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面臨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難題。隨著世界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到來,貨幣戰爭浮出水面,銀行業的信貸風險也日趨嚴重。信貸資產質量,是“信合”的生命線,防范信貸風險,提高貸款質量,是“信合”穩健經營、穩步發展的重要保障。從當前中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和銀行、財政、金融體制改革的大局出發,對“信合”信貸風險形成原因進行分析探討,提出“信合”應對信貸風險的措施和對策,化解不良貸款,降低信貸風險,以求確保“信合”銀行的穩健發展。
關鍵詞:金融;“信合”;信貸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328-02
一
農村信用社,本來是農民自愿入股組織起來的集體經濟組織,現在改制成了“信合”銀行。顯然,它已不屬于“村民自治”,而屬于“鄉治村民”國家銀行的范疇了。煙草專賣、郵政、鐵路、銀行都是國家壟斷企業,如果“信合”入伍國家銀行范疇系列,那還怎么能為三農服務呢?怎么為民營企業服務呢?
君不見央企、國企實行股份制改革后,國有資產流失嚴重,一些央企高官、高管,一方面是國家干部,另一方面是企業總裁,一身二任焉,他們的年薪高得驚人,從而拉大分配差距,造成兩極分化貧富巨大懸殊。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卷第一章中說:“在所有制關系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必然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某人在法律上可以享有對某物的占有權,但實際上并沒有占有某物。例如,假定由于競爭的緣故,某一塊土地不再提供地租,可是這塊土地的所有者在法律上仍然享有占有權利以及使用和濫用的權利,但是這種權利對他毫無用處;他作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如果除此之外沒有足夠的資本來經營他的土地,就一無所有。”[1]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謂“兩權分離”,即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后,公司企業的老總、高官高管利用公有企業身份向銀行低息或無息貸款,銀行也愿意向央企、國企貸款。這樣一來,老總,高官高管就架空了所有制,利用經營權大發其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行不下去,就因政治體制不改革,政治體制形成的利益集團利用舊的財政、金融、銀行體制為其服務。這就是當前中國必須對財政、金融、銀行體制進行改革的原因。
現在城市信用合作社改為城市銀行,農村信用社改為“信合”銀行,都按照國家銀行的法定原則和法規辦事;堅決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造成了“國富民窮”的局面。在這種局面下,民營企業融資難、貸款難,生產經營受到限制,溫州的地下錢莊、高利貸現象出現了,民營企業因借貸高利貸而破產逃跑的現象出現了,浙江“吳英非法集資案”、江蘇“顧春芳非法集資案”發生了,廣東烏坎村事件、浙江溫岺鎮事件已總結了新經驗。溫家寶總理說,一定要把“村民自治”搞下去,圍繞“村民自治”的銀行怎么改革?溫州金融改革試點怎么進行?如果村鎮銀行也向國家銀行看齊,那么誰去為“三農”服務?誰去為民營中小微企業服務?誰去為復員退役軍人、城鎮登記的其他失業人員、大中學校學生、被征地農民、返鄉農民工、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創業再就業貸款支持呢?不支持民營中小微企業貸款、不關注三農問題,將產生很大風險,這是必須予以重視的。
二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說,資本、土地、勞動是生產力的三要素,也是生產關系的有效實現形式。資本產生利潤,土地產生地租,勞動力產生工資[2]。只有這三者的結合才能進行生產。把這三者分割開來,就無法進行生產。君不見1979年改革開放之前,毛澤東把資本、土地都國有化集體化了,取消了市場,把勞動市場也取消了,農民和工人都無法自由勞動。所以,中國經濟走上了崩潰邊緣,民生問題無法解決。改革開放后,特別是1992年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資本市場發展起來了,土地開始拍賣,房地產市場發展很快,地租級差地租出現了,勞務市場和人才市場出現了,產生了國內外工人流動和農民工流動。經濟社會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前世界銀行副行長,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說,當前中國要發展中小銀行。中國中小微民營企業創造的價值超過國企,但融資難、貸款難的問題長期以來得不到解決。直接影響到民營企業的發展。由于“信合”銀行 與“村民自治”的體制矛盾,直接影響到支援三農任務的完成。一方面,與國家銀行低利率相對應的農村高利貸和非法集資,吳英案、顧春芳案的發生已提出這一問題,另一方面是信貸門坎高、民營企業和農民貸不到款,產生了信貸風險。當前,“信合”銀行的信貸風險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信合”銀行在改革開放后,不斷得到發展。但是所聘信貸人員,因受環境和條件所限,素質不高,特別是在基層,許多人員沒有通過正式培訓,個別信貸員不僅業務素質低,而且思想素質差,紀律觀念淡薄,甚至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利,參與合伙經營或投資分紅,“貪臟枉法”,“攻守同盟”,套取貸款,甚至還“吃、拿、卡、要”,嚴重損毀了“信合”銀行的形象。第二,在信貸業務中,重擴大信貸規模、輕信貸風險防范,重國企央企聯絡,輕三農民營服務。有些信貸員在信貸業務經營中,只顧眼前利益,單純追求利潤,對貸款審查不嚴,對抵押品低質高估,導致抵押不實。對住房按揭貸款、民營企業和私人貸款的真實性、合規合法性、足值額審查不嚴,導致貸款在發放前就潛在著風險,較容易導致壞帳、呆帳、死帳等不良貸款。第三,在工作中,信貸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由于“信合”成立時間不長,許多人對信貸制度不熟悉,貸款發放不按操作程序辦。“四崗分離”,存在后崗干擾前崗的現象。發放貸款,缺乏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容易造成一個人說了算,容易造成工作失誤。第四,在工作中,監督檢查不力,事后監督人員責任意識差。一方面是監督檢查部門的權力未獨立出來,另一方面是檢查人員履職欠佳,存在著怕得罪人,怕報復的思想。這樣,一旦出現違規違紀事件,無法追究信貸人員的責任和相關領導的連帶責任。第五,當下由于行業“潛規則”的存在,使工作原則和工作作風的貫徹落實受到影響。“信合”作為農村村鎮銀行,具有一定的財權,每年信貸業務繁忙,任務較重,為了保證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任務,工作中存在著眾所周知的“潛規則”。這些行業“潛規則”打不破,就很容易滋生腐敗現象。總之,通過以上五個方面簡要分析,就可看出“信合”銀行存在著信貸風險,必須予以防范。
三
“信合”銀行在從封閉到開放,從農業國到工業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中,如何規避和防范信貸風險,有什么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第一,健全內控制度,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強化信貸管理。為此,“信合”銀行必須首先要根據業務的發展變化,不斷完善內控制度。在確保國家金融政策、法律法規得以貫徹落實的情況下,建立健全信貸管理制度體系和事后監督協調運轉的內部控制制度,抑制內部違規行為。要在已構筑的風險防范監督防線上,再加強一線信貸人員在信貸投放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管理,要不斷強化信貸員和信貸會計及事后監督崗位之間的相互制約的機制作用、完善信貸操作的合規合法水平,把信貸風險控制在萌芽之中。第二,強化風險管理,切實落實貸款的“三性”,即“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首先,要強調安全性,隨著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襲擊,嚴重影響出口型企業的經營狀況、經濟增長減緩,生產難以為繼,甚至頻臨倒閉。“信合”對此類民營中小微的貸款,同樣面臨難以收回的問題,信貸資產風險加大。因此,在信貸業務拓展中,要特別注重風險管理。(1)在貸款投向上應該分散風險,行業上不能過于集中,雞蛋永遠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2)在貸款個體上,不能壘大戶,要改變借名貸款,壘加信貸風險;(3)要根據“信合”實際情況,同當地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發展有特色的金融產品,把資金投向特色農業、林業和科技產業上去。支持區域經濟發展,要在小額貸款、短期貸款上做文章,發揮“信合”小銀行的作用。其次,要強調流動性,銀行既是蓄水池,又是放水池,要使資金流動起來,在流動中保安全。資金、資本流動起來,就要尋找大客戶支持、優秀企業支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進行深入細致調研。再次,要強調效益性,既要保證貸款的經濟效益,也要保證社會效益。“信合”要在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三者的統一中,不斷求得自身的發展。第三,規范貸款操作程序,從源頭上防范風險。貸款操作程序,是指貸款過程中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環節。它主要包括:建立信貸關系、貸款申請、貸前調查、貸款審批、辦理擔保或抵質押、貸款發放、貸后檢查監督、貸款收回、貸款展期、逾期辦理、信貸制裁等要素和環節。“信合”的信貸員要嚴格遵循貸款操作程序,加強貸后管理,確保貸款安全,從源頭上防范貸款風險。信貸人員與信貸會計,要在帳務處理上達成共識,密切配合,堵塞一切可能產生的漏洞。第四,以人為本,建立健全合格的信貸隊伍。當今世界,金融人才匱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金融人才是金融企業發展的關鍵。“信合”銀行必須加強信貸隊伍的建設,既要培養人才、又要引進人才。要加強信貸人員的職業教育,培養其運用金融、會計、法律等綜合知識能力,并強化其職業道德。第五,加強新增貸款的管理,增強信貸人員防范風險的責任。要加強信貸人員的管理教育,強化信貸員防范風險責任意識。信貸員要嚴格要求貸款戶提供真實可靠的信貸檔案;包括借款申請書、貸款人擔保人身份證復印件、營業執照、稅務登記復印件、法人委托書、擔保人書面擔保書、貸前調查報告、貸款合同、貸款審批報告、抵質押物憑證清單、信貸員承諾書、后期檢查報告、后期申請書、后期協議及擔保人同意展期證明、貸款摧收通知書等資料。貸款檔案的真實、完整、合規、合法、有效性,也是保證貸款安全和防范風險發生的有效措施。同時要建立貸款管理與風險防范的獎勵機制。對貸款營銷額大、且貸款到期回收率高的貸款員給予獎勵,對逾期貸款和貸款到期回收率低的信貸員給予處罰。“嚴貸、重管”是信貸健康發展、信貸員健康成長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責任編輯 陳 鶴]
收稿日期:2012-11-08
作者簡介:楊雁(1971-),女,河北張家口人,會計,會計師,從事財務管理、經濟風險與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