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的貢獻越來越突出,在參與財富創造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在市場經濟的建立過程中,資本已經被作為一種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加以重視,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資本愈加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其他生產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沒有資本或者說沒有資本的推動,財富創造更無從談起,因此,資本應該參與財富的創造實現其價值。
關鍵詞:資本;生產要素;分配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017-02
馬克思曾多次在揭露和批判資本的貪婪和殘酷的同時,又肯定了資本積極的另一面。他說過:“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的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1] 然而,他還說過:“資產階級在它出現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任何時期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1]他闡述了資本家在狂熱地追求價值增值的同時,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條件,而且他還認為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建立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資本定義為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并認為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就是資本的不斷積累過程,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他把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部分,認為這兩部分資本在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可變資本(像活勞動)能夠通過勞動力帶來剩余價值,使自己增值;不變資本(像機器設備等)為剩余價值的生產準備了條件,其價值發生了轉移,但是不會增值。
資本在價值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資本是價值形成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勞動者就不能創造價值,因為勞動只有在與資本相結合的前提下,依附于資本,才能進入生產過程,才能創造出使用價值和價值。第二,資本是構成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產過程中,資本的價值是通過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成為新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第三,社會化再生產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必須不斷地實現價值補償和替換,資本要是得不到補償或替換,社會化再生產也就不能順利進行下去,價值創造過程就會中斷。第四,資本的數量及質量直接影響經濟效率,影響著商品價值量的大小。
資本本身是不能創造價值的,更不能自行增值,只有在投入到生產領域后才能創造價值,并實現價值的增值。勞動以外的資本及其他生產要素是價值生產的前提條件,在價值創造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其中資本生產要素在價值量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在不斷提高。商品生產者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資本后,他才掌握了資本增值的手段,他才會為獲取剩余價值而產生商品生產的沖動,才會推動商品價值的創造。因此,我們可以說資本在價值創造中起著原始推動力的作用,因而資本在分配中應當得到相應的份額。另一方面,勞動之外的資本和生產要素與勞動本身一樣,也是使用價值或財富創造的源泉,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構成要素,社會財富的創造是各種生產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離開勞動之外的資本及其他生產要素的作用,勞動本身并不能創造使用價值,從而也就不能創造價值。
資本同其他商品一樣,也具有價值與使用價值,資本具有物化形態和價值形態兩種形態,生產者對資本的需要正是因為物化形態的資本具有生產力,使用資本是有效用的。資本的物化形態也即資本的使用價值在商品的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機器設備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節約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降低單位商品的價值,使企業獲得更多的超額剩余價值。其次,資本的使用可以提高生產者的技術水平,改良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商品的使用價值,從而可以提高消費者的需求價格,增加生產者剩余。
正是由于資本具有使用價值的特性才使得資本所有者能夠獲得他的利息報酬。這是因為物化形態的資本是具有生產力的,每當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時,在物化形態的資本中就存在著一種類似于勞動生產力的能力。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物化的資本——生產資料就是生產力的物的因素,它同生產力的人的因素——勞動力相結合就形成了生產物質產品的能力,資本生產力同勞動生產力的含義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資本具有生產力,正是因為這一點,生產者才會愿意按照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向資本所有者支付報酬。
在商品的生產過程中是活勞動同資本共同發揮作用的,因此,可以說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和資本的使用價值的共同作用成為了價值的源泉。勞動力的使用價值與資本的使用價值在生產過程中在質上是沒有差別的,兩者的使用價值只有大小之分。資本的使用價值是由勞動的使用價值生產出來的,是勞動生產力的再次體現,可以說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所具有的屬性,在資本的使用價值中也會具有相似的屬性,因而物化的資本具備了價值生產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條件,或者說,物化的資本也具有生產力,也具有了成為價值源泉的屬性。這樣一來,商品價值中的剩余價值包括兩部分,既有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創造的部分,也有資本的使用價值即物化形態的資本創造的部分。
由此可以推出,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在必要勞動時間里生產出了補償勞動力價值消耗的產品,在剩余勞動時間里生產出了剩余產品,從而創造了價值。資本使用價值的工作時間同樣可以區分為必要工作時間和剩余工作時間,在必要工作時間里,資本使用價值生產轉移價值,在剩余工作時間里生產剩余產品,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資本的使用價值也能創造價值。從使用價值的角度考慮,資本使用價值的工作時間是可以換算為人的標準勞動時間的,以此來計算商品的價值,所以說,物化的資本不僅能夠創造價值,而且它創造的價值也是可以計量的。
在商品價值的生產過程中,不僅有活勞動的體力與時間的耗費及其創造的價值,也有凝結在物化形態資本上的過去勞動的體力和時間耗費及其創造的轉移價值,還有資本的使用價值,即物化勞動創造的價值。商品價值中的剩余價值,就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的創造,另一個是資本的使用價值的創造。正因為如此,生產者就可以按照資本的邊際使用價值決定的價格——利息來支付資本所有者的報酬,從而,資本就參與了剩余價值的分配。
資本是財富創造的最原始推動力,沒有資本的驅動,財富的創造就無從談起。比如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里面就說到:“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2] 這句話雖然有點挖苦,但是它在充分說明資本在財富創造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方面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另一方面,從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出發,馬克思解釋了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來源就是雇傭勞動者的剩余勞動。剩余價值是工人創造的,但是由于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所有者憑借對資本的控制權無償占有了這種剩余價值[3]。從他的這個觀點,我們可以按照這個基本層面上來理解,正是由于資本所有者擁有資本的所有權,才使得他擁有足夠大的能力去占有這種剩余價值。若沒有資本的投入,沒有資本的占有權,勞動者的勞動所創造的財富則沒有存在的現實性。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既然勞動過程是活勞動同資本相互結合、共同作用的結果,資本同勞動一樣,在價值的創造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資本的所有者就有分配其勞動成果的權利,勞資雙方都應該共同分享其成果。因此,資本也應該參與分配,并獲得相應的報酬。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