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監管作為保障金融體系安全運行、防范金融風險的必要手段,歷來是各國政府和金融監管當局十分關注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金融危機的頻繁爆發,使得各國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將監管重點從合規性監管轉向對金融風險的控制與預防。因此,客觀地分析當前金融監督體系的現狀,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金融監管的建設和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金融監管;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069-02
近年來,金融法規的建設、金融監管機構的調整、監管隊伍的部署、監管手段的開發,使得中國的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監管力度也逐漸加強,金融監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消極金融現象仍然時有發生。
一、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
(一)監管目標不夠明確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1986)、《金融機構管理規定》(1994)和《商業銀行法》(1995)的內容看,中國的金融監管目標具有多重性和綜合性。金融監管既要保障國家貨幣政策和宏觀調控措施的有效實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護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競爭和金融機構合法權益,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這實際上是將金融監管目標與貨幣政策目標等同看待,強化了貨幣政策目標,弱化了金融監管目標,從而制約了金融監管的功效。
(二)監管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
目前中國金融監管方式主要是金融當局的外部監管。自我管理及控制雖然有,但由于銀行缺乏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機制,內部控制與監管流于形式,需要進一步完善。同時,行業自律組織及社會監督更是少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等社會監督機構對金融業的檢查只是偶爾才會有,并沒有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制度,沒有真正的權限。政府審計受人員限制不能隨時隨地監督,金融機構的內部審計獨立性又太差。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金融監管的手段主要有三種: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中國主要采用的是落后的行政手段,行政命令和干預是最直接有效的監管手段。近幾年,中國雖然陸續頒布了《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和《外匯管理法》等金融監管法律,但是并不能涵蓋金融業的全部,且因規定比較原則在金融監管實踐中難以具體操作。監管應是依法進行,而現實中卻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只注重定性,缺乏量化指標,操作隨意性大,操作工具滯后,導致金融監管效率低下。
(三)尚未形成效率高的監管體制
金融監管的首要任務當然是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但監管本身并不是要絕對保證不出現金融機構的破產倒閉。實際上,市場經濟的規則就是優勝劣汰,倒閉是資源(如資本和管理人員)配置機制的必要組成部分。通過市場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可以起到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而在中國目前的金融監管中仍只強調防范風險,市場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十分僵化,這事實上保護了壟斷,極大地降低了金融效率。
(四)監管人員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金融監管工作中,無論是對金融機構的審批,還是對金融風險的分析、識別、判斷、化解,都需要從事金融監管的人員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尤其是在當前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網絡銀行迅猛發展的前景下,要想實現監管目標,必然要對金融監管人員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金融監管當局的許多現有監管人員的知識水平、知識結構與金融監管目標的高標準和監管任務的艱巨性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由于金融監管所需求的較為全面的經濟、金融、法律、高等教學等方面知識的綜合型人員較少;許多金融監管人員還不能對金融機構的各項指標進行前瞻性和深層次的分析,從而使現場和非現場監管的效果與預期目標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精通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人員不多等;這些都影響了金融監管的力度和深度。
二、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提高金融監管績效的建議
(一)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和社會監督作用
1.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
金融機構內部管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風險與危機的基礎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機構穩健經營的前提。各國的監管經驗表明,金融監管當局的外部監管手段只是作為金融機構內控不足的補充,控制風險的根本措施還要靠內控制度。事實上,國際商業信貸銀行案、巴林銀行的倒閉、日本多起銀行案以及其他金融案例中,如果銀行制定并執行了嚴格的內控制度,危機或許可以避免,某些銀行或種不致倒閉,即使是由其他原因引發的金融動蕩,也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對于中國來說同樣如此,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有一個歷史過程,既有政策性、行政干預、市場變化等原因,也有自身經營管理不善的原因。據有關方面的抽樣調查顯示,銀行因自身經營管理不善形成的不良資產約占40%以上,說明自身經營管理中的問題是形成不良資產的主要原因。因此,金融機構應對自身內部各分支機構、各職能部門以及經營決策者加強約束,使金融機構內部導致的風險得到控制并降低到最低限度。
2.強化社會獨立審計體系和其他社會監督的作用
由于金融監管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很難完全由監管當局自身承擔,所以應該加強紀檢、審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工商、財稅等機構對金融機構的社會性監管,增強金融機構在資金營運、財務管理、業務開展和信用評級等方面的透明度,提高金融監管的效率和質量。同時,還要通過新聞媒體的力量,監督各金融機構認真執行國家金融紀律、方針、政策,監督其遵守相關的金融法規。另外,通過加強金融法規知識和風險防范意識的宣傳,建立健全監管公開舉報電話,聘請社會義務監督員,建立暢通的信訪渠道等,形成廣泛的群眾監督。
(二)不斷完善金融監管方式,使非現場監管與現場監管有機結合
從中國目前的金融監管方式來看,雖然非現場監管和現場監管都被運用著,但都沒能很好地發揮作用,而且非現場監管的作用更加有限。因此,必須盡快建立統一、科學、規范化的非現場監管體系、法律體系和風險監控指標;必須充分利用計算機等先進作業工具,發揮其網絡監測作用;盡快實現由事后發現和化解風險向事前預警和預防風險轉化,健全非現場監管評級與信息披露制度,實現現場監管與非現場監管的協調一致,真正使非現場監管成為現場監管的目標導向,現場監管成為非現場監管的基本依據,最后形成統一的監管結論,采取統一的監管行動。
(三)建立和完善金融監管的法規體系
建立金融監管法規、監管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頒布實施金融監管操作規程或辦法和監管人員守則,主要需從立法和執法兩個方面加強工作,努力改變目前存在的金融法制建設滯后和執法不嚴的現狀。一是在立法方面建立和完善金融監管的法規體系,進一步加強法律的可操作性,真正解決當前金融監管過程中無法可依和有法難依及執法不嚴的一系列問題。二是在執法方面建立和完善金融監管的法規體系,要切實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和高效執法和嚴格執法。從當前狀況來看,金融執法方面是法制建設中最薄弱環節,迫切需要加大執法力度。
(四)不斷提高監人員素質
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并且適應監管需要的監管隊伍,首先應該要建立和健全人員資格考核和任職制度、培訓制度以及交流制度和獎懲制度。其次可以從商業銀行和社會其他部門引進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充實監管隊伍,監管水平的提高。第三應加強監管人員的國際交流,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監管經驗。
參考文獻:
[1] 國生彥.國際金融法讀本[M].恒方,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 北京大學金融法研究中心.金融法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 非利普·伍德.國際金融的法律與實務[M].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
[4] 郭靂.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 羅斯·塞利格曼.證券法基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 薛榮久,劉光溪.學會面對入世[M].北京: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