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心”思想是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實踐的理論升華,是黨的統一戰線價值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統一戰線作用發揮的最好檢驗,是中華傳統和諧文化的現實體現。這一思想不僅被中國多黨合作的歷史所見證,而且是新時期統一戰線工作繼續取得輝煌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同心”思想;統一戰線;理論定位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256-02
2011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黨外人士迎春座談會上,提出了以“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為核心內容的“同心”思想,這一思想是對多黨合作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未來多黨合作事業的價值追求,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核心與實質。對“同心”思想進行理性定位,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同心”思想的豐富內涵,以更好地利用這一思想引領中國多黨合作事業取得新的輝煌。
一、“同心”思想是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實踐的理論升華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始終注意將馬克思主義的統一戰線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并成功運用這一策略武器,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偉大勝利。
新民主主義革命統一戰線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之后,從1921—1927年,形成了以第一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人民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了中國革命運動的迅速發展。1927—1937年,我黨在農村建立了反封建壓迫、反國民黨統治的工農民主的民族統一戰線,將中國革命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37—1945年,形成了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抗日戰爭勝利后,我黨提出了“和平、民主、團結”建國的總方針,在重慶談判中迫使國民黨簽訂《雙十協定》、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在蔣介石集團破壞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后,我黨又致力于建立反美蔣反動派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西柏坡時期,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和多黨合作的思想更是以其獨特的貢獻彪炳于中國史冊:在國統區形成以愛國民主運動為主的第二條反蔣戰線;在農村形成了包括中農和部分富農在內的反對封建制度的統一戰線;發布“五一口號”,與民主人士共商國是,孕育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又形成了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推動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
通過回顧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歷程可以看出,這一歷程其實是廣大統戰成員與我黨不斷增進共識、致力共同目標、堅持攜手奮進的歷程。期間,圍繞大目標,實現大團結大聯合是永恒的主題,“同心”思想強調統一戰線建立的根基在于共同的政治基礎、存在的目的在于共同的目標、鞏固發展的保障在于共同的行動,這一思想不僅是對黨的統戰工作實踐的理論升華,更是對黨的統戰理論的深入發展。
二、“同心”思想是黨的統一戰線價值追求的最高境界
“同心”思想是矛盾學說在統一戰線工作中的生動運用,同時也蘊含了中華文化的和諧理念,體現了統一戰線的價值追求。
“同德”是統一戰線建立的思想根基,強調理想信念上的共識,但這種共識是一種自覺的價值認同而不是盲目的隨從茍同。“五一口號”發布后,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群情激昂、應者云集,匯聚西柏坡協商建國、共議國是。他們之所以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是基于價值目標上的認可而做出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當前,思想上同心同德,就是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這一政治上的共識仍然是積極主動的認可而不是消極被動的盲從,仍然是自覺自愿的接受而不是外在強制的脅迫。“同向”是統一戰線存在的現實基礎,強調目標利益上的共同性,但這種共同性是包容多樣的一致而非沒有差別的雷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統一戰線的對象、目標和任務各有不同。但是,無論建立新中國,還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方面,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這一目標上是共同的、一致的。“同行”是統一戰線鞏固發展的行為保障,強調采取共同的行動團結奮斗,但這種共同行動是一種協同而非等同。形成于西柏坡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和政治協商制度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這一政黨制度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政黨制度,各民族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與共產黨之間是合作性關系而非競爭性的關系,他們是參政黨而非在野黨,更不是反對黨。他們的歷史使命和作用是協商而不是否定,是建言獻策而不是拍板決定。
由此可見,“同心”思想具有尊重多樣的包容性,不是追求表面的一致和形式的統一,而是以求同存異彌合分歧、以民主協商擴大共識、以和諧共贏深化合作,從而達到較高層次的協調一致。這種“和而不同,和衷共濟”是統一戰線價值取向的最高境界。
三、“同心”思想是統一戰線作用發揮的最好檢驗
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同心”思想是我黨統戰工作實踐的經驗總結,同時也是檢驗統一戰線作用發揮的重要依據。縱觀我黨統戰實踐的歷程,凡是達到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統一戰線就能發揮巨大作用,否則,統一戰線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黨的事業蒙受損失。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于國民黨右派叛變,人民革命統一戰線瓦解,群眾運動立即垮臺,革命遭受了嚴重損失;土地革命時期,由于“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工農民主的民族統一戰線沒能很好發揮作用,導致了白區工作和根據地的嚴重挫折。相反,西柏坡時期,我黨把握當時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將鞏固工農聯盟和爭取各黨派民主人士結合起來,將農村的土地革命與城市斗爭結合起來,將軍事上的戰略進攻與國統區人民的反蔣運動結合起來,展開了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同德、同向、同行的歷史畫卷,使得這一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廣泛,見證了多黨合作、共商國是的最輝煌的歷史時刻。
新時期,我黨的愛國統一戰線更加廣泛,統戰對象在各方面存在諸多差異:政治信仰不同,共產黨信仰馬克思主義,而宗教界人士則信仰不同的宗教;社會制度不同,中國大陸處于社會主義制度下,港澳臺胞、海外僑胞處于資本主義制度下;服務社會方式不同,共產黨運用所掌握的執政資源奉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其余愛國人士以多種途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能否使這些成員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仍然是檢驗當前統一戰線工作成效如何的重要依據。
四、“同心”思想是中華傳統和諧文化的現實體現
“同心”思想是指統一戰線內部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之間的相對統一、和諧一致,它強調理想信念上的共識、道路方向上的一致、具體行動上的協同,體現了中化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理念。但是,如同和諧理念的實質內涵是“和而不同”一樣,“同心”思想也是一致性和多樣性、同一性和包容性的有機結合。“同德”強調價值理念上的認同而不是盲從茍同,“同向”強調目標方向上的大同而不是完全雷同,“同行”強調實際行動上的協同而不是互為等同。
“同心”思想具有豐富的辯證內涵。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1]。對立和統一分別體現了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斗爭性和同一性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事物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統一戰線作為不同社會政治力量的聯盟,是一致性和多樣性的有機統一體,其中,一致性是促使各方面力量統一基礎,但是,我們在統一共識的基礎上也要尊重不同意見,在強調共同利益的基礎上也要照顧不同利益訴求。“同心”研究的是具有差別的各種社會力量之間的互補與協調,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與人之間要實現和諧,并不是要取消個體之間的差別,而恰恰是先要尊重彼此之間的差別,并以此為前提和基礎的。西周末年的思想家史伯曾經非常精煉地概括了世間事物變化的兩種狀況:一種是和,一種是同。“以他平他謂之和”,是指一種事物與另一種事物相互融合、制約,是謂平衡、和諧。同,是指雷同、完全相同。“以同裨同,盡乃棄矣”,相同事物的疊加,只能是衰落和消亡,所謂的“同則不繼”。因此,具有包容性、開放性、多樣性的事物才能生生不息,無論“同心”也好,“和諧”也好,是具有豐富性、動態性的,而非千篇一律、僵化不動,完全相同、雷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6-557.
[責任編輯 王曉燕]
收稿日期:2012-10-09
基金項目:2012年河北省統一戰線學會招標課題“把社會服務作為當代中國民主黨派的一項重要社會職能”(JTZBKT-201210)
作者簡介:李萍(1972-),女,河北涿鹿人,講師,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統一戰線理論研究;張光成(1956-),男,山東淄博人,教授,博士,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