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法修正案八將醉駕行為納入犯罪行列,醉駕不但要受到行政法和民法的調整,還會受到刑法的制裁。這就提高了醉駕的犯罪成本,作為一個理性的犯罪人來說,即使不是很明確地計算出犯罪成本,也會在潛意識里有所權衡和比較而不貿然醉酒駕車。進一步理性分析會更明確醉駕的犯罪成本高在何處,我們如何利用提高此行為的犯罪成本來遏制醉駕行為,雖然醉駕入刑以來,醉駕情況以及由于醉駕引發的其他犯罪有所減少,但仍可從犯罪成本角度來進一步遏制醉駕犯罪。
關鍵詞:醉駕;犯罪成本;懲罰成本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122-02
一、犯罪成本的提出
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首次用經濟學方法研究違法犯罪問題,并提出了系統的犯罪經濟學理論 [1]。犯罪成本說是其犯罪經濟學理論的基礎,這也標志著經濟學理論發展到第三階段即廣義經濟學階段,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從單純研究經濟問題擴展到人類的全部行為,從婚姻家庭到政治活動、犯罪行為等各個領域,從此角度來看待犯罪問題,可以說犯罪也是一種“經濟活動”,犯罪人也有“成本”與“收益”的計算與權衡比較,只不過這種成本與收益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心理的。在狹義的經濟領域中,商人要減少消耗、壓縮開支、提高效益,受利益最大化的驅動而努力降低成本,在犯罪成本中則相反,為達到遏制犯罪的目的要盡量提高犯罪成本。除了兩者目的不同,兩者的成本構成也不一樣,犯罪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機會成本和懲罰成本構成。犯罪學中把犯罪人假設為“理性的犯罪人”,即犯罪人實施犯罪是一種理性的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行為,理性犯罪人在動機沖突過程中,之所以選擇犯罪動機而舍棄別的動機,是受利益的驅使和制約,即當犯罪可能比從事其他合法行為帶來更大利益而只需付出較小的代價時,犯罪人就會選擇犯罪,在這一過程中犯罪人主要考慮到犯罪收益和犯罪成本的權衡與比較[2]。
二、對醉駕犯罪成本的分析
1.醉駕犯罪收益的分析。犯罪收益即犯罪分子從犯罪中獲得的“收益”,包括物質利益、精神利益、權力利益、生理快感等,在財產類犯罪中表現為貪污、受賄、盜竊、詐騙等得到的經濟利益,而在殺人、傷害類案件中也會獲得一定的心理“效用”。犯罪收益的高低取決于滿足犯罪人需要的程度,犯罪收益越能滿足犯罪人的需要,那么犯罪收益就越高,犯罪動機就越容易產生。這就是財產類犯罪猖獗的原因所在,財產類犯罪收益很高很容易滿足犯罪分子的需要。在醉駕犯罪中,醉駕者沒有獲得直接的經濟收益,有一定的間接收益,酒后自己開車,可以省了因醉酒而打車回家的錢:醉駕犯罪中醉駕者的犯罪收益主要是一定的心理效益或者說精神利益,明知醉駕而故意為之,是醉駕而逃脫刑法追究的挑釁或者僥幸心理的滿足,或者是醉酒后駕駛尋求某種刺激的心理需要的滿足等等。通過對醉駕的犯罪收益的分析可以看出,醉駕犯罪收益不是很明顯,主要取決于醉駕者的需要。
2.醉駕犯罪成本的分析。犯罪成本包括直接成本、犯罪機會成本、服刑成本。直接成本,是為實施犯罪而直接用于犯罪的開支,包括作案工具、作案經費、作案時間的投入,也包括作案后的心理負擔(后兩者通過“消費者均衡分析”折合為一定的貨幣流量)[3]。犯罪的直接成本對犯罪人是否決定犯罪來說只起很小的作用。犯罪直接成本體現犯罪的難度,在實踐中可以通過犯罪人作案是否順利來體現。機會成本,是指因從事犯罪活動而舍棄了其他利益。比如說罪犯在追求犯罪利益的同時舍棄了正常生活中從事合法行為可獲得利益,如穩定的職業收入、安寧的家庭生活、名譽尊嚴、行動自由等,這些被舍棄的就是機會成本。不同的人犯罪機會成本會不同,因而犯罪產生的概率也就不同,社會地位越高、經濟收入越高、生活條件越好的人一旦犯罪,將會舍棄更多的利益,因此他們往往在權衡利弊后不會選擇犯罪,而選擇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懲罰成本,是指因為犯罪被暴露而追究刑事責任所付出的代價,有直接的經濟處罰、剝奪犯罪分子的自由使其受到經濟損失、剝奪犯罪分子的生命以及由刑罰引起的名譽的損失等。還有間接的懲罰,如被法律懲處而遭受的良心上的、名譽上的、精神上的、經濟上的、肉體上的損失與痛苦等。從此可以看出,懲罰成本的前提是要逮到犯罪分子,所以,懲罰成本受破案率的影響,破案率越高,受處罰的幾率越大,犯罪分子越不敢輕舉妄動;反之,破案率越低、受處罰幾率越小,人們越容易以身試法。這樣,犯罪成本的公式就出來了,犯罪成本=犯罪直接成本+犯罪機會成本+犯罪懲罰成本×破案概率[3]。用這個公式分析醉駕犯罪,醉駕的直接成本比較低,其投入的是酒席上的觥籌交錯以及因醉酒而駕車時的心理負擔,要時刻想著會不會被逮到以及警醒著自己不要發生交通事故之類的心理負擔,以及駕車所費油、汽車保養等,醉駕遠不如其他類犯罪投入的直接成本高。醉駕犯罪的機會成本也不高,因為即使醉酒后不開車而從事其他合法活動,從其他活動中可取得的利益也不是很高,大部分是非直接經濟利益,因為在醉酒的狀態下即使不開車,也很難保持良好的狀態從事其他涉及到經濟利益的活動,但可以獲得有限的精神利益,如醉酒不駕車而選擇與親人散步或者醉酒不開車而免受損失名譽與非財產利益。醉駕的犯罪成本之提高主要在于犯罪的懲罰成本,刑法修正案八規定“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并處罰金”。其中有直接的經濟性處罰——罰金,剝奪犯罪分子的自由時間——拘役,以及犯罪分子本可以在拘役那段時間從事合法行為而獲得收益的間接懲罰,間接懲罰成本還包括因服刑而帶來的心理懲罰和社會懲罰的間接懲罰,醉駕犯罪后醉駕者內心會感到悔恨和不安,而更為重要的是醉駕者要接受社會的懲罰,社會的懲罰雖然不如判處罰金和拘役來的明朗,其嚴厲程度不亞于前者,它是潛在的、無處不在而又伴其終生的,這在中國尤為明顯,犯罪的人被社會貼上標簽而無處掩藏,乘火車查個身份證見有犯罪記錄,就要多糾纏一些時間,同時周圍的人用異樣的眼光打量,即使衣冠楚楚也不免遭人白眼;如果是公務員,就將失去一份體面的工作了,如果打算考公務員也因此喪失考試資格。
3.醉駕犯罪效益的分析。如同商人在計算利潤時用收益減去成本一樣,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行為時,特別是在實施預謀犯罪時,也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進行效益評估,當有利可圖時,就敢以身試法。在這里,犯罪純收益等于犯罪收益減去犯罪成本,犯罪行為的可能性與犯罪收益成正比與犯罪成本成反比,理性犯罪人如同精明的商人在權衡后,只有當犯罪收益大于犯罪成本時才選擇犯罪,尤其是當兩者差異明顯時,但對于大多數犯罪人來說,這種權衡比較的過程是不明顯的,而是分散于犯罪與否的反復思考之中。如果一個犯罪的收益很低,而成本又很明顯過高時,一般情況下犯罪分子會仔細考慮是否有必要去犯罪,或者一個正常人會懾于過高的犯罪成本而避免做法律禁止的行為。犯罪收益因各個罪不同而有所不同,就醉駕這類犯罪收益較低的犯罪而言,讓犯罪分子打消犯罪念頭的最佳辦法就是提高犯罪成本。通過前文犯罪成本分析,可以看出,犯罪直接成本由犯罪分子自己掌握,不能通過外部途徑提高;提高犯罪機會成本就意味著要增加就業機會和其他的合法的經濟機會,以及提高社會的幸福指數等。這些情況的改善要靠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在短期內犯罪機會成本仍然是相對為穩定的常量,所以不應該成為我們提高犯罪成本的主攻點;犯罪懲罰成本中法律規定的部分是穩定的常量,“醉駕入刑”就是靠提高犯罪懲罰成本來提高犯罪成本而減少醉駕行為的,在醉駕入刑之前,調整此類行為的主要是行政法,雖然不能用“犯罪成本”來描述對此類行為的罰款、暫扣證件、吊銷證件的行為,但醉駕者為此付出的的確不大,以至于沒有什么威懾力。將醉駕納入刑法之列,提高了懲罰成本,不僅僅提高了直接成本——醉駕“處拘役并處罰金”,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懲罰的間接成本,人們懾于的不僅是罰款、扣證處罰還有被刑法懲罰后的精神和社會損失,這一點在上文有所分析。
三、結論:對醉駕進一步入刑可能性的探析
通過上文對犯罪成本、犯罪效益、犯罪收益的分析,可以看到立法者如何利用經濟學來減少醉駕行為,也清楚地看到了立法者如何利用“醉駕入刑”來提高醉駕的犯罪成本而遏制醉駕行為。我們借助于經濟學的犯罪分析,得出“醉駕入刑”可以有效地遏制醉駕行為,同樣我們再次借助于經濟學的犯罪分析,可以得出醉駕可以“進一步入刑”的結論。
醉駕“進一步入刑”需要上文分析的公式,回頭看犯罪成本的公式,立法者和司法者可以掌控的是“犯罪懲罰成本”與“破案率”,進一步分析“犯罪懲罰成本”,可以得出:犯罪懲罰成本中的直接懲罰成本與立法者有關。首先,現行法律關于犯罪直接成本規定是“處拘役并處罰金”,這一方面有提高犯罪成本的空間。因為此種處罰僅針對醉酒駕車行為,如果醉酒駕車情節嚴重雖未造成交通肇事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但存在嚴重威脅他人生命健康安全和財產安全的情形的,也僅處拘役并處罰金,這樣沒有體現“罪責行相適應”的原則。筆者認為對此問題可以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對醉駕問題規定“情節嚴重”的制裁,當然這有待于司法實踐總結工作經驗來完善“醉駕入刑”,使對于醉駕的懲罰更具體和可操作。此外,在懲罰成本中的心理懲罰和社會懲罰也是可以提高的,可以通過法制教育和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等方式加大對犯罪分子的壓力,但是這也是一個長期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還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其次,提高破案率是打擊犯罪的重要一環,是給犯罪分子嚴厲打擊的必要前提,當破案率達到100%時,便可將犯罪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
“醉駕”是因犯罪成本而“入刑”,通過對犯罪成本的層層剖析得出:醉駕入刑的威懾在于懲罰成本高于此前的處罰。然而,治理醉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醉駕在實踐中剛開始起步,在操作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有待司法者總結司法經驗出臺相關司法解釋來解決這些問題,而犯罪成本中的懲罰成本對于醉駕者的制裁還有適用的空間,在以后司法解釋時,可以考慮這個問題;另外,提高犯罪率也可以有效打擊醉駕。
參考文獻:
[1] 宋曉明.理性犯罪的犯罪收益與犯罪構成[EB/OL].http://www.cnk.net,2011-11.
[2] 謝旻獲.貝克爾犯罪成本學說對犯罪統計的啟示[J].中國統計,2007,(1).
[3] 鄭志瑛.研究“犯罪成本”嚴厲打擊犯罪[J].理論與現代化,1996,(8).[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