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證制度源于英美,是保證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司法聽證制度雖然已經被中國引入,但到目前為止卻尚未全面建立。結合中國現有司法程序的明顯不足和司法實踐中的弊端,具體分析刑事司法聽證制度在中國實行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明確其與刑事訴訟程序的關系,從而建立中國刑事司法聽證制度。在此基礎之上,針對中國具體國情對刑事司法聽證制度進行合理構建,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關鍵詞:聽證;刑事司法聽證制度;補強作用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258-02
一、司法聽證制度的歷史發展和概念界定
聽證(hearing),是指聽取利害關系人意見的法律程序,包括立法聽證、行政聽證和司法聽證。其源于英美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則”,即任何權力必須公正行使,對當事人不利的決定必須聽取他人的意見,以保證司法的公平正義。“司法聽證”,是指在司法訴訟程序中,法庭為了獲取或證實某一事實和法律問題的有關材料或意見,聽取有關當事人的陳述,審查證據和證人的一項程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美國的影響下,世界各國紛紛建立了聽證制度。中國也在20世紀末引入了聽證制度,并于1996年建立行政處罰聽證,1997年建立價格決策聽證,2000年建立立法聽證。但是司法聽證制度在中國卻始終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反對建立司法聽證制度的學者中,以北京大學陳興良教授為典型代表,他認為:“現在法官所做的緩刑聽證,實際上是辯護律師和檢察官應做的工作。如果把這項程序推廣出來,只會增加法官負擔和司法成本。”而司法聽證制度的確立和實行已是大勢所趨,中國司法改革必須與時俱進。
二、在中國構建刑事司法聽證制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在中國構建刑事司法聽證制度的必要性
公正是訴訟的生命,雖然中國刑事訴訟中已有許多方式來保證訴訟公正,但在實踐的結果依然不盡如人意。而進行刑事司法聽證則可以營造一個控辯雙方共同參與,由中立裁判者依法進行裁決的司法環境,在實踐中更好地實現公平正義。第一,刑事司法聽證能實現司法活動訴訟化,聽審可使雙方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了解整個案件的司法訴訟過程。第二,刑事司法聽證能增加訴訟活動透明度,正如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10條所規定,“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權由一個獨立而無偏私的法庭進行公正的和公開的審訊”。第三,刑事司法聽證能安撫被害人不滿情緒,有效減少申訴和上訪。
目前中國在司法公開上已經較好地做到對象公開和內容公開,但在公開的救濟機制上,還有待完善,這更加凸顯了在現階段引入刑事司法聽證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被害人不僅需要得到公正的裁判結果,也需要參與其中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得到必要的尊重,從而消解其不滿情緒,降低被害人認為其處置不公的擔憂。
(二)在中國構建刑事司法聽證制度的可行性
理論上,刑事訴訟四大原理——無罪推定原理、控辯平衡原理、程序參與原理和人身自由與安全保障原理,為構建刑事司法聽證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美國法學家貝勒斯曾解釋道:“人們至少有理由期望,在作出關系他們的判決之前,法院聽取其意見,即他們擁有發言權。某人被允許參與訴訟也表明別人尊重他,即他受到了重視。”
實踐中,目前司法實踐中的嘗試為刑事司法聽證創造了可能。一些司法聽證活動在中國司法實踐中已經廣泛地得到適用,如不起訴聽證、再審聽證、執行聽證、緩刑聽證、司法賠償聽證等。立法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和廣東省地方立法更是已經確認了“司法賠償聽證制度”。并且刑事司法聽證制度與刑事訴訟程序在立法目的、法的運行和程序價值方面其實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對于中國現行刑事訴訟制度存在著極有意義的補強的作用。
定位上,在研究刑事司法聽證的建構之前,還應處理好刑事司法聽證制度與中國現行刑事訴訟程序的關系。刑事司法聽證制度,可以消除現行審判委員會的弊端,可以普遍吸收訴訟中的不滿,可以有效地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權。綜上所述,其不僅與刑事訴訟程序在立法目的、法的運行和程序價值方面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對于現行刑事訴訟制度也有著不可忽視的補強的作用。
三、建立中國刑事司法聽證制度及其具體構建
建立刑事司法聽證制度的目標是,合理分配司法程序資源,尋找平衡點,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刑事司法聽證程序,在啟動機制的建立上,可分為依申請和依職權啟動兩種機制。可由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依法申請。在需要國家機關依職權主動調查時,應分別由檢察院或法院主動啟動。在主持機制的建立上,可借鑒西方預審法官制度,設置聽證法官。
程序上,由聽證預備、聽證和評議裁決三個階段構成。聽證可公開進行,允許旁聽。聽證包括準備、調查、辯論和最后陳述四個階段。聽證結束后,合議庭對案件及時評議,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聽證記錄具有證據效力,聽證結果應該公開宣布。
在具體建構上可細分為立案聽證、不起訴聽證、庭前預審聽證、缺席聽證、緩刑聽證、執行聽證、司法賠償聽證、上訪聽證和申訴聽證等。
(一)立案聽證和不起訴聽證
司法上應以正當程序制約輕率立案和消極偵查,從而實現對被害人的保護。刑法規定了報復陷害罪,確立了實體保障,但訴訟法中卻毫無對應的程序保障。而立案聽證可以有效地彌補此項法律漏洞。立案聽證由被害人或其近親屬申請啟動,在檢察機關主持下,由政法委領導、法學界專家學者、控辯雙方等多方參與。
不起訴聽證,是指“在審查起訴階段存在法律所規定的不起訴的情形時,檢察機關組織的由控辯雙方及其他相關人員參與的聽證會,再由控方作出起訴與否的決定”。可由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主動申請,也可由檢察機關依職權啟動。其可使證據公開化,消除當事人對訴訟公正的疑慮,減少上訪,節約訴訟資源。
(二)庭前預審聽證和缺席聽證
庭前預審聽證,是指“在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后,人民法院組織的,由控辯雙方參與的就案件是否交付審判以及組織證據交換的活動”。可以使被害人更好地了解司法程序,在審判前做好充分準備,增加其對審判結果的理解度。
現行刑事訴訟的另一大漏洞是未設立缺席審判程序。庭審時被告死亡,刑事訴訟終止審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亦終止。個人認為,雖然被告人死亡,刑事責任可不究,但仍應追究其民事賠償責任,畢竟被害人及其近親屬遭受了現實的損失和精神上的傷害。對此,廣東地方立法在《廣東省法院司法賠償案件辦案規程》中已初步規定了缺席聽證。
(三)緩刑聽證和執行聽證
在實踐中,法官的主觀判斷很容易致使適用緩刑的罪犯再犯罪危害社會,再次傷害被害人。即使是正確的緩刑判決也可能因為被害人不理解而不斷上訪的現象。緩刑聽證活動可歸屬于法庭調查,更客觀地判斷被告人是否會“再產生社會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腐敗,加之由于被害人參與其中能較好地理解判決結果。
中國傳統的執行模式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滯后性,迫切需要有一個公開的事實調查程序。關于“執行聽證”已有先例,北京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已經出臺有關規定,就如何啟動執行聽證程序等進行規范。實踐表明此制度能更及時合理地保障被害人的利益。
(四)上訪聽證、申訴聽證和司法賠償聽證
刑事司法聽證制度對于解紛息訟、減少上訪有著良好效果。上訪聽證,既能維護了社會對法院工作的監督,又能及時地啟動再審程序。申訴聽證,是指“針對當事人對于司法機關的決定、判決表示不滿而無法依現行法律提出訴訟時,由有關機關組織舉行公開的聽證會,讓控辯雙方進行辯論和質證”。可使被害人得到公平正義的結果,減少上訴上訪,維護社會穩定。
中國《國家賠償法》事實上賦予了司法賠償機終局決定權,而司法賠償聽證可有效地緩解其在實踐中引發的矛盾,增加處理結果的合理性。國家賠償案件審理過程中已引入聽證程序。聽證的決定具有透明度高、科學性強等特點,更易執行,有效維護了處于弱勢地位的被害人的合法權利,促進社會和諧。正如查士丁尼所言:“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參考文獻:
[1] 胡玉強.完善中國立法聽證制度的法律思考[J].黑河學刊,2006,(4).
[2] 王利民.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 陳瑞華.問題與主義之間——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 卞建林,劉玫.外國刑事訴訟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 [英]丹寧勛爵.法律的正當程序[M].李克勤,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 譚世貴.刑事訴訟原理與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7] 傅劍鋒.全國首例緩刑聽證案調查[N].南方都市報,2003-06-26.
[8] 徐來.引入聽證程序,國家賠償審判工作方式將作出重大改革[N].法制日報,2002-01-20.
[責任編輯 王曉燕]
收稿日期:2012-09-18
基金項目:2011年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申報項目“江蘇省社會矛盾調解機制之調查——以被害人為視角”的成果
作者簡介:吳忞鈺(1989-),女,江蘇南通人,學生,從事法學研究;丁雯玉(1991-),女,江蘇連云港人,學生,從事法學研究;王若楠(1986-),女,河北滄州人,學生,從事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