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性別偏好是生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遷而變化。通過對廣西博白的農村地區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不同人群、生育目的、生育性別、生育數量等方面,進而分析研究農村居民生育性別偏好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給予結論,從而弱化人們的性別偏好傾向和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對促進人口的可持續發展、推進社會的男女平等,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農村;生育;性別偏好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049-03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中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每出生100個女孩對應的男孩出生數字,在人口自然更替的情況下,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值應該在103~107的范圍)出現了迅速、持續增高的現象,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關注。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的出生人口性別比中廣西較嚴重的地區有:博白103~156.50,興業103~142.62,橫縣103~142.61,欽州103~
134.76,靈山103~134.06,玉林103~133.84。導致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重要內在原因是“性別偏好”。如今性別偏好在農村家庭占據著什么樣的位置呢、它是強化了還是弱化了?我們課題研究小組利用假期到玉林市博白地區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本次調查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對廣西博白農村地區的村民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共抽取200個樣本,樣本特征包括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業及不同經濟收入等方面的村民。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70份,回收率90%,該問卷在分析中運用了計算機技術。
性別偏好系數側重于研究其群體中男孩偏好、女孩偏好和無所謂偏好性別人群的比例。
男孩偏好系數用公式表達=(男孩偏好樣本數÷總體樣本數)*100%
女孩偏好系數用公式表達=(女孩偏好樣本數÷總體樣本數)*100%
無所謂偏好系數用公式表達=(無所謂偏好樣本數÷總體樣本數)*100%
二、研究設計
“性別偏好”(Gender Preference)是人口學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特指夫婦生育意愿和行為中對孩子性別的一種明顯的傾向性和喜好[1]。它不僅可以特指對某一性別孩子的偏好,如“男孩偏好”和“女孩偏好”,而且也可以反映對不同性別孩子數量平衡的偏好。
生育意愿是一個三維的概念,包括生育數量、生育時間和生育性別。當前中國城鄉居民的生育意愿的變遷呈現內部失調性,即理想子女數變遷速度相對較快,而性別偏好變遷速度相對較慢,在農村地區更為明顯[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婚育理念的轉變,人們逐漸摒棄“多子多福”的觀念,但是對于男孩的追求并沒有相應改變。在缺乏嚴格的限制性生育政策環境下,人們可以通過多生來實現對男孩的需求。然而,在中國現行的生育政策的環境下,生育數量受到了嚴格的控制;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絕大部分人也不愿意多生。于是,人們千方百計地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在意愿生育子女數量的范圍內,實現自己的對孩子性別的追求。
很多調查和研究都已表明,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生育政策的限制下,中國農村地區的生育意愿表現為男孩偏好和子女雙全偏好,一兒一女是大部分人的理想。廣西博白的農村地區也是西部地區的典型代表,這里農民的生育水平和子女性別偏好代表著廣大農民的一般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為此我們設計了此次問卷調查,下面我們將通過對調查資料的定性分析,從不同人群、生育目的、生育性別三個角度進一步了解、闡釋人們的性別偏好。
三、數據分析
(一)不同人群的性別偏好
在當地,我們對不同性別、年齡、教育水平的人群分別進行了性別偏好的考察。
1.關于性別與性別偏好的關系。在調查過程中,被調查的對象——男女性別比例各占樣本總數的50%,研究結果(見表1)。
表1
由表1我們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存在一定的性別偏好,女性的男孩偏好系數比男性的男孩偏好系數要高出2.41%,而無性別偏好系數中,男性占40.62%,女性為25.81%,說明在計劃生育政策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傳統重男輕女的生育觀念在人們心中仍然存在,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性別偏好也有所弱化,這體現在無所謂性別偏好的選擇上,這也體現了人們婚育觀念、婚姻行為和生育行為的的改變,對促進男女平等具有重要意義。
2.關于年齡與性別偏好的關系。在調查過程中,我們把年齡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20~30歲;30~40歲;40~50歲;50歲以上,我們假設,由于每個年齡段所處的社會歷史階段不同,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當時的生育觀念,自身形成的理念也不同,那么性別偏好系數在最低年齡階段20~30歲中應該是偏低的,而在40~50歲及50歲以上這一年齡層的性別偏好系數應該是較高的,經研究結果表明,我們的假設是基本與實際相符合的(見表2)。
表2
從表2我們可以發現,年齡越高,受傳統生育觀念影響越深,性別偏好系數越高,男孩偏好程度越大,反之,性別偏好系數越低,男孩偏好程度越低,還出現了女孩偏好,這說明當地農村居民的生育觀念與傳統生育觀念相比變化很大,受傳統生育觀念影響越小的人群,性別偏好系數越低。
3.關于教育水平與性別偏好的關系。我們假設,教育水平越高,性別偏好程度越低,教育水平越低,性別偏好程度越高,研究結果發現,我們的假設是符合當地實際的,受教育的水平越低,性別偏好系數越高,小學及以下教育水平的村民,男孩偏好系數偏高達65.2%,而高中以上教育水平的村民,男孩偏好系數僅占12.5%,這證明了,人們受教育水平越高,受傳統生育文化影響越低,性別偏好程度就越低(見表3)。
表3
(二)生育目的的性別偏好
1.由于農村居民的生育目的具有多樣性的特點,為此在設計問卷時,我們提供了不同的選擇,比如,傳宗接代、養兒防老、體力勞動、繼承財產、其他,根據居民的選擇,我們得出了以下結果(見表4)。
表4
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出,村民的生育目的首先是養兒防老,占98.4%;其次是傳宗接代,占74.6%,再次是繼承財產,占33.3.%,最后是體力勞動和其他,各占4.8%和1.1%,這說明農村居民的生育觀念仍然受傳統生育觀念的影響,“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傳統生育觀念在農村居民心目中仍根深蒂固。
2.由于農村居民的養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要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承擔相同的養老方式,以男性為主的父系宗法制度導致了在為父母提供老年支持過程中的性別差異[3],并由此也導致了中國生育觀念中的性別偏好。我們假設,國家政府為老年人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農村居民會降低生育數量,相應的性別偏好就會弱化一些,但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國家政府為老年人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農村居民依然存在性別偏好的傾向(見表5)。
表5
從表5中我們可以看到,選擇要生男孩的占44.44%,要生女孩的僅占3.17%,沒想過的占52.39%,說明只有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會養老保障,才能促進人們婚育觀念的革新和弱化農村居民生育觀念中的性別偏好。
(三)生育性別的性別偏好
關于子女結構與性別偏好的關系,我們假設:農村居民希望的子女結構組合是男孩偏好和兒女雙全,大部分人希望的是兒女雙全,研究結果表明,我們的假設是基本符合的(見表6)。
從表6我們可以看到,當地農村居民希望的子女結構中,一男一女占34.9%,其次,至少應該有一個男孩占30.16%;再次,一個男孩或一個女孩的比例為25.4%。研究數據說明,當前農村居民希望的子女結構是一男一女(兒女雙全)占1/3多一點,盡管兩個孩子是廣大農村居民普遍的生育數量,但農民對孩子的性別還是有要求的,就是在生育意愿的前提下,必須有一個男孩,即是在男孩偏好實現的前提下兒女雙全[4]。
四、結論與思考
通過以上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性別偏好存在于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教育水平的農村居民當中,以往的研究發現男性的性別偏好系數高于女性的性別偏好系數,而在當地,女性的性別偏好系數卻高于男性的性別偏好系數,這與當地的社會習俗、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是分不開的,而在不同年齡階段,年齡層次越低,性別偏好系數越低,男孩偏好程度越低,而年齡層次越高,性別偏好系數也隨之偏高,男孩偏好程度也越高,說明人們受傳統生育觀念、生育文化影響越小,性別偏好越低;不同教育水平的農村居民,教育水平越高,性別偏好程度就越低,反之,教育水平越低,性別偏好程度越高,說明,只有提高中國農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才能改變傳統的生育觀念、生育文化,才能使性別偏好弱化,才能實現人口的可持續發展,
2.廣大農村居民的生育目的普遍是“傳宗接代”、“養兒防老”,而以男性為主的父系宗族制和從父(夫)居形式,導致了中國生育觀念的性別偏好。這說明傳統的生育觀念在人們心中仍根深蒂固,要消除這種性別偏好特別是男孩偏好,中國只有通過不斷完善和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為農村居民提供可靠的養老保障,才能淡化人們特別是農村居民心中的男孩偏好。
3.中國社會倡導“生男生女都一樣”、“少生優育”。然而在計劃生育政策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重男輕女的生育觀念仍然存在。研究發現當地的農村居民希望的子女結構組合是一男一女即兒女雙全,這表明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性別偏好有所弱化,但是這種實現兒女雙全的前提是,在生育意愿下,必須有一個男孩即在男孩偏好實現的前提下兒女雙全,在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下,人們要達到希望的子女數,在生育意愿的前提下,實現自己對孩子性別的追求,同時也帶來了性別選擇、溺棄女嬰等行為。
4.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發現,廣西博白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3~156.5,正常值為103~107之間,導致這一數值偏高的內在原因是“性別偏好”,特別是“男孩偏好”,男孩偏好是對勞動力和養老的需求,也是傳宗接代的要求,是男性中心文化的深刻表現。它帶來的不是未來男性的婚姻問題,而是對女性生存權、發展權的踐踏與剝奪,會嚴重影響人口與社會的協調發展[5]。同時,由性別偏好導致的性別失衡,會造成經濟安全問題和社會安全問題
5.從目前中國農村社會出現的性別偏好現象,特別是帶有強烈“男孩偏好”色彩的生育性別選擇行為的“相對強化”,表面上是國家的生育政策導向與群眾生育意愿和生育需要的距離所致,實質上是一種制度和文化的沖突。這種沖突意味著中國的人口發展和人口調控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它開始觸動中國人生育“情結”中最難觸動的部分。這同時就意味著中國的人口生育轉變甚至人口轉變也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應對由此產生的挑戰和變化[1]。
總之,為了弱化人們的性別偏好傾向,改變這種傳統的生育意愿、生育行為,除了中國政策上的引導之外,我們應該樹立以“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無性別偏好”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生育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人們傳統的生育觀念、生育行為,才能提高人們的生育文化水平,對人口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爽.中國的出生性別比與性別偏好現象、原因及結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8.
[2] 風笑天,張青松.二十年城鄉居民生育意愿變遷研究[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9):21-31.
[3] Yang.The Distributive Norm of Monetary Support to Older Parents:A look at a Township in China[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6,(58):404-415.
[4] 楊菊華,宋月萍,陳衛,等.生育政策與出生性別比[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21-222.
[5] 劉建中,孫中欣,邱曉露.社會性別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95-96.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