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同步發展是推動三農科學發展有效動力。首先就推進“四化”協同發展的邏輯做了闡述,并在此基礎上,對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和實現形式進行了分析,以促進湖南現代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四化”協同;發展邏輯;湖南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142-03
引言
農業現代化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如何在“四化同步”中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是中國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學者們圍繞“四化”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研究。韓長賦(2011)認為同步推進“三化”發展,關鍵是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充分發揮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支撐與帶動作用,實現工農和城鄉協調發展[1]。崔慧霞(2012)認為改革開放來工業化發展帶動了城鎮化的擴大,但同時中國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改變這一現狀的主要途徑就是要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 [2]。高萬林(2010)認為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當前階段的內容和建設重點。在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民素質提升等方面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有全面促進作用[3]。張杰、肖衛(2011)認為要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必須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破除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障礙;統籌城鄉公共投入和服務,提供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鏈,提高現代農業發展的整體水平[4]。
一、湖南省“四化”協同的發展邏輯
所謂協同,就是系統中諸多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合作或同步的聯合作用與集體行為,協同是系統整體性、相關性的內在表現。“協同現象”指在一定的外界條件下,系統由于組成它的大量子系統的協調、合作(即協同),系統產生變化、發展或進化,進而轉變到另一種結構狀態的現象。協同論認為整個社會中的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例如系統中的相互干擾和制約等。盡管社會經濟系統的各種子系統(如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等)是那樣千差萬別,但協同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即“四化同步”存在內在的聯系。因此,協同理論可以成為構筑“四化”同步發展的基礎理論[5]。
(一)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
根據劉易斯人口流動模式,在發展中國家,農業部門由于大量剩余勞動的存在,其勞動生產率遠遠低于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把農業剩余勞動轉移到工業部門去,更有利于工業資本的積累有助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時,農業部門生產的糧食與原材料等產品是工業化發展的基礎,農村的大量人口業為工業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場。1961 年由西蒙·庫茲涅茨首次提出的“農業四大貢獻”理論,即農業對經濟增長具有產品貢獻、市場貢獻、要素貢獻和外匯貢獻。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與表現形式就是工業化。
新型工業化發展帶來的科技進步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創造了技術條件,可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進而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工業化發展還促進了農業專業化分工,加快了農業結構調整,從而推動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而這些都將帶動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客觀上存在一種相互聯動的發展關系,工業化發展可以有效合理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市場、技術支撐、提供生產資料等,進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
(二)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
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指出,城鎮是城鄉聯系的橋梁和樞紐、工農相互滲透的聯結點。城鎮化推進可以發揮城鎮“增長極”效應,促成農村區域經濟增長,提高農民收入。在經濟發展中,城鎮相對于鄉村是經濟發展的極地,這個極地可影響周邊鄉村的經濟、社會、文化的變化與發展。
城鎮化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創造了市場條件,同時也加速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可以有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業收益,擴大農業投資,加速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鎮的社會服務功能、基礎設施建設也不斷完善,進而也促使鄉鎮企業逐步走上有序、科學的發展道路,而鄉鎮企業的發展壯大可以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撐,帶動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農業結構優化,促進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應用。城鎮化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同時,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也制約了城鎮化發展水平,同時帶動著城鎮規模的擴張和發展,城鎮化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總是協調統一的關系。總的來看,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基礎和動力。
(三)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
農業信息化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手段,由于農業信息化在解決農業生產的分散性、封閉性、滯后性等方面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以及帶給新技術的推廣、信息傳遞、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的便利,決定了它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手段的地位。農業信息化包括農業經營信息化、農業環境信息化、農業技術信息化。通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化,能大大加強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技術進步在提高農業生產率,促進農業發展方面至關重要,約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的獨具特色的創新理論中把技術進步理解為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包含技術發明、技術創新、技術擴散三個相互關聯的環節。技術擴散是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信息化在信息擴散、促進農業發展方面起到了強有力作用。
目前,農業傳媒(計算機網絡、通訊、視聽等載體)網絡正成為農民、農技人員和各地農業部門獲取農業科學知識、傳播推廣實用技術、進行農業信息咨詢服務的重要手段。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網絡技術應用于農業,這不但能及時解決農業發展中的技術問題,而且能降低農業信息的獲取成本。為農戶提供及時、準確的農產品流通和貿易信息,促進農產品流通。信息化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手段。
二、湖南省“四化”協同的實現形式
(一)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協同實現形式
農業產業化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是極具潛力的朝陽產業,而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中心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組織引導、增值和市場對接的作用。順應產品多元化發展趨勢,培育多個龍頭企業,形成龍頭企業相互競爭的群體效應,通過龍頭企業的縱向延伸,即延伸產業鏈條,推進產業升級和拉動城鎮建設,龍頭企業的橫向拓展,即組建企業集團,帶動相關產業,以擴大城鎮規模。這樣,經濟要素的集聚和擴散得以充分實現,促進農業產業化、市場化、信息化和農村城鎮化的發展。
湖南是一個農業大省,糧食、棉花、油料、甘蔗、竺麻、茶葉、柑橘、生豬、淡水產品產量都處于全國前列。但是農業在湖南仍屬弱質產業。按照新型工業化要求,要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金建”米、“金浩”油、“東江”魚、“臨武”鴨、“君山”茶等一批有競爭優勢的精品名牌,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唐人神、新五豐、泰格林紙、洞庭水殖等發展實力和后勁增強。但目前看來對于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強。目前湖南省農產品加工粗放問題還十分突出,真正進行二次以上精深加工,形成高附加值產業的農產品還不多,此外龍頭企業規模不大。河南省雙匯集團2011年銷售收入達到了500億元,而湖南省還沒有過60億元的企業。今后應加強政府引導,進一步加大產業化資金投入,壯大龍頭企業。
(二)以專業區域為主導的協同實現形式
專業經濟區模式,也稱之為塊狀經濟模式。塊狀經濟是指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形成的一種產業集中、專業化極強的,同時又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區域性產業群體的經濟組織形式。因為塊狀經濟往往能帶動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因而往往又被稱為區域特色經濟。各城鎮依功能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主體產業群,同一主體則依環節分解在不同城鎮之間顯現出不同的特色內容。各主體產業群之間相互促進,是生產成本最低,生產效率最高。同時引導個體企業向產業群集中,特別是一些龍頭企業,形成中小企業群落,從而促進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湖南長株潭城市群的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在全國中部地區處于較高水平,以都市農業為載體,把長株潭相對優越的現代物質裝備、現代科技、現代經營理念以及資本等向農業和農村滲透,有利于充分發揮長株潭城市群在湖南省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示范引領作用。經過多年的發展,以長沙為中心,株洲、湘潭為兩極的長株潭都市農業已有一定的規模,現已經形成了以釣魚休閑和吃農家菜、住農家房、觀農家景、干農家活為主體,燒烤、棋牌、療養等多種農業休閑形式相結合的產業化格局。同時應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形成以“長株潭”為核心層,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為區域帶,其他地區為輻射帶,全省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的區域布局。湖南南縣經濟開發區原名為南縣茅草街經濟開發區,成立于1994年,1995年被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開發區。南洲工業園將依托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南洲鎮的有利條件,逐步建設高科技產業區、小型企業產業區、食品加工產業區、紡織服裝產業區和橡膠制品產業區等五大產業區,重點引進紡織、橡膠、食品、高科技等項目。同時,在此基礎上逐步建設和完善商貿、休閑、娛樂、教育、衛生等功能小區,形成一個產業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現代化工業園區,有利地促進了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
(三)以農業互聯網絡為主導的協同實現形式
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使得網絡成為了信息資源的重要載體和傳遞渠道。農業互聯網絡是支撐現階段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力量。2008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農業信息化建設,尤其提出要加強農業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傳播以及農業信息網絡的互聯,以整合農業網絡信息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
湖南是一個農業大省,農產品種類豐富,農、牧、漁業比較發達,2007年全省農業總產值2 603.87億元,農業人口5 095.12萬,農產品加工企業4.2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8 022個,面對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提供高效的農業網絡信息服務,對推動我省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到目前為止,湖南省共有農業信息網站186個,構建了省、市、縣、鄉(鎮)、農戶“四級一戶”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體系。湖南省的農業網站主要由四類組織提供,一是政府,二是電信運營商,三是科研機構,四是涉農企業。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政府對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非常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以湖南旅游產業為例,作為全國的農業大省和旅游大省,湖南擁有十分豐富的農業旅游資源,既包括“韶山沖”、“花明樓”、張家界天子山等田園風光勝地,又擁有曾國藩、沈從文等名人故里。從當前消費者的需求來看,旅游者希望通過一個窗口獲取旅游過程中所涉及的食、宿、行、游、購、娛等各種服務,這種一站式的消費訴求要求旅游企業(旅行社、賓館、旅游景點等)提供綜合化的服務,而這種綜合化的服務必須依靠強大的信息網絡來支撐。以信息化促進旅游農業,就是運用互聯網等新技術,將旅游資源、旅游經濟、旅游活動、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時發布,讓人們能夠及時了解這些信息,從而達到對各類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以信息化推動旅游農業,要求由政府牽頭,在整合全省各個景區旅游網站的基礎上,高起點、高標準建立全省統一的多語種旅游權威網站和旅游基礎信息數據庫;加強旅游信息化基礎建設;培養旅游信息專業技術人才;推進信息化與產業化融合,促進農業現代化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韓長賦.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努力實現三化同步發展[J].求是,2011,(19):39-42.
[2] 崔慧霞.“三化”同步發展的內在機制與相互關系[J].改革創新,2012,(6):25-29.
[3] 高萬林,等.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5):257-261.
[4] 張杰,肖衛.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大力推進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J].中國發展,2011,(8):60-63.
[5] 徐大偉,段姍姍,劉春燕.“三化”同步發展的內在機制與互動關系研究——基于協同學和機制設計理論[J].農業經濟問題,2012,
(3):9-13.
[6] 陳志峰,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發展的內在機制和相互關系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
[7] 沈山,郭黎霞,林柄耀.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產業化的協同發展模式及區域發展策略[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4,(3):132-135.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