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生態效率概念的發展與應用,將有效地促進經濟轉型,并緩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實現經濟的良性發展。目前國內生態效率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特別是在循環經濟建設、評價領域研究較多。借鑒國內學者根據中國實際情況構建的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生態效率指標,分析中國1990—2010年生態效率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生態效率;指標;變化趨勢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015-02
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中國未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則成為在不同層次上落實該目標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生態效率強調經濟效率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將宏觀尺度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有效地融入到微觀(企業)和中觀(區域)的發展規劃和管理中,已得到許多企業的認可與接受,也成為相關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參考。
一、中國生態效率指標的選取
在德國環境經濟賬戶中根據資本或勞動力生產率的度量方式,要計算的生態效率表達式的分子必須定量化:分子采用GDP(不變價)表示經濟價值(增加量),分母采用六種不同的輸入經濟系統的自然要素表示(增加量)。此外,還把傳統的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生產率與各種自然要素的生態效率進行比較[1]。表1歸納了在德國環境經濟賬戶中生態效率的計算包括哪些輸入經濟的自然輸入要素及它們是如何度量的。
根據德國對宏觀層次生態效率指標的研究,考慮到指標的科學性、數據的可得性、研究工作的難度等,中國國內學者設計的適合度量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生態效率指標中的經濟產出指標也用GDP(不變價),自然輸入要素中的資源來源指標與德國生態效率指標中的大同小異。其中土地使用指標采用建設用地指標,但是明確指明包括水利設施用地。原材料消耗指標中把生物質也包括進來,因為生物質也是創造經濟產出的重要原料之一[3]。
自然向經濟提供排放池服務功能的指標與德國生態效率指標完全不同。這主要因為:一方面,中國目前還不存在溫室氣體和酸性氣體這兩個指標所需要的比較完整的數據,盡管這兩個指標的科學性和可比較性較強;另一方面,本文設計的這三個經濟系統的排放端指標,力爭與作為資源來源的經濟系統的輸入端指標中的能源、水和原材料相對應。此外,由于廢氣排放量數據很少,所以這里用廢氣排放中的二氧化碳近似替代。固體廢棄物排放這里用物質流分析中的國內生產排放(DPO-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和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之和)近似替代[4]。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廢氣、廢水、固體廢物排放指的都是它們的產生量,未把末端處置的成果考慮進來[5]。因為雖然末端處置可以減少環境影響,但是需要巨大的成本,而且不同污染類型之間可能相互轉化,況且末端處置與循環經濟提倡源頭減量的原則不符。為了使生態效率指標與經濟要素中的勞動生產率指標相比較,本文采用每年的就業人員數這個勞動總量指標。由于在中國固定資本消耗這個資本使用指標所需數據難以獲得,本文暫不對其進行研究。
二、中國生態效率趨勢分析
數據分析可見,GDP在這二十年間總體上快速增長,自然輸入要素總體上也都是呈現增長的趨勢,但是總體上增長速度都慢于GDP,也就是自然輸入各要素與社會經濟產出處于弱脫鉤的狀態。
自然輸入要素呈現快速增長的有能源消耗總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廢水排放總量和國內生產排放量。其中增長最快的是能源消耗總量和國內生產排放量,2010年的能源消耗總量是1990年的3.29倍,年均增長率達到6.28%,2010年的國內生產排放是2003年的2.23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2.5%。然后增長較快的是廢水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2010年的總量分別是1990年的1.96和1.34倍。從變化的趨勢形態看,能源消耗總量經歷了三個階段:從1990—1996年的快速增長到1996—1999年的迅速滑落,再到2010年的不斷增長。而二氧化硫排放量、廢水排放總量以及國內生產排放變化基本上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
自然輸入要素中相對增長較慢的是建設用地和用水總量。建設用地和用水總量都經歷了穩定增長、下降、穩定增長的階段,其中2008年的建設用地增長到2003年的1.06倍,峰值是在2005年達到3 800.27萬公頃,2010年的用水總量則增長到1990年的1.11倍。兩者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86%和0.63%。
由以上各種自然輸入要素的絕對量增長速度可見,各自然輸入要素的生態效率中最快的是建設用地生產率,最慢的是能源消耗產出率。而由快到慢的排列順序依次是建設用地產出率、用水產出率、二氧化硫排放產出率、廢水排放產出率和能源消耗產出率。
中國就業人員在1990—2009年平衡增長,在2010年稍有下滑,年均增長率達到1.47%。如果把就業人員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與各種自然輸入要素的生態效率的增長速度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建設用地產出率和用水產出率的增長速度要快于就業人員產出率,而二氧化硫排放產出率、廢水排放產出率以及能源消耗產出率的增長速度均慢于就業人員產出率。生態效率和就業人員的產出率變化趨勢(見圖1)。
從以上生態效率的歷史變化趨勢可見,要減少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各種自然輸入要素的生態效率都有待提高,尤其是需要大幅度提高能源消耗產出率、廢水排放產出率和二氧化硫產出率。
參考文獻:
[1] Hoh,H.,Scoer,K.,Seibel,S..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in German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M].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Germany,2001.
[2] 邱壽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生態效率研究[J].能源與環境,2008,(4).
[3] 顧曉薇,王青.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壓力指標及其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5.
[4] 劉華波,楊海真,顧國維.基于生態效率建立中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考[J].四川環境,2006,(2).
[5] 廖紅,朱坦.生態經濟效率環境管理發展的關系探討[J].上海環境科學,2002,(7).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