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受到國際金融大環境的影響,國內資產市場泡沫化嚴重,使得國內通貨膨脹狀況日益嚴重。因此,應該深入研究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把握好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平衡點,切實按照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實現國民經濟較快平穩發展。
關鍵詞:經濟;通貨膨脹;調控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007-02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通貨膨脹經歷了“通脹—緊縮—通脹”的運行格局,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全球,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國宏觀調控政策導向經歷了從“防過熱、防通脹”向“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轉變,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結果造成國內資產市場泡沫化異常嚴重。資產泡沫化通常領先于通貨膨脹的惡化,因此國內通貨膨脹很有可能在中短期出現加速回歸的勢頭。為此,深入研究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把握好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平衡點,對于今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現國民經濟較快平穩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掌控通脹預期、理性發展經濟
通脹預期是公眾對未來通貨膨脹變動方向和幅度的事前估計和判斷,公眾通脹預期的穩定對于經濟運行有著重要意義。如果人們普遍存在較高的通脹預期,那么消費者就愿意用較高的價格購買產品和服務,因為他們擔心價格還會繼續上漲;勞動者則要求給他們增加工資,因為通貨膨脹會導致他們實際收入的減少;廠商也會以較高的價格出售產品,因為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都已經上升。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實際產出沒有發生變化,但實際物價水平會上升。如果實際物價水平由于通脹預期而上升,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增強人們的通脹預期,由此就會形成一個正反饋循環,導致通脹預期自我強化。因此,一旦公眾通脹預期上升并采取相應行動后,調控將處于兩難的境地:如果采取“緊縮性”政策則有可能導致經濟衰退;反之若采取“包容性”貨幣政策,實際通脹率就會上升。由于偏好于經濟增長目標,最優的調控選擇可能是“包容性”的公眾通脹預期。此時,公眾通脹預期的產生和發展便有著自我實現的機制,經濟就可能因此跌入“預期陷阱”。
對于通脹預期的決定和變動,概括地說,一方面取決于經濟運行的態勢和變化,另一方面則與貨幣政策密切相關。由于各國普遍將穩定通脹預期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因此通脹趨勢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貨幣政策調控。貨幣政策目標及調控政策預期是影響公眾通脹預期的重要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正因為如此,自20世紀90年代,很多國家相繼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質就是國家中央銀行針對通貨膨脹目標所做出的公開事先承諾,公眾會根據這種事先承諾和信號來調整他們的通脹預期和決策行為;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穩定公眾通脹預期,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當通脹預期能夠較好錨定時,任何對通貨膨脹的意外沖擊對通脹預期和通脹趨勢都將只有較小的影響,形不成對實際通脹水平的持久影響。因此,明確的通脹目標對于增強貨幣政策的可信度,穩定和引導公眾的通脹預期,進而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最終確保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探尋調控目標、平衡經濟增長
從近幾十年的實踐來看,各國都普遍以穩定幣值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那么對于中國而言,經過上個世紀幾次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以后,政府應該充分認識到高通脹對于社會經濟的巨大危害。鑒于此,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中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為穩定幣值,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為此,現今最重要的調控目標有兩個,一是通貨膨脹率,二是經濟增長率。那么,首先我們就要探尋通貨膨脹率與經濟增長率調控目標的合理組合。經過分析研究,我們認為2008年中國通貨膨脹率與經濟增長率調控目標是較為合理的組合。
1. 2008年通貨膨脹率的調控目標,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參考依據,定在上漲4.8%左右(即4.5%~5.5%),且現實一點的界限可能是高限5.5%,從漲勢在各季度的分布看,會是先高后低。其主要理由是:其一,目標充分重視了當前條件下治理通貨膨脹的迫切性,即必須下大力氣抑制通貨膨脹。一是經濟理論和歷史經驗均表明,通貨膨脹預期具有較強的黏性,一旦形成,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消除。二是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具有較大的殺傷力,特別是對低收入者的殺傷力更大。三是目前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漲勢較猛,且積累了一定的加速上漲因素。其二,目標充分考慮了現實的可能性,即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不可能太低。一是受2007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翹尾因素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將至少要上漲3.4%。二是2008年冰雪災害的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漲幅已經達到7.9%。三是前幾年生產要素價格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上漲。四是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上漲較快。其三,目標還考慮了價格上漲的結構性和中國經濟的承受力,即生硬地將價格上漲幅度控制在過低的水平對社會經濟發展不利。一是糧食、豬肉等農產品和能源產品,以及居住價格等不是主要由國內貨幣供應量所左右,僅靠貨幣政策難以奏效,貨幣信貸收縮過度反而會影響正常的經濟增長。二是與歷史情況相比目前仍有很大的回旋空間。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共經歷了兩次高通貨膨脹時期,而2007年、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都還沒有超出上兩次通脹時期的指數。三是較嚴峻的就業形勢、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壓力和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發展階段的要求等因素也需要我們很好地平衡抑制通貨膨脹和保持經濟增長的關系,不能讓經濟增長速度回落過快。
2. 2008年經濟增長的目標,以GDP增長率為依據,以9.7%左右(9%~10.4%)為宜,且現實一點的界限是,只要不低于9%,就以控制通貨膨脹率目標為主。從增長趨勢看,可能也會是前高后低。其主要理由是:其一,從經濟增長潛力的角度看,增長速度不宜回落過快。1979—2007年的二十九年間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為9.8%,以此為經濟增長的目標,恰好能發揮增長潛力。同時,又不會高于近五年(2003—2007年)年均增長10.8%的速度,造成資源閑置和就業壓力增大。其二,從中國現階段的發展需要看,增長速度也不宜回落過快。目前,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需要靠發展來解決貧困問題、勞動力及人口的轉移問題和就業問題;需要靠發展來解決全面建設小康、追趕發達國家等問題。因此,經濟增長速度不宜回落過快。其三,世界經濟發展減緩、不確定性增加,也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宜回落過快。2007年以來,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而且不確定性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回落過快,不僅會導致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也會導致對世界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而這種預期會放大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帶來的負面影響。它與經濟增長回落相互作用將有可能使中國經濟陷入緩慢增長區間。
三、穩定通貨膨脹、確保經濟發展
現代經濟學已廣泛達成共識,維持一個低而穩定的通脹水平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上述通貨膨脹率與經濟增長率調控目標的合理組合中,兩個目標都非常重要,但抑制通貨膨脹是首要的,只要經濟增長率不低于9%,就應該全力防止通貨膨脹。而一旦出現經濟增長低于9%的情況,就說明抑制通貨膨脹的力度過大,為此付出的代價過高,應該考慮減弱抑制力度。當然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追求價格穩定的目標時置經濟發展于不顧,即使是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它同樣也會注重通過貨幣政策來支持經濟增長。因此,問題的根本不在于是否兼顧經濟發展,而在于兩者之間的平衡問題。在實踐中,通脹穩定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更多是根據具體經濟形勢靈活把握。這樣,在實踐中就有可能出現兩種不利情況:一是由于調控更加重視通脹水平的穩定而影響了產出穩定;二是由于更加偏好產出目標而影響了通貨穩定。對于中國來說,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經濟增長和就業是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因此在實踐中更容易出現第二種情況。
那么在現實情況中,中國經濟運行態勢復雜多變,經濟發展面臨較多的不確定性,貨幣政策易寬松而對收緊則會保持充分的謹慎。這樣在實際的貨幣政策操作中,就不可避免會存在一定的通脹偏好,即指望通過對通脹容忍度的提高來促進經濟增長。這種通脹偏好如果轉化為公眾的通脹預期,無疑就會加大未來通貨膨脹的潛在風險。那么,提高對通貨膨脹的容忍度,能否支持經濟增長?其實經濟理論和實踐早已清晰闡明了這個問題。按照凱恩斯經濟理論,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之前,擴張性貨幣政策不會導致價格水平的相應上漲。因此,合理的通貨膨脹數量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指示器的作用,即當通脹率超出一定水平,經濟就可能面臨過熱的危險;此時若不采取措施,反而可能會損害經濟增長。
總之,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已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要正確處理好防止通貨膨脹與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關系。既要抑制通貨膨脹,把它控制在各方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又要防止經濟明顯下滑,避免出現大的起落。貨幣政策要堅持有保有壓,適當地增強靈活性。同時要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更多地發揮財政政策對結構調整、保障民生、促進就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實現健康穩定高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殷姿,任兆璋.中國現階段通貨膨脹解讀[J].價格月刊,2008,(4):57-59.
[2] 陳朝旭,許駿.通貨膨脹率與經濟增長率關聯性的實證分析[J].現代情報,2006,(9):213-217.
[3] 郭艷芳,王鵬.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11):28-29.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