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推動新疆生產建設發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時期下,兵團城鎮化的發展符合黨和國家的號召,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新疆整體穩定,從而帶動其經濟進一步增長。兵團人口分布對于兵團城鎮化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分析兵團人口分布狀況、各團場人口發展情況等,研究其存在的問題,在加快人口遷移及人口流動角度提出對于優化兵團人口分布的策略,從而為兵團合理規劃人口遷移及其城鎮化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兵團;人口分布;城鎮建設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160-02
引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地處西北邊疆,其地理區域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互交融,它在鞏固國防、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促進新疆的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兵團體制的特殊性,兵團的遷移人口狀況、流動人口狀況既有人口遷移和流動的普遍性特點,也有著自己的一定的特殊性,這就導致了兵團內部人口分布不均等現實問題,不利于兵團進一步發展。因此本文在分析兵團人口分布現狀的基礎之上,利用具體數據分析和定量定性分析等方法,為兵團人口合理分布提出建議。
一、兵團人口與小城鎮建設現狀分析
(一)兵團人口分布狀況及特點
兵團從1954年成立初期17.5萬人發展到2003年底254.22萬人,五十年間人口總數增加了25倍。其人口分布特點為:
1.南北疆人口分布不平衡,呈現北多南少的狀況。兵團人口的3/4左右分布在北疆。北疆9個師及兵團直屬單位人口總數176.12萬,占兵團總人口的69.3%,占北疆人口的18.36%。地處南疆的農一師、農二師、農三師、農十四師4個師,人口總數69.76萬,占兵團總人口的27.4%,僅占南疆人口的8%。兵團在南疆過低的人口比例,既不利于南疆兵團團場小城鎮建設,更不利于發揮維護社會穩定、威懾“三股勢力”的重要作用。
2.區域間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天山北坡經濟帶,聚居了兵團人口總數的50%。其中石河子市城鎮居住人日為29.89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8.4人,是兵團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6人)的2.18倍。而兵團58個邊境團場人口僅43.24萬人,占兵團總人口的17.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06人。兵團人口區域分布的不平衡,不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屯墾戍邊職能的發揮。
3.團場小城鎮人口分布不平衡且差異性很大。174個團場小城鎮鎮區人口約68.42萬,占團場總人口180萬的38%。鎮區人口在10 000人以上的有14個,5 000~10 000人的有34個,2 000~5 000人的有67個,2 000人以下的有59個,鎮區平均人口3 932人。團場鎮區人口密度相差很大,多則上萬,少則不足千人。如農六師的芳草湖農場鎮區人口達2.2萬,石河子總場近1.5萬人,然而十三師的紅星共場鎮區人口僅648人,柳樹泉農場只有840人。轄區人口在30 000~40 000的有5個團場,20 000~3 0000之間的有8個團場,1 000~
2 000之間的有57個團場,5 000~1 000之間的有56個團場,1 000~5 000的有42個團場,還有4個團場人口不足1 000人。58個邊境團場總人口43.24萬,平均每個團場7 455人。2010年底,兵團各類從業人員97.55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49.32萬人,占50.6%,第二產業19.29萬人,占19.8%,第三產業28.94萬人,占29.7%,反映出兵團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比較慢。
(二)兵團團場小城鎮建設狀況及特點
1.兵團團場小城鎮布局是屯墾戍邊特殊歷史使命的需要。兵團團場的布局主要是按照屯墾戍邊的需要設置的。其對外職能是抵御國外敵對勢力對中國邊境地區的威脅,對內職能是開發邊疆、維護社會穩定、加強民族團結,防止和打擊“三股勢力”的破壞活動。特別是對于駐守邊境線和處于重要地理位置上的團場小城鎮來說,其政治、軍事職能就更為明顯。
2. 38個重點團場小城鎮發揮著示范帶頭作用。為加快兵團團場小城鎮建設,提高城鎮化水平,兵團以現有墾區為依托,優先在交通沿線、邊境口岸、城市周圍和基礎條件好的團場建成了38個重點小城鎮,規劃總人口65.07萬,平均每個小城鎮人口1.71萬。這些重點小城鎮人口、經濟規模增長較快,將逐步成為墾區社會、經濟和文化中心,對全兵團墾區經濟的發展起著示范帶頭作用。
3.團場小城鎮總體上規模偏小。由于受自然環境、交通條件、歷史因素等的限制,團場小城鎮在總體上規模偏小,達不到國家小城鎮規模標準。174個團場小城鎮中建制鎮為北泉鎮,重點小城鎮38個,一般小城鎮135個。鎮區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僅有10個,2平方公里的達90個,鎮區平均面積2平方公里,低于全國鎮區平均面積為5平方公里的標準;團場小城鎮場部人口平均只有4萬人左右,遠遠低于全國小城鎮鎮區1萬人的規模。
4.團場小城鎮發展不平衡。兵團174個團場小城鎮也相應呈現出北多南少的格局。有120個分布于北疆,占團場小城鎮總數的69%,而與北疆面積大致相等的南疆,團場小城鎮只有54個,占31%。團場小城鎮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目前有所改善,但通過對174個團場小城鎮經濟、人口、基本建設等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結果分析,目前,建設處于較為落后階段的有112個,占團場小城鎮總數的64.3%;處于起步階段的有60個,占34.3%;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的有兩個,占1.4%。兵團的城鎮化水平為35%,低于全國39%和新疆36%的城鎮化水平。
二、兵團小城鎮發展與人口分布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團場小城鎮布局與新形勢下發揮穩疆興疆、守邊固邊職能不相適應。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反對“三股勢力”斗爭的凸顯,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兵團團場布局已不適應新的形勢發展。主要表現是南疆的團場及人口太少,比重太低,呈現出“南輕北重”的狀況。需要在南疆增加一些團場,相應增加團場的人口數量,改變南疆團場小城鎮人口比重太低的狀況。
2.兵團團場小城鎮規模小、分布散。作為兵團屯墾戍邊基礎的174個團場小城鎮,分布在新疆1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客觀上造成點多、線長、面廣、分散的狀況。眾多團場小城鎮,雖然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小城鎮體系,但規模普遍偏小、小而全、布局分散,不僅使團場小城鎮之間相互影響帶動功能較弱,而且加大了建設難度,造成重復建設和社會資源的浪費。
3.團場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影響人口和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兵團除少數腹心團場、城郊團場外,邊境團場、沙漠邊緣團場和多數南疆團場自然環境惡劣,水利、交通、通訊、電力、教育、衛生、文化、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城鎮功能難以發揮。影響了人口向小城鎮集中,也不利于吸引各類企業向小城鎮集中。
三、對策和建議
兵團一定的人口規模,特別是數量足夠、相對穩定、素質較高、適應守邊固邊需要的職工隊伍是履行屯墾戍邊歷史使命的組織保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有效地調整兵團的人口分布,提高人口素質,增加人口密度,更好地履行屯墾戍邊職能。
1.做好兵團小城鎮的規劃和布局。依托石河子市以及新建的五家渠、阿拉爾、圖木舒克三市,將轄區內團場按照產業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發展一批衛星建制鎮;依托鐵路、公路主干線,將交通沿線的腹心團場發展成為一批商業貿易型、旅游開發型小城鎮;依托兵團農業優勢和特色經濟,在重點團場發展一批產業主導型小城鎮;依托邊境口岸在邊境團場發展邊貿服務型小城鎮。
2.積極培育團場小城鎮的經濟基礎。以團場小城鎮為載體,積極發展二、三產業為主的非公有制經濟。根據團場小城鎮的交通、產業和農副產品的集散優勢,積極發展各類綜合或專業性批發市場,形成規模。放開搞活團辦企業,加速資產重組和產業升級。鼓勵大中城市的工商企業到團場小城鎮開展產品批發、連鎖經營、物流配送、農副產品批發等經營活動。依托團場農業產業優勢,發展特色經濟,著力培育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
3.建立和完善小城鎮投融資體系。按照黨和國家的原則,逐步建立市場融資為主,國家扶持為輔,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利用外資等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小城鎮建設投融資機制。兵、師、團三級都要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認真落實國家有關小城鎮建設資金扶持政策,采取各種措施,拓寬融資渠道。一要運用市場經濟手段,盤活土地資源,對閑置土地的使用權采取拍賣、出讓、租賃、綜合開發等辦法,積累資金,滾動發展,帶動團場小城鎮基礎建設。
4.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建議國家對石河子市及五家渠、阿拉爾、圖木舒克三個新建市所轄的團場賦予建制鎮職能。這些團場小城鎮的管理體制,可比照兵團第一家建制鎮石河子市北泉鎮的做法,實行團鎮合一的管理體制,賦予相應的鄉鎮政府管理職能。根據事權與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在協調理順市、鎮兩級財政關系的基礎上,合理劃分收支范圍,逐步實行分稅制,建立穩定、規范、有利于小城鎮發展的激勵機制。建議國家加大對邊境沿線、兩大沙漠邊沿團場水利、道路、學校、醫院、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兩周一線”團場的生產、生活條件。建議國家在人力資源方面給予支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內地的大中專畢業生以及復轉軍人到團場工作。加大對兵團各類人才的培養教育力度。加大對兵團高等院校的投入,提高教學質量,為兵團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收稿日期:2012-10-18
作者簡介:董雷(1987-),男,遼寧鞍山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農村與區域發展研究;楊俊孝(1964-),男,陜西白水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土地經濟研究。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