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01年中國入世,尤其是2005年多纖維協定(MFA)消亡,全球產業網絡重構加速,中國服裝出口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老牌與新興服裝出口國展開新一輪競爭。通過研究2000—2010年的服裝出口數據發現,中國、歐盟15國、東盟等經濟體的服裝出口不斷增長,而其市場占有率則相互轉移不斷變化。馬爾可夫轉移矩陣是分析這種轉移特性和變化過程的有效工具。運用馬爾可夫轉移矩陣,研究十年來世界服裝市場上中國與其競爭對手的動態增長和轉移情況,并預測該市場未來五年的變化。
關鍵詞:服裝出口;動態增長;馬爾可夫轉移矩陣
中圖分類號:F74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179-04
引言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中國服裝出口高速增長的十年。2001年中國加入WTO,獲得多邊、穩定、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2005年多纖維協定(MFA)取消,使全球貿易進一步回歸自由化,也推動了中國服裝出口的新一輪增長;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中國服裝出口受到抑制,但同時也成為抵御經濟衰退的重要力量。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也是全球貿易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十年。中國在全球服裝市場中的地位日漸重要;歐盟作為老牌的紡織品出口國,依托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優勢,出口額仍繼續增長;而作為后起之秀的東盟十國與孟加拉等經濟體,受益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及有利的外部貿易條件,服裝產品出口增長迅速。
本文以中國作為研究對象,以歐盟15國、東盟10國+孟加拉、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作為比較,既分析中國服裝貿易在十年中的動態增長,又探討其他重要出口國的變化情況。由于全球服裝貿易增長結構的演變是無數個消費者選擇(取決于價格、品質、款式、品牌等)和無數個采購商選擇(取決于成本、交期、出口政策、匯率等)的結果,因此是一種隨機過程。基于此,本文從宏觀視角出發,以馬爾可夫轉移矩陣作為工具對這一過程進行研究,分析世界服裝市場上不同出口國家市場份額的轉移過程及其機理,并對未來中國及其主要競爭者的服裝市場占有率變化進行預測。
一、世界服裝貿易十年增長
從2000—2010年這十年間,世界服裝貿易增長迅速,從2000年的1 934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3 424億美元,十年間增長了77%。本文以中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根據服裝出口規模、出口結構及地域特征等因素將歐盟15國、①東盟10國②+孟加拉、世界其他國家作為比較對象。在過去十年間,四者的服裝出口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增長(如下頁表1所示):
從2000—2010年,中國的服裝出口額實現了飛速的增長,從2000年的360.71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最高值1 298.2億美元,十年間的增幅為259.9%。中國服裝出口的增長一方面來源于價格競爭力優勢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國際貿易環境變化所創造的機遇。2001年和2005年是中國服裝出口的重要拐點,在這兩年貿易額增長明顯加快,由此可以看到,中國加入WTO和MFA取消給中國服裝出口帶來了巨大的增長動力。
歐盟15國、東盟+孟加拉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服裝出口均呈現上升趨勢,可見,在十年的貿易自由化進程中,全球主要服裝出口國家(經濟體)都能受益。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四個比較對象的服裝出口都有所下降,可見金融危機對世界服裝貿易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
中國的市場份額逐年增長,2005年超過歐盟15國,2008年超過世界其他國家,2010年時已達到37.92%。歐盟15國的占有率約為25%且略有增長,東盟和孟加拉的市場份額從11.41%下降到6.1%,世界其他國家的份額則在十年中不斷下降,2010年時約為30%。由此可以看出,各出口國(地區)之間非常明顯的動態轉移。
二、方法論
(一)馬爾可夫轉移矩陣概述
國際服裝貿易格局的演變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服裝進口國的消費者對產品的選擇會受到如價格、品質、品牌形象、款式、環保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進口國的采購商對服裝供應國和供應商的選擇同樣復雜,除了成本、價格、交貨期之外,甚至政局的穩定、出口政策的更改、匯率波動等,都會影響到采購商的決策。
總之,各國出口的變化可以看做無數采購商和消費者集體選擇的結果,是一種隨機過程。在這種選擇過程中,一部分消費者和采購商忠于原來的選擇(市場忠誠),也有一部分轉向其他的出口國(市場轉移),這樣,市場占有率的隨機轉移過程和機理可以用馬爾可夫轉移概率矩陣(MTM)來表示(見表2)。
如果能夠估計馬爾可夫矩陣中的轉移概率,那么就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市場對出口國及其產品的忠誠度(對角線概率)和轉移率(非對角線概率)。
(2)通過MTM分析市場增長機理,并可與實際數據對照從而辨析出模型擬合能力以及政策擾動的影響。
(3)用MTM來預測出口國(地區)未來市場占有率的變化。
(二)馬爾可夫轉移矩陣的表達
因此,已知時間t時的狀態Si,我們就可以根據轉移矩陣[Pij]求出時間t+1時的狀態Sj。
三、馬爾可夫轉移矩陣估計結果
中國、歐盟15國、東盟+孟加拉和世界其他國家在世界市場占有率的十年變化可以看作一個馬爾可夫轉移過程。本文以2000—2010年間四個比較對象市場占有率的時間序列數據為基礎,估算服裝市場的馬爾可夫轉移矩陣(見下頁表3)。
對角線數據表示各比較對象在服裝市場上擁有的忠誠度。可以看到,中國的忠誠度最高,為0.950,世界其他國家的忠誠度與中國非常接近,為0.949。歐盟15國和東盟+孟加拉的忠誠度分別為0.826和0.663。四個比較對象的忠誠度都超過了0.5。
非對角線數據則表示不同比較對象之間市場份額的相互轉移。中國有很小的市場份額轉移給歐盟15國(0.050);歐盟15國向另外三個比較對象均有轉移,其中中國獲得的概率最大,為0.105,東盟+孟加拉和世界其他國家分別獲得0.048和0.022的轉移概率;東盟和孟加拉的市場份額除了轉移給自身外,還有一部分轉移給歐盟15國(0.337);世界其他國家忠誠度很高,只有0.051的概率轉移給東盟和孟加拉國。
四、馬爾可夫轉移矩陣的擬合度分析和預測
以上頁表1中服裝市場2000年數據為基礎,運用上頁表2中的馬爾可夫轉移矩陣,可以對服裝市場進行事后預測。以2010年數據為基礎,可以預測未來五年服裝市場的占有率變化(如表4和圖1所示):
根據馬爾可夫矩陣計算出的預測值與實際值非常接近,表明模型擬合能力較好。
預測曲線變化較為平緩,而實際曲線則波動幅度稍大,表現出外部因素對各國(經濟體)服裝出口的影響。2005年是一個明顯的轉折點,各比較對象的實際曲線和預測曲線都在2005年附近產生交匯。MFA消亡使得中國服裝出口份額明顯增加,而歐盟15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市場份額則有所下降。2009年前后,受金融海嘯的沖擊,各國的服裝出口實際曲線波動幅度比預測曲線更大。
根據馬爾可夫模型對未來服裝市場進行預測,可以看到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將持續增長,但增速放緩并漸近于40%;歐盟15國和東盟等國的市場份額有略微增長;世界其他國家在世界服裝市場上的占有率則將下降。
結論
本文詳細討論了2000—2010年世界服裝市場上中國、歐盟15國、東盟和孟加拉、世界其他國家的出口額及市場占有率情況,運用馬爾可夫轉移矩陣分析了這一期間各比較對象市場份額的轉移過程和機理,并預測未來服裝市場的占有率變化。
本文的主要結論如下:(1)2000—2010年間,中國的服裝出口高速增長,2001年入世和2005年MFA取消使服裝“中國制造”的能量進一步釋放,中國作為世界服裝出口大國的地位進一步確立。歐盟15國、東盟+孟加拉、世界其他國家的服裝出口都在增長,但市場份額則不斷波動。(2)由估計出的馬爾可夫轉移概率矩陣可知,服裝市場對進口來源普遍具有較高的忠誠度,其中中國的忠誠度最高。中國市場份額的增長既來源于自身高忠誠度,也來源于其他國家的轉入。(3)所估計的馬爾可夫轉移矩陣有很高的預測精度和趨勢準確性。用馬爾可夫模型估算未來世界服裝市場的占有率分布,可以看到中國的市場份額仍將持續增長,但增速將變緩。在當今勞動力價格持續上升的背景下,中國的價格優勢將逐漸降低,紡織產業應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和升級,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轉變,實現包容性增長,推動世界紡織貿易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Ashar V G,Wallace T D.,1963,A Sampling Study of Minimum Absolute Deviations Estimator[J].Operations Research,Vol.11(5),Sep.
-Oct.,pp.747~758.
[2] Lee T C,Judge G G,Takayama T.,1965,On Estimating the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of a Markov Process[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Vol.47(3),Aug.,pp.742~762.
[3] Gereffi G.,Frederick S.,2010,The Global Apparel Value Chain,Trade and the Crisi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WPS5281,the World Bank,pp.1~40.
[4] 李振烈,季令.應用馬爾可夫理論對市場進行預測與決策[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0,(S1):39-41.
[5] 陸圣.后配額時代五年:全球紡織服裝貿易的走勢和新格局[J].江蘇紡織A版,2010,(10):7-12.
[責任編輯 安世友]
①歐盟15國,即2000年歐盟的成員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英國。
②東盟10國,包括文萊、緬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泰國。
收稿日期:2012-10-18
作者簡介:陳悅(1988-),女,浙江金華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產業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