訴訟制度,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法庭辯論,相互收集證據,進行法庭質證等。如2011年中國首例草根社團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是由北京自然之友和重慶綠色志愿者聯合會,聯合曲靖市環保局針對云南曲靖陸良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等違法堆放鉻渣造成的嚴重環境污染事件提起的公益訴訟,可以讓學生自愿結合,把學生分為五組,分別擔任原告、被告、法官以及原告律師、被告律師等,模擬法庭調查收集證據、庭審質證、法庭辯論等過程,教師要注意學生在案例實施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提示或幫助解決。
(三)注重環境法案例教學實施后的教學反饋
環境法案例教學到底效果如何,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學生的認可和支持。可通過問卷調查,直接詢問,師生互動,開座談會等形式,引領學生針對環境法案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議,并提出改進的辦法。要注意區分案例教學本身的不足和案例教學實施的問題。案例教學一般比較耗時,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如果缺乏這些必要因素,就會使案例教學難以順利實施,所以環境法案例教學需要學生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和預習,掌握案例分析必要的基礎知識。比如,在對排污收費制度進行案例教學時,需要學生事先了解中國環境保護法和行政處罰法對排污收費制度的一些規定,查詢一些關于排污收費制度產生背景的資料,如果沒有這些前期準備工作,排污收費制度的案例教學就很難順利實施。還要注意適當吸取教學反饋中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并把教學反饋的內容加入后續的案例教學中。
總之,環境法的案例教學是提高環境法教學質量,擴大環境法學的影響和發展環境法的重要途徑之一,環境法的授課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并在教學實踐中著力實施,吸取有益的案例教學成果,不斷改進,從而培養出適合具有中國特色環境法治建設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德林.案例教學[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6.
[2] 張遠增,鄭金洲.可持續發展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 [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責任編輯 陳 鶴]
收稿日期:2012-11-07
作者簡介:謝偉(1972-),男,河南清豐人,博士,博士后,從事環境資源法的教學與科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