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網絡時代,網絡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機遇和挑戰,如何利用網絡的特點,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創新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也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教育領域的新的課題。從網絡時代特點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創新大學生網絡教育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教育;網絡;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311-02
當前,在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的時代,網絡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中國社會信息化進程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對于大學生群體,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心理發展和道德觀念的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其中既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網絡的迅猛發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機遇和挑戰。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意見中指出:“各類網站要牢牢把握正確方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開發教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創新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網絡陣地的教育作用,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效性。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網絡的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沖擊
1.網絡的全球性、開放性、自由性為學生提供了學習、了解所有信息的平臺。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遍及全球。網絡文化傳播到每一個計算機終端,可以為每一個上網的用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網絡平臺給青年學生提供了學習的信息,大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學習、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同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紛紛利用這些有用的資源和網絡技術開展思想教育活動,網絡有助于創新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同時,因為網絡的具有平等性、自由性、開放性,使它不受地域、身份、國別的限制。一方面使得掌握這一技術主動權和控制權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著“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旗號,逐步把網絡作為他們宣傳西方的意識形態、西方的政治觀念、西方的價值觀念及西方文化的主陣地,他們企圖通過網絡在全球范圍內逐步樹立起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弱化別國國民的民族文化意識、國家和民族觀念。對于正在成長的青年學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我們的大學生能否戰勝這一外來的侵蝕,不能不說是一個挑戰。另一方面網絡在推動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一種極不道德的行為——網絡犯罪在不斷地滋生。一些人利用網絡通過假冒、偽造、仿造和發布假信息等手段進行網絡欺騙,還有網絡盜竊(主要是信息和數據的盜竊)、破壞計算機程序、制造和傳播計算機病毒、侵犯知識產權和個人隱私等等違法犯罪行為。此外,互聯網的極少數大學生網民對網絡達到了“一網情深”的地步,他們可以不吃飯、不休息、甚至沒有親人但是不能沒有網絡,因此,為了網絡他們寧可拋棄學業和親人,也不乏為了網絡而棄學,這也深深影響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在江蘇高校退學、吸毒大軍中有80%的學生是因為過度迷戀電腦娛樂、網上聊天所致。這表明,網絡對大學生者能否正確對待網絡,繼續堅持“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也是一個挑戰。
2.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平等的虛擬學習空間。網絡技術為人們提供了虛擬的社區,大學生在網上毫無顧忌地進行真實心態的平等交流,這對于德育工作者摸清大學生的思想并開展正面引導和全方位溝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網絡信息的傳播具有實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大學生可以同時和多個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動,從而提高思想互動的頻率,提高教育效果。也正是由于這種隱蔽性,“現實社會”中一些恪守道德規范在“網絡社會”中就顯得不具有約束力,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放縱自己,甚至有的“虛擬行為”有悖道德;有的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的角色中不能自拔,用網絡游戲中的角色感在填補現實社會中的空虛。
網絡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體的挑戰。所謂的環體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及其相應的設施。具體地講是指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一切外在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促進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助于約束人的思想品德的負發展,有助于規范人的思想品德。我們的傳統社會是一種相對封閉型的社會,因此,在沒有受到外來因素沖擊的情況下無論是國內的宏觀環境還是國內的微觀環境相對來說都是比較穩定的,這非常有利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和網絡社會化的到來,國內相對穩定的環境受到了異質文化——西方價值觀、世界觀的沖擊,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網上頻頻出現“談情說愛”、“坑蒙拐騙”乃至“行兇打劫”,此外,網上的信息泛濫、信息污染、信息騷擾、信息掠奪、信息的滲透與反滲透等也經常出現。如何凈化被污染的網絡環境,如何凈化被黑色信息所污染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這都是擺在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總之,面對網絡這把雙刃劍,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無視網絡帶來的信息垃圾,應該主動地學習網絡知識,研究網絡技術,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盡快構建一個新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努力開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3.網絡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為學生提供了新奇感和吸引力。 網絡文化呈現出形式是復合的,它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給思想教育的內容、形式等方面提供更廣泛的空間,極大地增強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但是網絡世界并不是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純潔,網絡世界中也有許多黃色的信息、暴力信息、頹廢的信息和宣傳西方政治色彩的信息。因此,如何正確地使用網絡,如何對待網絡上的信息,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這也說明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的。我們必須增強網絡意識,利用網絡加強倫理道德、理想和信念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針對西方國家的文化霸權主義行為、“國家主權過時論”的思想,進一步加強政治觀和民族文化意識方面的教育。
二、在網絡時代,如何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準確分析、把握網絡教育的前沿,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在網絡發展的巨大沖擊之下,必須創新教育觀念。在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樹立網絡教育的陣地意識,積極、主動地有效利用網絡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不斷地利用英語知識和網絡知識及其他高科技知識豐富和充實自己,在信息網絡化的潮流中扮演好引導者、傳送者、控制者的角色。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領網絡陣地,樹立“網絡育人”的理念,網絡陣地已經不單純是簡單的展示、介紹的“宣傳欄”。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得更為突出,在網絡中世界中,是通過對問題的探討和認知形成對客觀實際的認識,沒有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關系,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轉變角色,樹立平等的觀念,通過自己所掌握的網絡教育平臺,營造輕松、自由、和諧的教育氛圍,運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創造有利于吸引學生的網絡內容,達到育人效果。對于網絡的負面影響,教育工作者需要從思想上重視它,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克服。比如近階段以來,全國開展了清理黃色網站,杜絕手機色情的傳播的行動,為青少年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利用網絡這一現代化手段,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從被動型到主動型、封閉型到開放型、灌輸型到引導型、服從型到選擇型、單向型到交互型的轉變。只有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才能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時俱進、適應形勢的發展。
2.掌握網絡輿情、正確分析趨勢,創新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在網絡條件下,創新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增強教育時代性和實效性。傳統的思想教育側重于面對面的傳授、啟發,在網絡時代,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開放網絡教育網站,設立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方式的網絡欄目,傳播健康的、符合時代要求的知識,充分利用網絡交流平臺,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基本狀態,不斷地增強內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大學生充滿著熱情與激情,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尤其對社會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感興趣。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結合社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來進行,從思想上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問題,解答他們的疑惑,提高其辨明是非的能力。大學生網絡學習不具備強制性,因此,為了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網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具有時代感,符合當代學生的認知心理和網絡的先進傳播技術和手段,引起學生的共鳴。
3.搭建培訓平臺、學習網絡技術,建設網絡教育隊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狀況要求,高校必須迅速組建一支擁有深厚的德育理論功底、熟練掌握網絡技術、熟悉網絡文化特點,能夠在網絡上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隊伍。在現階段,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遠大的理想信念和豐富的德育理論知識,還要具有網絡技術和信息素質,具備敏銳的信息意識、較強的信息甄別能力,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熟練篩選、鑒別、使用網絡信息。目前,對網絡的監管機制并不完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自動自覺擔負起引導輿論導向、監控網絡思想問題動向的重任,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通過收集、分析網上信息,及時發現大學生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迅速抓住思想問題的關鍵,并采取有效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高校要重視和加強對網絡建設的重視,建設數字化校園,完善網絡體系,充實網絡內容,不但要服務學生,更要成為教育學生的陣地。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運用網絡技術的能力,達到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少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2).
[2] 王淵,丁振國.關于網絡時代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的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8).
[3] 徐建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4] 韓劍鋒,孟明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綜述[J].消費導刊,2009,(3).[責任編輯 陳 鶴]
收稿日期:2012-09-18
作者簡介:周軍(1984-),女,安徽安慶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