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社會的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向農業社會的第一次轉變和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第二次轉變。因此,知識經濟要求教育、尤其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礎上進行的各種學術性、專業性的高等教育不能是階段性教育,而必須是終身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將日趨激烈,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表現為人才的競爭。
關鍵詞:知識經濟;高等教育;創造性;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286-02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智力投入為主的經濟,它通過知識和智力,對自然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綜合集約的配置,開發富有的自然資源以取代已經短缺的自然資源(如土地、石油等)。知識經濟中的第一生產要素是作為無形資產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因此,知識經濟要求高等教育必須把培養不同層次的、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達到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教育目標的根本就是要保證、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而要保證教學的質量,又依靠傳授知識的高校教師。沒有知識傳授的需要,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師這一職業角色。
一、高校教師教育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
(一)高校教師要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
高校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開展科學研究、為社會服務。高校教師從事的是富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要不斷提高腦力勞動的能力和效率,就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更新知識。高校教師應該系統地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具備相應職務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
高校教師承擔著繁重的科學研究任務,要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去創造知識。教師的勞動不是簡單的重復勞動,而是不斷推出新的勞動成果、增加新的內容的創造性勞動。這就要求教師要著眼實踐,堅持各類進修學習,拓展知識層面,完善知識結構,同時要掌握與本學科有關的邊緣學科知識和國內外學術發展動態,培養活躍的學術思想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二)高校教師勞動特點決定教師必須具備持久穩定的教育教學興趣
高校教師面對的是具有一定生活經驗、科學文化知識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年輕人,學生的來源、經歷不同,年齡不同,生理、心理發展和知識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形成教師勞動對象的復雜性、多樣性,教師要遵循高校學生成長的特殊規律去教育影響學生,如果一個教師只具備深厚的專門知識,而沒有正確的世界觀,沒有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沒有對教師職業的穩定性認識和濃厚的興趣,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只有在具有了穩定持續的職業興趣的基礎上,教師才會在勞動中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高校教師在潛心追求科學成就、不斷創造新知識的過程中,來滿足實現自我價值的高級精神需要,取得別人的尊重,從而獲得一種成就感和職業自豪感,逐步樹立起堅定的教育信念,進而更加穩固了職業興趣,這樣就為高校教育的建設形成良性循環。
二、“為創造性而教”,高校教育教學要具備“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功能
知識是持續發展的,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傳授下,不斷發展知識、創新知識。
(一)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發揮的環境
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創造教育的實施者。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應為學生創造一個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標新立異者和偏離常規者的環境,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善于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尋求正確答案;鼓勵學生質疑爭辯,自由討論;指導學生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托蘭斯對學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這個問題做過研究,提出了教師應當遵守并用以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五條原則。第一,尊重與眾不同的疑問;第二,尊重與眾不同的觀念;第三,向學生證明他們的觀念是有價值的;第四,給以不計其數的學習機會;第五,使評價與前因后果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認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方法
美國BBDO廣告公司(Batten,Bcroton,Durstine and Osborn)創始人,亞歷克斯·奧斯本是美國著名的創意思維大師,他的許多創意思維模式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常有方式。所著《創造性想象》的銷量曾一度超過圣經的銷量。20世紀40年代,亞歷克斯·奧斯本在其公司發起創新研討。亞歷克斯·F.奧斯本提出了最負盛名的促進創造力技法——頭腦風暴法,所以大家都稱他為“頭腦風暴法之父”。這種方法的目的是通過找到新的和異想天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在高校教學中,我們不妨也借鑒一下奧斯本的“頭腦風暴法”,在集體解決問題的課堂上,通過暫緩做出評價,以便于學生踴躍發言,從而引出多種多樣的解決方案。為此教學活動要求遵循以下規則:第一,禁止提出批評性意見(暫緩評價);第二,鼓勵提出各種改進意見或補充意見;第三,鼓勵各種想法,多多益善;第四,追求與眾不同的、關系不密切的、甚至離題的想法。
創造性的提高是知識、技能和策略幾方面同時發展的結果。因此,創造性培養的基本策略,對高校學生來說,應該是在專業知識教學中進行發散思維又將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相結合的智慧活動的訓練。創造性培養的最好場所和手段應該是融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的。
三、知識經濟時代的高校教育要高度重視全面的素質教育,而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培養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力為核心,注重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基于這個定義,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高校教師還肩負著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艱巨重任。
在社會關系中生活的每一個人都必然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或義務。教師在自己的生活領域既要對社會、對他人承擔一定的道德義務,也要承擔起教師的職業角色所要承擔的職業道德義務,教師要先肯負責,才能談到循循善誘,師生合作。教師在履行教育義務的活動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責任是“教書育人”而不是“誤人子弟”,所以,教師的責任意識以及對道德責任的承擔對教育的成效意義重大。
在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轉變教育理念成為教育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教師所持有的教育理念,不僅直接關系著教師的教育行為,而且還間接地影響著未來教育的性質與狀態,所以,確立現代教育理念是創建新型師生關系的前提和基礎。教師應樹立新型的學生觀、人才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擺正自己在教育中的位置。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才能不斷推動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不斷加強和改進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關系更加合理,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一)高校師生間的教育關系
教師和學生是高校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兩個主要角色,前者通常被視為指導者,后者為學習者。在教育社會學者看來,高校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體現了一種師生間的互動關系。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通過知識的傳授,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與此同時,教師的言談舉止也潛在地影響著高校學生的學習和行為變化;另一方面,學生的反應也會對教師的教學活動發生一定的影響。學生通過提問和與教師進行討論,可促使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而學生所取得的進步,也會使教師感到自身價值的實現。
(二)高校師生間的心理關系
一切心理關系都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的,師生之間的認知也要經歷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發展高校師生間的認知是建立良好的高校師生關系的重要前提。高校教師應力求對學生做出客觀、公允的認識,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防止在學生心目中造成消極不良的印象,為此,教師必須不斷加強修養,用以奠定對學生認知的正確思想基礎。教師對學生的認知必然影響學生對教師的認知。教師對學生的正確、公正的認知可贏得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師生間積極肯定的認知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師生間的良好認知通過情感關系表現出來,表現為感情上的融洽。這種情感關系對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情感具有調節教師自身行為的功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真摯情感,可以激發教師對教育工作的熱情,進行創造性勞動;可以使教師忠于教育事業,也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有助于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學生,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情感可以調節學生的行為。學生通過師生關系,逐漸理解和掌握一切人與人關系的總則和規范,形成自覺的道德意識,從而萌發熱愛人、熱愛人生的積極態度,奠定了與人相處的良好基礎。
(三)高校師生間的道德關系
高校學生與他們喜歡的教師相處,有助于他們在教育過程中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準備,進而激發學生積極的認知活動,并能轉化為接受教育的內部動力,有利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高校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是知識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和人格上的影響,高校師生關系還是一種道德關系。建立健康的師生間的道德關系是成功的教育過程的重要條件,在這種關系中教師的道德觀、信念觀、情感、意志、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師生間形成不協調的道德關系,通常教師應負主要責任,師生關系應當是一種民主的平等的關系。
《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總的指導思想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要與社會的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相適應。這是教育的基本規律所決定的,也是制定高等教育發展戰略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成功的高等教育依靠高素質的高校教師和完善的教育機制。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各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競爭的核心就是人才競爭,因此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的綜合質量,對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競爭力是一個關鍵性的環節,是高校教師和高校管理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責任編輯 陳 鶴]
收稿日期:2012-11-07
基金項目:哈爾濱學院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旅游專業基于問題學習(PBL)的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作者簡介:楊宏(1972-),女,河北樂亭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從事旅游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