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是其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必然要求。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采取如下措施:堅持以人為本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原則;形成整體合力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保障;堅持深入群眾的工作作風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環節;完善體制機制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234-03
“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1],這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情況相結合而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體現著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旨在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內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理性自覺,成為人民群眾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當前,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一、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它產生那天起就與人民群眾有著直接的緊密的聯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根植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在于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的行動指南。事實上,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就已經沿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宣傳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且武裝了中國的先進分子,啟蒙了工農大眾,建立了新中國。而今天在現代化建設中要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樣也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動。
(一)科學理論要內化并成為實踐主體的物質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來自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又指導著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理論體系,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實踐運動,人民群眾是這一歷史活動的主體,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是由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所成就的。可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廣大人民群眾有著內在的契合。但是,科學的理論不會自動走進人民群眾,也不能為人民群眾先天生成。而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需要科學的理論來武裝,也就是說,人民群眾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使其內化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巨大的物質力量。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2]“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3]特別是當今中國在發展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而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努力、共同完成,這就必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和引領大眾,使人民群眾接受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深刻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帶來的個人意義和社會意義,形成強大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力量。因此,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就沒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同樣,沒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發展。所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
(二)堅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需要。
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社會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引導社會的發展方向。目前中國正面臨著社會轉型、社會結構深刻變革、各利益格局調整的局面,各個領域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特別是在思想意識領域,在社會結構、利益、觀念多樣化的情況下,人們的思想越來越呈現出觀念多元、理論雜多、信仰不一的趨勢,多元價值觀念的相互碰撞,各種思想文化的互相滲透,致使我們的意識形態面臨著嚴峻挑戰。另外,全球化的到來,既給我們帶來了巨大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嚴峻挑戰。西方發達國家在進行經濟合作的同時,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發達的網絡,向人們灌輸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復雜背景下,如何使人民群眾正確地辨別是非,堅持科學,悍衛真理;如何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科學思維與認識,正確地抉擇和行動,則是一個重要問題。并且在思想意識領域,科學的思想不去占領,那么就必將為非科學的思想觀點留下空間。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就是要堅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來武裝人民群眾,排除糟粕,明辨方向。
(三)科學理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內在要求。
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關鍵所在,而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正是植根于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現實土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產生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并不斷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的理論,而不是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人民大眾的科學指南,但不論是多么科學、多么先進的理論,如果僅僅停留于書齋里、報刊中,僅被少數人掌握,那它將失去自身的生命與活力,喪失其存在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只有人民群眾接受和掌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并運用其理論指導實踐,才能使這個理論獲得生命的源頭,才能使其不斷地在實踐中提升出更深刻、更完善的理論學說。所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是這一科學理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內在要求。
因此,無論時代怎樣發展,正確的真理性認識、科學的理論觀點都應該成為時代發展的前導和正確行動的指南。大而言之,如何辨別是非,堅持科學,悍衛真理;小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學思維與認識,如何正確地抉擇和行動,這都需要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深入到社會現實中,內化為人民群眾的理性自覺,成為他們認識和行動的科學指南,并外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才能彰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二、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選擇
(一)堅持以人為本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原則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從內容、形式到方法都要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以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求為價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價值主體地位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價值需求。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做到大眾化與中國化相結合。沒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而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必須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理論,使馬克思主義為人民所認同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觀點和方法為群眾所理解、掌握和應用。以人為本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還應將馬克思主義轉化為群眾能理解的生動語言,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把深邃的思想具體化,采用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語言,利用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事例,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進行生動活潑的闡發、講解。
(二)形成整體合力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保障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形成整體合力是大眾化取得成效的保證。各級黨委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領導機構,必須按照中央精神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作為黨委的一項重要工作,建立由黨委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領導小組,明確黨政群團等職能部門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職責分工,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團齊抓共管、宣傳教育部門負責落實、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的層層有人抓、級級有人管的管理網絡和立體管理格局。同時,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進程中,找準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著力點,卓有成效地開展各項工作。比如,在基層單位設立宣傳教育基地,使宣教基地成為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結合點、聯系點、輻射點,成為理論工作者的調研基地、培訓基地、教學基地。讓科學發展觀進機關入科室、進工廠入車間、進農村入農戶,真正達到“理論下基層”的目的。同時,高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育的重要陣地。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別力,深入研究青年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成長規律,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為原則,對大學生關注的意識形態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刻分析,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以通俗化的表達方式、形象化的傳播方式、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傳授給青年學生。要研究當代青少年的閱讀特點和興趣,加強對青少年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入門和引導,增強青少年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興趣,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引導和教育青少年的法寶,成為他們照亮心靈、滋潤心田的陽光雨露。在實際工作中,除了繼續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外,要注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學術研討活動,交流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經驗,為理論研究、教育和宣傳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另外,廣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是進一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主義大眾化的中流砥柱。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自己肩負的重要使命,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和時代價值,科學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結構、重要觀點和重要論斷,經常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努力做好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普及、宣傳工作。
(三)堅持深入群眾的工作作風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環節
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采用大眾化的語言和形式。大眾化的語言和形式,就是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形式。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歷來是革命導師所重視的問題。列寧為了強調通俗化的重要性,曾經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和明了。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它在本質上是易于為廣大工農兵階層所接受的,然而,不可否認,異域文化的特點以及語言翻譯上的障礙,特別是廣大群眾較低的文化素質,決定了中國人很難通過讀經典作家的原著,去準確地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因此,毛澤東更加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化問題。毛澤東指出,實現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的根本原則是必須做到“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價值的”,即既具有通俗性,又具有科學性,應當是通俗性與科學性的統一。毛澤東不僅從理論上為我們系統地解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的問題,而且還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親自做出了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的光輝榜樣。如他用“兩個對子”來說明哲學基本問題兩個方面之間的關系;用“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說明人在腦子中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的功夫: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說明實踐對認識的重要性;用在“游泳中學習游泳”來說明實踐出真知的唯物主義認識論道理;用“彈鋼琴”來說明黨委書記應采取全方位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用“綱舉目張”比喻抓主要矛盾以帶動次要矛盾解決的道理;用“解剖麻雀”比喻由分析個別上升到一般的邏輯方法等。為此,這就需要我們堅持深入群眾的工作作風,努力做到在感情上親近人民群眾、在內容上靠近人民群眾、在形式上貼近人民群眾。第一,在感情上親近人民群眾。大眾化不僅是表達方式問題,也是根本立場、根本方法問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僅在于表現形式的通俗化,更重要的在于政治立場和思想感情的大眾化。正如毛澤東同志反復強調的,大眾化就是我們要和人民大眾打成一片。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政治立場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和感情問題。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除了依靠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真理力量和邏輯力量,也需要發揮理論工作者的感情感染作用。只有把曉之以理與動之以情有機結合起來,滿懷對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意、深情厚意,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找準切入點,把握著力點,才能有效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第二,在內容上靠近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是服務人民群眾、造福人民群眾的。因此,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理論研究、理論宣傳和理論教育等在內容上靠近人民群眾,堅持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統一、黨的主張與人民心聲的有機統一、推進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機統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理論宣傳和理論教育中,既要講清理論的時代性,又要講清理論發展的歷史脈絡;既要闡述理論的科學性、合規律性,又要闡述理論的實踐性、合目的性;既要展現理論描繪的美好前景,又要說明科學運用理論帶來的實際利益,使人民群眾不但感到理論可信、可用,而且感到理論可親、可近。第三,在形式上貼近人民群眾。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除了要在內容上靠近人民群眾,還要在形式上貼近人民群眾,采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
(四)完善體制機制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由之路
進一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是關鍵。各級黨委應將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列入重點工作項目,與黨的建設、經濟建設、社會文化建設等一起部署,做到有工作任務、目標、計劃、步驟、機構、人員、平臺、抓手、考核,并明確分工,協調配合,建立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工作機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列入小學、中學、大學課程以及全民普及知識范圍,按照不同的層次將采用不同的普及手段,通過不懈的努力,建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教育機制。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今時代,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進一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拓寬空間,重視網絡載體,建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網絡傳播機制,根據網絡受眾的特點,把網民需要什么、喜歡什么、關心什么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普及的著力點,探索各種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網絡傳播方式,及時傳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掌握網絡信息傳播的主導權,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的實效,使主流的聲音、主流的宣講在互聯網上形成品牌效應和集聚效應。實施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立和完善人才成長長效機制,是進一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應有之義。要把培養中青年理論骨干作為重點,加強馬克思主義人才隊伍建設,使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黨的宣傳工作者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力量,并廣泛吸收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表達能力強的領導干部、專家學者等參加理論宣傳普及活動,充分發揮離退休老干部、老教授、老工人以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性,建立老、中、青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專兼職人員共同參與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9.
[3] 毛澤東選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責任編輯 王曉燕]
收稿日期:2012-11-08
作者簡介:葉德躍(1972-),男,河南南陽人,副教授,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倫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