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實踐觀之前,實踐概念一直處在人學空場的狀態(tài)。通過梳理“實踐”的概念發(fā)展史,總結出只有馬克思主義為實踐注入人學思想之后,才徹底克服了以往“實踐”的抽象性和不徹底性。中國學術界也曾掀起過“實踐主導論”的研究熱潮,其中對人學思想的高揚占有重要地位,從理論的高度闡釋實踐人學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實踐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觀;人學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237-02
從古希臘時期一直到黑格爾,實踐概念中人學思想是出于空場狀態(tài)的,費爾巴哈雖然提出了人本主義實踐觀,但是這種半截的唯物主義人學思想在步入社會存在之后就顯示了唯心主義的本性。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了科學的實踐觀,其中人是出于實踐概念的核心地位。通過馬克思主義人學實踐的視角,我們正確地認清了了人、自然、社會的千絲萬縷的聯系,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高度統一,從此,實踐唯物主義作為一種嶄新的意識形態(tài)指導著中國的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人學實踐觀在中國發(fā)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馬克思主義人學實踐觀的最為成功的出場。
一、實踐概念的人學空場和出場
“實踐”的語言母體是古希臘詞匯,初始意思是“行動”,“做”,但是在這一時期,“實踐”的主體并不僅僅是人,它并不是人類的專利,“實踐”前的主語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植物,任何一種生命活動都可以成為“實踐”。這一泛化的“實踐”內涵直到亞里士多德時代才得以規(guī)范,亞氏指出人的活動具有自知性,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人的實踐活動和動物的生命活動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在亞氏那里,實踐概念被賦予以下四方面的深層內涵:實踐是人類活動的專利和特權,是高層次的人的生命活動,具有屬人性;人們在進行某一實踐活動的時候有價值取向,有一定的目的性;人類的實踐總是以經驗層面的感性活動為具體體現,因此實踐具有行動性;實踐活動本身蘊含著實踐的目的,實踐具有自我生產性。
在亞里士多德之后,經歷了漫長的中世紀,實踐被賦予了濃厚的宗教氣息。直到啟蒙運動之后,實踐才被賦予了道德內涵,但是這一時期對實踐概念的理解較為狹隘,直到康德的實踐觀登場才得以拓展。康德不承認經驗論者所認為的實踐就是情感或者感覺,從而指出道德實踐的基礎是純粹理性,純粹理性是一種自發(fā)的能動的力量,它本身不受外界的任何約束。在自然領域里,理性只能服從于自然律,但是在實踐的領域,理性是天馬行空,不受任何外在東西的限制。由此可以看出康德的實踐觀是純粹的形式主義的東西,它在主觀的領域里高高揚起,在康德的實踐哲學里,實踐理性、自由、自律都是息息相關暗自聯通的。
黑格爾縫合了康德的現象界和物自體的割裂,建立起自己的包羅萬象的理論大廈,在他的龐大的哲學體系中,沒有了理論和實踐的對立,也沒有康德的主觀道德含義,在他的生花妙筆下,實踐變成了絕對精神的自我顯現的運動方式,只是客觀唯心的神性外化自身并且向自身回歸的雙向運動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核心概念是人和自然,在他的自然觀的領域里,實踐是人的直觀的具體的感性活動,具體解釋實踐概念時,這位大哲學家卻打起了庸俗的旗幟,他把高揚在主體領域里的道德實踐活動貶低為生物學意義上的感性生活,人的實踐只是生理需要的吃喝享樂,費爾巴哈對一般的人類實踐活動持有排斥態(tài)度,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引出他的哲學終點——抽象的愛的宗教,費爾巴哈的實踐觀的出發(fā)點雖然是唯物主義,但是他的最終歸宿卻是不可救藥地滑向了唯心主義的泥潭。馬克思指出:“他(指費爾巴哈——引者注)在《基督教的本質》一書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活動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1]
二、人學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
《關于費爾巴哈提綱》是馬克思學術生涯的分水嶺,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與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實踐觀也分道揚鑣,從此馬克思踏上了科學實踐觀的康莊大道,馬克思在文章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fā)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1]馬克思講的實踐是人們從事于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人自身的感性物質活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實現統一并且使人類獲得生存、發(fā)展和最終解放的社會進程。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和對人的終極命運的關懷。馬克思哲學就是大寫的人學,馬克思畢生所求的就是人的全面解放,他創(chuàng)立的新唯物主義的立足點就是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大眾,最高理想就是全人類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而人類的解放終極目標就是植根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之中,實踐是解決現實問題的萬能鑰匙。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體現了深厚的人學意蘊,人是實踐的核心。這主要表現了人的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統一,人在現實活動中,人的知情意全部蘊含在實踐活動中,只有通過無止無息的實踐活動,人的生存目的才能通過手段變成現實,世界人民的積極努力中悄然的朝著共產主義的終極社會制度的坦途上前進。馬克思哲學不像之前的哲學那樣,都是在天國里游蕩的抽象哲學,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把哲學抽象拯救到現實,在哲學史上第二次把哲學從天國引渡到人間。同時也開天辟地地為世界上勞苦大眾指引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到的那樣:“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這句話指引著人們改變世界的方法就是把認識世界的理論和改造世界的實踐結合起來,把兩種尺度統一起來,這樣一來,抽象的理論經過實踐的過濾就能活在現實之中,具體的實踐也在抽象的理論的指引下踏上終南捷徑。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現實的革命活動中獲得了現實生命力,它就是為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服務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其理論歸宿。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出世,就代表了那個時代思想的最高水平,直到今天仍沒有被超越,它仍具有巨大的現實潛力,因為現在世界的主流體制仍然是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國家的主導思想是非馬克思主義或者是反馬克思主義。沒有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國家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潛力之處,馬克思主義正確地指明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必定戰(zhàn)勝資本主義,人類必然朝著共產主義的理想國不斷前進。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就是世界人們通往馬克思主義的途徑,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馬克思主義必定在世界遍地開花,馬克思主義世界化的過程,就是世界人民不斷實踐的過程。
三、人學實踐觀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人學實踐觀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立足現實,穩(wěn)扎穩(wěn)打,在實踐中逐步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中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以人為本,堅持理論從實踐中來,從實踐中來的理論要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去。鄧小平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的產物,它正是從實踐中產生又回到實踐中的指導思想,它在首先指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哲學內涵,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類全面解放,全面解放的人類肯定不會有物質生活資源不足的困擾,馬克思對市場經濟有過辯證的批判,在他看來,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實現擴大再生產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商品對人的異化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過程。由此可見馬克思對市場經濟并不是持有否定態(tài)度,他否定的是主導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制度,在資本主義國家里,剩余價值只是歸資本家所有,但是在中國,人們生產的物質財富則能通過全民所有的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此可見,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符合馬克思哲學理論的,而鄧小平理論正是從人們的努力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在中國改革開放逐步推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潮下,市場經濟迅猛發(fā)展,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也出現端倪,諸如“商品拜物教”、“拜金主義”的不正之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應該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辯證批判,中國政府從實踐中總結出“和諧社會主義”的理論,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實踐思維的指導下取得的又一光輝成果。如何克服商品拜物教?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首先搞好物質生產實踐,在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指導原則下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到取之有度,加快建設生態(tài)社會的步伐。第二,重視社會關系的積極實踐,重視交往,加強合作,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一環(huán),認清個人與集體、國家的辯證關系,協調好“大我”和“小我”的休戚與共的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重視集體利益。第三,重視自我的修養(yǎng)實踐,提高學習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境界和高雅的情趣,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認清每個獨立的個人也是在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逐步成長起來的,人本身也是被認識和被改造的對象,尊重自我個性的良性發(fā)展。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加強調查研究,在中國社會矛盾多層次多領域縱橫交錯的情況下,更要強調從實際情況實踐的重要性,堅持唯物主義方法的客觀性,并在實踐中因地制宜,尊重客觀現實的條件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我們只有正確理解和詮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加強對黨的路線、政策方針的學習實踐,提高我們的黨性原則,我們才能夠更好地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磚添瓦。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王曉燕]
收稿日期:2012-09-18
作者簡介:陳士帥(1977-),男,安徽六安人,中教一級,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發(fā)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