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法律對合同的界定是經過若干次改動的,通過每一次改動可以看出法律的進步。所謂合同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的協議。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釋、履行、變更、終止等行為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的所有爭議。合同糾紛的內容主要表現在爭議主體對于導致合同法律關系產生、變更與消滅的法律事實以及法律關系的內容有著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合同糾紛的范圍涵蓋了一項合同從成立到終止的整個過程。合同糾紛是最常見的糾紛,所占比例最大。
關鍵詞:法律;合同糾紛;預防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120-02
一、導致合同糾紛產生的原因
(一)違約是一種很重要的原因
合同是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的結果。既然雙方當事人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訂立了合同。那么,按合同履行義務應當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合同簽訂后,一方當事人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主觀上不想履行或不想完全履行合同。例如,商品房買賣合同締約人訂立合同的目的是為了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最大保護和實現,而締約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可能使得對方當事人的利益得不到實現。
(二)合同的效力及其履行
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能生效。“依法成立”是合同的有效條件,也即有效合同必須是已經成立的合同,而且其主體和內容都合乎法律的規定。一些沒有以法律規定成立的合同,顯然是沒有效力的,因此,對于成立的一些沒有效力的合同,往往會產生一些糾紛。一項合同,從訂立到履行完畢,除了即時清結的之外,往往經過一個較長的過程。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客觀上的原因,導致合同無法按約履行,由此引起糾紛。例如,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發生了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全部或部分履行。雙方當事人對不可抗力的范圍,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是否采取了措施防止損失擴大,不可抗力是否已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等問題的看法上不一致,因而引起糾紛。再如,由于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未考慮周全,致使合同在履行過程中出現諸如履行地點不明確、質量規格不明確等情況,協商不能達成一致時就會引起糾紛。合同糾紛,歸根結底是與雙方當事人訂立合同的意圖相違背的,除非是一方當事人有意欺騙對方當事人,借糾紛而企圖獲利。合同在履行,甚至終止時發生糾紛是在所難免的。合同的履行是當事人完成合同義務的行為。合同的履行是合同效力的主要內容,是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實現。
從合同的效力角度來對合同糾紛進行的劃分。
1.無效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無效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如合同無效后,合同當事人因各自返還因合同而取得的財產發生的糾紛,合同無效責任應由何方承擔,承擔多少之糾紛等等。
2.有效合同糾紛。是指在合同生效前提下,合同當事人因履行合同而發生的爭議,包括合同訂立后合同當事人對合同內容的解釋,合同的履行及違約責任,合同的變更、中止、轉讓、解除、終止等所發生的一切爭議,絕大多數合同糾紛為有效合同糾紛。
二、合同糾紛的預防和作用
合同糾紛是合同訂立和履行過程中的不正常情況、不但影響了當事人之間的友好合作,而且影響了合同的履行,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合同非自然終止,如解除等。一旦發生合同糾紛,處理起來必然會耗費當事人的精力和財產,增加當事人的負擔。合同糾紛的預防是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訂立前或履行過程中采取的各種防止合同產生糾紛的有效方法。預防措施的采取同時也是合同當事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例如,事先調查了解合同相對人的資信情況,可以避免對方利用合同進行欺詐,或者避免因對方無履行合同能力而產生違約糾紛。
合同糾紛的預防具有如下作用:
(一)防止合同漏洞及欺詐
當事人在合同訂立時主要從調查了解對方當事人的履行能力和詳細訂明合同條款來入手,合同條款的詳細羅列,就可能防止合同漏洞的產生。當事人在合同訂立前調查相對人的履行能力等情況,可能有效避免受欺詐。在合同訂立之前就采取預防措施,以防止產生合同糾紛,可以有利于合同當事人避免合同中的漏洞和減少受欺詐的可能性。
(二)有利于順利履行合同,以達到實現合同目標的目的
合同當事人依法訂立合同,合同即生效,對雙方當事人均有法律約束力。合同生效后,當事人應嚴格按照合同所規定的時間、地點、方式等內容履行合同,以便順利地將合同履行完畢,實現當事人訂立合同時所期望的合同目標。合同的順利履行,是當事人的期望,任何一方當事人均不會希望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有什么不順利的情況發生。但是,在實際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自然災害的發生,當事人經營狀況的改變等都會使合同的履行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很多阻礙。如因當事人經營狀況的改變而引起合同履行困難。
(三)有利于糾紛發生后的順利解決
解決合同糾紛的依據除了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以外,最主要的是合同的內容。雙方當事人沒有爭議的內容,合同內容是合同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成立的。內容完整,嚴密會給糾紛的解決帶來幫助。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就須先考慮到如何避免糾紛,或者在合同糾紛發生時如何順利解決的程序的方式,對合同中容易出現歧義的文字進行解釋等,使一旦合同糾紛發生后能依據合同約定得到順利解決。
(四)有利于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合同糾紛,從小的方面來說,會影響合同的順利履行和當事人雙方之間的友好合作。從大的方面來說,嚴重的合同糾紛,會不利于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因為,合同糾紛得不到順利解決,就會阻礙經濟的正常運轉,尤其是在大型合同或國家計劃合同上發生糾紛,會影響國家計劃的實現和經濟的發展。因此,合同糾紛的預防,有利于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合同糾紛解決方式
(一)合同糾紛解決方式一般分為四類
一是爭議發生后當事人雙方自行協商解決;二是調解;三是提交仲裁機構;四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1.協商解決:發生糾紛時,如合同未約定糾紛解決方式,那么首先要考慮雙方協商解決。這樣既簡便易行,又能節約時間及時解決問題,同時又有利于維護合同雙方當事人的關系,其為上策。
2.調解:合同當事人如果不能協商一致,可以要求有關機構調解,如一方或雙方是國有企業的,可以要求上級機關進行調解。上級機關應在平等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而不能進行行政干預。當事人還可以要求合同管理機關、仲裁機構、法庭等進行調解。
3.仲裁:(1)當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愿,達成仲裁協議。申請仲裁有一個法定前提,當事人雙方有仲裁協議;沒有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不予受理。仲裁協議包括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和以其他書面方式在糾紛發生前或者糾紛發生后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仲裁協議應當具有下列內容:1)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2)仲裁事項;3)選定的仲裁委。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或仲裁委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2)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裁決作出后,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在申請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或法院不予受理。仲裁機構是依照法律規定成立的專門裁決合同爭議的機構。其裁決具有法律效力。仲裁委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可以在直轄市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市設立,也可以根據需要在其他社區設立。(3)仲裁庭的組成。仲裁庭可以由三名仲裁員或一名仲裁員組成。由三名仲裁員組成的,設首席仲裁員。當事人約定由三名仲裁員組成仲裁庭的,應當各自選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員,第三名仲裁員由當事人共同選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主任指定。第三名仲裁員是首席仲裁員。(4)裁決書效力。經人民法院判決后不得再采用調解、協商、仲裁的方式解決,但是經協商、調解、仲裁仍不能解決爭議的,可以最終選擇人民法院判決解決爭議。
4.訴訟。如果合同中沒有訂立仲裁條款,事后也沒有達成仲裁協議,合同當事人可以將合同糾紛起訴到法院,尋求司法解決。除上述一般特點之外,有些合同還具有其他的特點,如涉外合同糾紛,解決時可能會援引外國法律,而不是中國相關的合同方面的法律。
(二)還應做好以下預防
1.簽訂合同時嚴格審查合同條款。應嚴格審查合同內容,使權利、義務對等,條款規范,約定明確,以利履行。合同主要條款不能含糊不清或易產生歧義,以防止對方利用條款設置騙局,留下隱患。這項工作,應由律師把關。
2.建立健全必要的合同管理制度。根據具體情況,從合同簽訂到履行完畢,企業應制訂一套切實可行的、完善而嚴密的合同管理制度。
3.聘請法律顧問,降低經營風險。不法分子利用合同詐騙屢屢得手,加大了企業經營風險。事實上,合同相對方提出的,看似公平的條款,實際上很有可能是對方對某些法律問題的規避;對方提出的,在業務上很有利的條款,實際上很有可能存在重大的法律隱患。因此,企業除了提高人員素質,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外,聘請有合同法律知識和業務能力的律師做法律顧問,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