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引起國際社會對銀行業資本緩沖的周期性的廣泛關注。在弄清商業銀行資本監管順周期形成機制的基礎上,構建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對中國商業銀行資本緩沖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2000—2011年,中國上市銀行資本緩沖具有逆周期性,而股份制銀行具有順周期性。政府在短期內注資和上市融資等資本補充渠道,是中國商業銀行資本緩沖表現逆周期性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資本緩沖;逆周期性;資本充足率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054-04
引言
在金融危機后,資本監管順周期性引發的風險成為理論界熱議的話題,經濟周期的存在使金融體系在經濟擴張時期積聚風險,并且在經濟衰退時期集中釋放,從而加劇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的波動。
金融危機前,國外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巴塞爾協議順周期性進行研究。Aguiar Drumound(2007)對巴塞爾Ⅰ和Ⅱ的順周期性進行了比較,發現模型中的資本監管規則越接近協議Ⅱ的規定,經濟周期波動被放大的程度會越明顯。危機后,國外學者拓寬了研究的范圍,認為金融體系順周期是加劇本次危機的重要因素。首先從集中于研究資本監管的順周期性,擴展到研究金融體系順周期性的形成機制和相關因素;其次研究重點從是否具有順周期性,發展到如何緩解順周期性帶來風險及如何建立適合的逆周期政策機制。
因此,在當前中國銀行業逐步與國際接軌的形勢下,研究商業銀行順周期性形成機制及宏觀經濟變動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方式和程度,對于中國銀行業穩健發展和國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銀行資本監管順周期性形成機理
(一)基礎因素:經濟周期的順周期性
從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發展情況來看,經濟體系的脆弱性與宏觀經濟周期密切相關,這一相關性是通過經濟繁榮時期,信貸迅速擴張,產生泡沫的資產價格中所體現的,這也就是金融系統內在的順周期性。經濟繁榮階段的信貸增長,推動了資產價格的上漲,使得經濟更加繁榮,如此形成了金融經濟系統內部的周期性,這種高度相關以金融波動的方式在金融系統中釋放,造成金融系統的大幅波動,在經濟衰退時引發金融危機。此次次貸危機爆發也就是金融系統的順周期性的表現。
(二)根本因素:銀行信貸行為的順周期
銀行的信貸行為對其資本監管變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銀行信貸資產規模的變動對其監管資本要求的變動。在經濟繁榮時期,企業盈利能力增強,信用評級上升,銀行有主動擴張信貸規模的傾向,從而使得銀行信貸資產規模的增大,必然導致監管資本的上升,消耗銀行的緩沖資本。在經濟衰退時期,為了規避風險,銀行會減少其持有的風險較高的資產,如與宏觀經濟相關性高的貸款,轉而增持收益穩定的投資產品,使得銀行不同風險等級資產之間相互轉移,其資產結構發生變化。這樣金融系統的流動性降低,信貸發放減少。
從下頁圖1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講話之后,中國經濟波動的軌跡總體上和銀行信貸的波動軌跡趨于一致。
(三)加劇因素:巴塞爾協議監管規則的順周期性
1.巴塞爾Ⅰ資本監管要求的順周期性。巴塞爾Ⅰ創立了統一的銀行資本監管國際標準,要求銀行加強風險管理,建立基于風險的資本管理體系。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率先實施了該協議,卻遇到了經濟的衰退。各國監管當局和學術界的學者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給出了不同的解釋。首先,在經濟衰退時期巴塞爾Ⅰ中的資本監管要求會導致更為嚴重的信貸緊縮,從而使得經濟進一步衰退。其次,巴塞爾Ⅰ中的資本監管要求會使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度量具有順周期性。最后,巴塞爾Ⅰ中的資本監管要求的順周期效應是不對稱的。
2.巴塞爾Ⅱ資本監管要求的順周期性。巴塞爾Ⅱ在巴塞爾Ⅰ最低資本要求的基礎上,增加了外部監管和市場約束,對銀行風險管理建立起三大支柱的監管框架。巴塞爾Ⅱ增強了資本與風險之間的敏感度,使風險大的銀行和風險小的銀行在資本充足率上有明顯差異。然而多數研究認為巴塞爾Ⅱ其框架的周期性,會通過影響銀行的信貸行為而放大經濟周期,加劇經濟的波動。
二、中國商業銀行資本監管的表現
(一)中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現狀
近幾年來,中國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有了顯著提高,除2009年初深圳發展銀行外,其他均達到10%以上。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一般要低于城市商業銀行,主要是銀行的融資成本和抗風險能力會受到其資產規模的影響,規模大的銀行其市場信譽較高,一般具有政府的隱性擔保,較易獲得投資者信心,可以持有較低的緩沖成本。
截至2012年6月末,中國上市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2.73%,核心資本充足率9.97%;國有控股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3.09%,核心資本充足率10.32%;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11.4%,核心資本充足率8.44%;城市商業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3.94%,核心資本充足率11.36%,均超過新協議的要求。
(二)中國商業銀行資本緩沖的順周期性檢驗
1.模型的選擇及構建。先前較多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分析資本約束對銀行信貸行為和經濟的影響。Ayuso,Perez和Saurince(2004)運用西班牙銀行1986—2000年的數據,得出經濟周期與超額資本充足率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本文將沿用其理論模型。假設銀行的資本遵循如下動態過程:
其中,銀行當期資本水平Kt前期資本額Kt-1及當期資本變動It的影響,當期資本變動包括留存收益及股票發行等外部來源。
從現有文獻來看,銀行持有成本的原因主要包括持有資本的成本、銀行破產成本、外部來源資本的調整成本。則銀行持有成本為:
基于商業銀行的盈利性,其經營的目標必然是追求綜合成本的最小化,則建立最優化模型:
通過求解一階導數可知,最低成本是
從公式兩端減去最低的資本監管要求,則資本緩沖可用觀測值和預期誤差項表示:
由上述的推論可知,銀行緩沖資本受到三種因素的印象:一是銀行調整成本,即前期資本緩沖額;二是銀行破產成本,即不同銀行的風險偏好;三是銀行機會成本,即如將資金不投資在自有資本上,其他投資渠道可獲得的利潤。同時,銀行的緩沖成本還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
根據上述以銀行資本緩沖行為理論模型為基礎,考慮到銀行在決定自身資本緩沖水平時,會考慮其本身的貸款需求大小及其資產規模的影響,因此本文另外加入一些控制變量,建立如下實證檢驗模型:
其中,表示銀行i在t期的超額資本充足率,即其資本緩沖,為,當為Bufi,t大于零時,資本緩沖為正;反映出銀行不受監管約束時持有的超額資本,接下來本文將考察經濟周期對這一變量的影響。
解釋變量:(1)Bufi,t-1表示銀行i第t-1年的資本緩沖,反映其持有資本緩沖的調整成本;(2)NPLt-1為不良貸款率的一階滯后項,表示資產的風險。由于銀行的資本是用來抵抗未預期到的資產損失,因此前一期的不良貸款率可以衡量貸款平均風險水平,銀行可據此來調節其本期資本的持有以防范風險;(3)GDPt為GDP的增長率,表示經濟周期指標;(4)ROEi,t表示銀行i第t年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用來表示銀行持有資本的成本;(5)Asseti,t表示銀行i在t年資產總額的對數;(6)Loani,t表示銀行i在t年貸款總額的對數,反映市場上貸款需求。
2.樣本數據的選取及統計描述。本文以16家全國性及地區性上市銀行作為樣本,其中包括5家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8家股份制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3家地區性商業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考察的樣本區間為2000—2011年,樣本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
國有控股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十年間的平均資本緩沖值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圖2所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2002年和2003年國有控股銀行的資本緩沖水平低于股份制銀行,而在2004年以后國有控股銀行的資本緩沖水平有顯著提高,不論是增速還是絕對水平都明顯高于股份制銀行。具體來看,國有控股銀行中,交通銀行、中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一直比較高,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在2004年以前資本充足率一直低于8%的最低資本監管要求,但之后有顯著提高,可能是由于國家注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原因。股份制銀行中,平安銀行直至2007年末其資本緩沖水平仍然低于0,而后受到《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的約束,資本緩沖水平有所回升。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較為理想,并逐年有總體穩步上升趨勢。
3.總體面板數據回歸分析。本文運用Eviews7.0 對全樣本銀行數據進行回歸分析,表1給出面板數據模型的回歸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銀行資本緩沖水平與GDP增長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保持其他控制變量不變,在1%的置信水平下,GDP增長率每增長1%,銀行資本緩沖水平增長17.14%。這一結果與Ayuso和李文泓的研究結果正好相反,這說明中國上市銀行的資本緩沖呈現逆周期性。然而在2000—2011年中國并未實施逆周期資本監管政策,其原因可能來自于資本補充的周期性。剝離不良資產、匯金公司注資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與資本充足率。2007年前中國政府對商業銀行進行財務重組以消除歷史壞賬,同時各銀行通過多種渠道來補充資本金,以達到監管部門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從而提高自身資本充足水平。從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開始,為避免經濟環境繼續惡化,中國銀行向實體經濟中注入流動性和大量貸款,而當資本金補充渠道受到阻礙時,前期的信貸擴張導致資本充足率普遍下滑。這樣看來,導致中國商業銀行資本緩沖有逆周期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特定制度背景下政府行為和資本補充渠道等。
本文再對股份制銀行的數據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從上頁表2我們可以看出,GDP增長率與資本充足率呈現負相關關系,表現為資本監管的順周期性,說明政府注資是短期內銀行快速提高資本緩沖的重要外在途徑。同時我們也可看出,國有控股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市場地位上存在顯著差異,其產權結構的不同導致對風險偏好,受監管壓力影響程度的不同,使其資本緩沖與經濟周期存在不同關系。
從上頁表1可知,銀行資本緩沖水平的滯后項系數為0.5403,在1%的置信水平下通過t檢驗,說明當期資本緩沖與前期資本緩沖有著高度的相關性,驗證資本緩沖水平具有動態的連續性,體現出調整成本的存在。在信息不對稱的時,如通過發行股票融資可能會傳出銀行經濟價值負面信息,則可能會使得銀行舍棄有價值的投資項,而在經濟衰退時融資的成本高,故前一期的資本緩沖水平與當期水平有正相關關系。
不良貸款率與銀行資本緩沖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不良貸款率直接決定了銀行資產的結構,同時決定了風險加權資產的大小,從而影響資本緩沖水平的高低。當銀行面臨較高風險時,則最低資本要求增加而導致資本緩沖水平降低。
凈資產收益率回歸系數為正,但只有股份制銀行的數據顯著。監管當局嚴格控制商業銀行的利潤分配,隨著經營效益的好轉其內部資本累計能力增強,資本緩沖水平得到提高。
資產規模Asset與緩沖資本存在負相關關系,通過置信水平10%的t檢驗,表明大銀行資本充足水平較低。銀行的規模與超額資本成反比,大銀行市場信譽較高,較易獲得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結論與建議
本文主要結論如下:(1)股份制銀行資本充足率變動具有顯著的順周期性,在經濟上行時超額資本增加,對經濟增長起到了推動作用;在經濟下行時資本充足率下降,導致信貸緊縮,從而放大經濟衰退,加劇經濟失衡,造成系統性風險上升。(2)中國商業銀行資本緩沖的逆周期性主要是由于政府在短期內注資或者其他途徑改變資本結構驅動的。(3)前一期資本緩沖水平、不良貸款率和銀行規模與銀行資本緩沖水平之間有較為顯著相關性。本次金融危機之后,監管當局正考慮實施逆周期政策以緩解順周期性。對此,我們建議:1)監管當局在進行資本監管時應增加宏觀審慎的視角,建立依經濟周期而調整的動態資本金,經濟繁榮時增加對特定高風險行業的信貸風險權重,在經濟衰退時減少對該資本要求。2)商業銀行應不斷完善并建立長期有效的資本補充機制,注重資本質量并提高資本吸收損失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Ayuso,J.,Perez,D.and Saurina,J.Are capital buffers pro-cyclical? Evidence from Spanish panel data[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
diation,2004,(13):249-264.
[2] Bernanke,B.and Lown C.,1991,The Credit Crunch,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1991:39-205.
[3] Edize,T.,Michael,I.and Perraudian,W.,1998.“The Impact of Capital Requirements on U.K.Bank Behaviou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ctober:15-22.
[4] S.Acharya.Charter Value,Minimum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Deposit Insurance Pricing in Equilibrium[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6,20(2).
[5] T.S.Campbell.Optimal Investment Financing Decisions and the Value of Confidential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79,14(5).
[6] W.J.McNally.Open Market Stock Repurchase Signal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1999,(2).
[7] 巴曙松,朱元倩.巴塞爾資本協議Ⅲ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8] 黃憲,魯丹.銀行業資本監管對中國宏觀經濟波動效應的實證研究[J].經濟評論,2008,(3):48-53.
[9] 李文泓,羅猛.關于中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順周期性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0,(2).
[10] 李文泓.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的逆周期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11] 柯孔林,馮宗憲,陳偉平.銀行資本緩沖的逆周期行為分析——來自中國上市銀行的經驗證據[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
(3):70-78.
[12] 孫連友.商業銀行親周期性與信用風險計量[J].上海金融,2005,(3).
[13] 周小川.關于改變宏觀和圍觀順周期性的進一步探討[J].金融時報,2009,(3).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