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進高校的普及,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如何正確認識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建設一個有利于大學生健康發展的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試圖從正反兩方面多角度地正確認識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造成的影響,有針對性提出一些建設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措施。
關鍵詞:校園網絡文化;高校;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309-02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的觸角已經伸入到高校每個角落,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和身心發展正在產生深刻的影響,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在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加強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的研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應對措施,有利于趨利避害,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涵義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是網絡文化的一部分,是網絡文化在高校校園的延伸。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是指大學生高校校園內以網絡為主要載體而開展的精神文化活動和物質文化活動的總稱。它包括網絡文娛活動、網絡學習活動和網絡創業活動等。要理解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涵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建設主體主要是大學生和老師。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不僅需要大學生的參與,更需要老師的引導和監督。第二,建設范圍主要局限于高校校園內。第三,傳播的載體是網絡。大學生在高校校園內自主地通過網絡開展網絡學習、網絡娛樂和網絡創業等活動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培養自己的能力。第四,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目的在于通過開展一系列的網絡文化活動,讓大學生在娛樂身心的同時,能夠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正確的是非辨別能力,促進自身的全面健康發展。
二、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素質發展的影響
1.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政治素質的影響。政治素質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和決定大學生分析、觀察政治問題和處理政治關系的立場、方向和態度,居于大學生必備素質之首。一個大學生沒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即使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對國家、社會和家庭來說也是不可使用的“危險品”。校園網絡是個信息寶庫,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大學生通過上網瀏覽新聞可以了解最新發生的國際形勢動態和國內時事政策,加深對中國基本國情的正確認識,深化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解,堅定對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
2.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影響。在網絡社會中大學生上網操作都是以虛擬身份進行的,一切網絡行為的約束都只能依靠上網者的自律來起作用,現實中道德規范和倫理準則等他律因素在網絡虛擬環境中形同虛設,起不到相應的制約作用。大學生在擺脫了現實道德倫理準則的束縛下,容易喪失道德責任感,做出一些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如瀏覽色情網站等,這些都嚴重地妨礙著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健康發展。
3.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當今社會競爭無處不在而且日益激烈。大學生面對因競爭帶來的就業難問題心存憂慮,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網絡因其隱蔽性、互動性的特點,為大學生減輕心理壓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宣泄平臺。大學生可以通過上網聊天、把自己的煩惱向網友傾訴,可以通過玩游戲在拼殺中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心理壓力,有利于心理健康發展。但是網絡在給大學生減壓的同時,也在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人格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游蕩于網絡世界的大學生因長期處在人—機對話的模式中,減少了與現實中室友之間的情感溝通,使自己與室友間的感情變得冷漠,所以導致自己被排斥在室友間的人際交往之外,這樣長久下去就會讓自己對現實中的人際交往產生恐懼感,不敢直接面對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容易形成人際交往障礙。同時,由于在現實中無法與室友進行正常的溝通與交往,網絡成癮的大學生就會選擇逃避現實,變本加厲地浸泡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希望從中能夠滿足感情交流的需要。而一旦這一愿望破滅,他們就會產生一系列人格問題,出現心理焦慮、思維遲緩和情緒低落等癥狀,情況嚴重者還會引發心理疾病,比如自閉癥、抑郁癥等。
三、加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1.加強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網建設,占領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新陣地。互聯網在高校的普及為開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提供了良好平臺。借助這一平臺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舉措。加強高校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設,應該突出網站的思想性和互動性。思想性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網站應堅持正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思想文化主旋律。在新階段思想政治網站建設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方位宣傳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積極報道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果,讓黨的路線、方針和國家政策深入到大學生的思想中,增強他們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促使他們畢業之后能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
2.規范校園網絡行為,增強網絡道德教育,建設大學生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的校園網絡管理體系。由于網絡具有隱秘性和自由性,任何網民都是戴著面具以虛擬身份在網絡社區開展活動,現實中的道德倫理對人的行為的約束作用在此顯得蒼白無力。因此這就需要學校職能部門制定相應的校園網絡行為管理方法和行為準則來規范大學生宿舍內的網絡行為,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作用,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宿舍上網習慣,以減少和防止網絡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及由此給大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制定《大學生校園網絡文明行為準則》等。另外,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法制教育,把它們納入學校日常德育工作和德育課程教育之中,可以通過課堂教育、網上討論等形式來提高他們的遵紀守法意識,培育他們高尚的網絡道德品格。同時,學校必須充分發揮大學生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主體作用,重視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功能。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應鼓勵和支持大學生成立校園網絡自治性管理組織,讓這些組織積極參與校園網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校園網絡行為的監督與管理,依靠大學生的自律來凈化校園網絡環境,維護校園網絡秩序,從而最終在高校校園建立一個大學生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校園網絡管理機制。
3.積極開展校園網絡文化活動,增強校園網絡文化的吸引性。高校校園網絡文化不是簡單地依靠一兩場暴風驟雨式的說教運動來發揮它的育人功能,而主要是以滲透的方式通過開展多種校園網絡文化活動,于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從而起到育人的作用。學校可以積極開展各種校園網絡文化活動,如網頁設計大賽、“文明寢室”網絡評選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吸引廣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來,培養他們建設校園網絡文化的主人翁意識,充分發揮他們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的創造性。在開展校園網絡文化活動中,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應把好審查關,對開展的網絡活動加強引導和監督,盡量避免出現純商業性和純娛樂性的文化活動,多提倡和支持學生開展一些有教育意義,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網絡文化活動,以增強校園網絡文化的吸引性。
4.建立健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機制,提高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工作效率。要建設優秀的校園網絡文化,必須有相應的工作機制作保障。這些有效的工作機制包括管理機制、保障機制、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等。高校要成立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小組成員的權責要明確,分工要合理。工作領導小組一般由主管的校級領導任組長,黨委宣傳部負責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規劃、監督和檢查工作,學生工作部門、團委、各院系等相關單位具體負責組織和實施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工作。高校要不斷加大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物質投入,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在人、財、物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時,高校應該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工作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依據評估機制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成果分階段進行科學評估,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予以及時處理,并根據評估結果,對參與建設的各單位實施獎懲,以此來調動廣大工作者的積極性。
5.整合資源,培養一支強有力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隊伍。加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應培養一支強有力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隊伍,以確保各種建設措施得到貫徹落實。要建設這樣一支隊伍就必須整合學校資源,統籌協調各方面力量,建立起一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工部工作人員、各院系輔導員、學生干部和網絡技術人員等組成的校園網絡建設隊伍,讓他們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專長和優勢。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隊伍必須堅持學校黨委的領導,以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為宗旨,以服務學校、服務學生為目的,大力唱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主旋律,積極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同時,還應該重視大學生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采取各項措施吸引學生黨團干部和相關專業優秀學生參加到建設隊伍中來,通過他們加強與大學生的思想溝通,增強網上情感交流,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隊伍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胡鈺,吳倬.互聯網對青年價值觀的負面影響[J].青年研究,2001,(3):28-29.
[2] 史俊庭,尹江勇.網絡色情 害人匪淺[N].健康文摘報,2005-08.
[3] 朱志德,曾慶偉.簡論網絡成癮者對大學生的危害[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
[4] 鄧禮坤.關于對大學生公寓網絡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12):137-138.
[責任編輯 陳 鶴]
收稿日期:2012-11-07
基金項目: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度黨建與思政立項課題“網絡流行語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LGSZ11Y001)
作者簡介:朱軍(1977-),男,湖南衡陽人,講師,碩士,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研究;鄒連方(1980-),女,湖南雙峰人,講師,碩士,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