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信任心態的優化日益成為了中國戰略機遇期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多種利益訴求和接連出現的各種矛盾,如何培育和發展健康的社會信任心態成為了一項艱巨的任務,而大學生正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他們健康的社會信任心態的培養更是重中之重,他們的社會信任心態的形成和變化將對其自身和未來社會和諧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信任危機;社會信任心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313-02
一、當前中國社會信任危機的具體表現
中國的社會信任危機的一個主要的表現就在于人們彼此之間的不信任同時出現在家庭、政治、經濟等領域。這種同時性顯示出當前中國社會信任危機的嚴重性。近幾年來離婚率的大幅度上升生動地表明男女兩性之間的不信任;屢見不鮮的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矛盾糾葛以及日益增多的經營者之間的糾紛,表明當今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整個經濟生活,確實存在著嚴重的不正當行徑導致消費者與經營者以及經營者之間的互不信任:同時中國公民對政府的不信任也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不斷增加的群眾上訪事件以及網絡對于各種官員腐敗行徑的揭露,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社會公眾對于整個政府體系的不信任,這也表明政府的公信力也嚴重受到削弱。由此可以看出,社會的不信任已經蔓延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成員之間不信任、交易市場中的不信任,連政府的公信力都下降了,這勢必會影響到整個中國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從老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典型事例我們也可以看出當今中國社會的信任危機問題。比如,老人摔倒了路人幫忙攙扶卻被救助者及其家屬質疑,以至于公眾對這一行為半信半疑,在做好事之前也會考慮到自己會不會被訛詐索性干脆不做,這種道德泯滅的行為在最深的程度上顯示了人們之間的不信任。
二、造成當代中國信任危機的主要原因
許多人都把信任危機的出現歸結于我們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認為正是因為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商品貨幣關系成為了社會的主導關系,金錢成為了衡量一切的基本標準,也就是說正是因為市場經濟,才導致了拜金主義的出現、人情冷漠現象的普遍。同時,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也正是由于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上的漏洞才提供給了這些行為出現以及滋長的溫床。而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也主要是由于群眾對于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的憎恨,所以歸結到一點,我們社會信任危機出現的最大緣由,即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
在筆者看來,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確實是中國社會出現信任危機的一個宏觀的歷史背景,但是,卻不能把這個作為欺詐行為、道德泯滅流行的根本緣由。同樣,體制和法律上的漏洞也不可能完全造就人們違法犯罪行為的出現,我們應該深入去挖掘蓄意欺騙者的主體思想根源、價值觀以及心態等。
究竟會為什么人與人之間不能坦誠相待?為何一定要有欺騙的行為出現呢?說到底,就是為了利益。
三、當代大學生社會心態存在的問題
(一)浮躁、焦慮
在市場經濟為背景的人才競爭時代,大學生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大學生開始擔心自己不被認可,沒有信心;擔心學習不好,無法畢業;面對就業困難的局面,擔心自己讀了這么多年書出了校門卻一無所獲;面對買房的壓力,有些大學生甚至產生了絕望的感受。這些學習焦慮、經濟焦慮、工作焦慮、房子焦慮、婚姻焦慮等等最終會導致大學生無法找到自己存在的真正價值,這種焦慮將極大地阻礙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從而不利于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浮躁,即輕浮急躁、心浮氣躁、飄浮急躁。這種不良的社會心態會使大學生做事不腳踏實地,而急功近利。比如,現在許多大學生打出了“要嫁就嫁有錢人,至少少奮斗二十年”這樣的口號,深刻地表明了大學生普遍存在的浮躁的社會心態。如果這樣,那么國家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教育投資還有何意義呢?因此,這種浮躁的社會心態在大學生之中必須盡快得到遏制,否則終將危害到中國的國本。
(二)人際間的不信任程度加深
如上所述,在當今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程度已經達到了非常驚人的地步,所以才有所謂的中國社會信任危機一說。高校本就是個小社會,根據唯物辯證法里的普遍性原理,我們可以推斷出小社會中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社會信任危機。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大學生處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過度階段,在關鍵時期,他們在心理上往往會有彷徨和不適,也就更難以面對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愿意選擇只相信自己懷疑他人。宿舍失竊的案例屢見不鮮,但我們關注的往往是事情的表面卻沒有從最深層次的角度去探求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大部分人在丟失自己物品的時候,最先懷疑的不是別人,而往往是自己的室友。然而,室友是跟自己朝夕相處在一起的人,按道理說應該是最親近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但可惜的是,我們卻寧愿不自我反思是否自己弄丟了,而在第一時間想著是不是某個室友順手牽羊給拿走了。就這一小小的事實就足以證明當今大學生的社會信任心態是不健康的。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如果沒有最基本的信任,團隊合作以及各種形式活動的開展就根本無從談起。
(三)貧富差距所導致的弱勢心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秉承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的基本思想。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入,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向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和按勞分配相結合的轉變,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拉大。這種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現實直接反應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有些家里條件好的學生一個月可以有兩三千的生活費,而有些來自農村的學生卻連保證溫飽都是問題。在這種強烈的反差下,有些自尊心強的學生就會產生不滿的情緒,甚至有強烈的被弱化的感覺。
四、當代大學生健康社會信任心態的培育及發展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培育良好的社會信任心態的路徑
首先,我們要增強理論的解釋力,來培育良好的社會信任心態。在當今社會,人們的需求更加復雜多變,民主的意識也越來越強。在這種情境下,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大。因此,為了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培育健康向上的社會信任心態,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弘揚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積極地面對當前社會所提出的現實問題,與時俱進地深化理論研究,使理論深入改革發展前沿,準確把握社會脈搏,最終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其次,要提高輿論的引導力。現代社會在某個層面來說也可以被定義為信息社會、媒體社會、輿論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特點就是借助報紙、電視、網絡等載體進行一定的輿論引導和傳播,幫助人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因此,正確的輿論導向可以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提高人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形成健康的社會信任心態。反過來,錯誤的輿論導向則會使人們的思想陷入誤區,推動不良的社會心態在整個社會中的傳播,最終將導致嚴重的后果。
(二)制定嚴格的獎懲制度以規范大學生的行為走向
把人性惡劣這一假設作為我們重建社會信任的基點,有助于我們從法律等制度上來約束人們各種欺詐的不良行為。既然人們把利益看得最重,當他們發現自己違背法律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利益上的損失時,他們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收回自己的犯罪之心。同樣的,如果學生意識到自己違反學校規定的行為會給自己的利益帶來巨大損失之時,相信他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久而久之,在這樣的制度和法律的強制下,人們就會漸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會慢慢重新養成健康的社會信任心態。
社會信任心態是一種特殊的心理表現形式,當社會信任危機不斷升級,社會信任心態不斷惡化,這對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價值觀念正在塑造的大學生影響深刻,其間暗含的潛在心理危機和社會危害令人憂慮和警醒。大學生是祖國建設的接班人,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對于重塑和發展他們健康的社會信任心態這一歷史使命應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和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韋伯.儒教與道教[M].王榮芬,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彭志華,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 王雪飛,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較研究[J].社會學研究,1999,(2).
[4]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 羅納德·哈格爾哈特.信任、幸福和民主[M].吳群,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6] 董才生.偏見與新的回應——中國社會信任狀況的制度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04,(4).
[7] 胡寶榮.中國社會信任問題研究述評[J].實事求是,2010,(4).
[8] 程勝利.當代市民人際信任狀況研究[J].社會熱點,2002,(1).
[9] 鄭也夫.特殊主義與普遍主義[J].社會學研究,1993,(4).
[10] Redding,G.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Berlin: Walter de Gruyter,1990.
[責任編輯 陳 鶴]
收稿日期:2012-11-20
作者簡介:徐文靜(1989-),女,江西九江人,碩士,從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