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
摘要:指出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發展,人造林的規模和數量也在逐年增長,但除了緩解了自然壓力,也因人為和環境因素而出現了經濟和生態價值較低的低質低效林。基于此,研究了低質低效林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和有效的改造措施。
關鍵詞:低質低效林;評價體系;改造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8)05-0183-02
1 引言
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形式,在政府部門的推動下,公益林等形式的人造林逐漸成為生態恢復和經濟效益的一部分。但從實際的種植效果和形勢來看,質量和效益低的林業問題也逐漸顯現。這些問題都需要對評價指標體系和改造模式進行分析,以期為林業資源建設提供保障。
2 低質低效林評價指標體系和改造模式分析
低質低效林的出現是由防護林衍生而來的,而隨著森林種植面積的增加問題也越發嚴重,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種,分別是土壤、水分以及氣候等自然因素的變化使得災害程度加深、人為種植環境下因對種植環境和要求的認知不清以及林業結構過于單一都是形成低質低效林的原因。針對這一現象,對評價指標體系和改造模式的分析也逐漸成為主要的研究方向。評價指標體系目前的資料較少,一般是從生態條件和立地條件兩方面人手,又將其細分成種類多樣性、結構和穩定性,但整體的效果并不十分好。而改造模式的研究和推行是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初期是對低質低效林直接進行砍除,之后逐漸地發展成全面改造、局部改造、種植改造、選擇性砍伐改造以及封禁管理五種。但由于方法對應的森林樣式不同,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因地制宜[1]。
3 評價指標體系和改造模式的具體措施
低質低效林對我國森林資源的生態和經濟效益會造成嚴重地阻礙作用,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應從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和改造模式的應用出發,降低低質低效林出現的幾率,具體的措施如下。
3.1 建立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
低質低效林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具體的過程可以分成幾個步驟。第一步,遵循評價指標的選擇原則。低質低效林的出現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響,給指標的選擇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所以,遵守一定的原則是保證體系建立的關鍵。一是遵守科學性原則,從林木的表現形式和內部因子的變化人手,歸納總結以科學的方法建立指標體系,對低效低質林進行更細化的等級劃分。二是遵守系統化原則,將指標體系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各級分化的指標要避免出現重復和冗余,信息要最大程度上保持完整并涉及到普遍的因素種類,以便為評價和分析林木情況提供豐富和準確的信息來源。三是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要具有操作性,技術應用、檢測情況以及經濟性都要量化,提高體系的可行性。四是低質低效林的評價指標種類繁多,要求具有層次性,并且能客觀準確地反映評價林木情況。
第二步,評價指標的篩選方法。普通情況下,常用的篩選低質低效林指標的方法有頭腦風暴、專家咨詢和會內會外3種。首先,頭腦風暴法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指的就是思維聯想方法,在篩選低質低效林指標的進程中可以組織相關的人員5~10人對低質低效林指標提出和思考,會議中提出的各項設想要全部如實記錄下來,為指標的確定提供多樣化的方案。其次,專家咨詢指的是匯總行業內的專業人員意見,通過匿名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判斷,這一方法的優點在于時間較為充分可以反復地進行總結和歸納,分析出的結果可行性較強。最后的會內會外方法就是綜合會議和個人的思考結論,最大限度地對評價低質低效林的指標進行篩選,結果更具有專業性和可行性。
第三步,建立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上面兩個步驟的積累,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可以由一級和二級構成,也就是準則層和指標層兩級。準則層的內容要包括林分質量、立地條件、防護功能、生態功能以及森林群落的抵抗力,而指標層則是對準則層進一步細化,像林分質量下分就是平均樹高、順密度以及覆蓋率等。具體的運行需要借助層次分析方法建立矩陣進行計算[2]。
3.2 應用合適的改造模式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低質低效林改造的前提,在長期的應用研究中需要對原則進行確定,分別是對現有植物進行保護、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多樹種種植以及合理進行砍伐,具體的改造模式有以下幾點。
3.2.1 依據評價指標和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樹種
從上文對評價指標體系的分析中可明顯的發現,栽種樹木種類和適應的環境可以直觀地體系中查找,所以為了減少地質低效林的存在首要的一點就是根據指標和環境選擇合適的樹種。從環境來看,可以分成鄉鎮和城區。對于城區的人造林而言,很大一部分都是以觀賞性強的樹種為主。在選擇合適的樹種時,要適當的將鄉土樹種引進,注重落葉、闊葉樹種的搭配提供季節性景觀的同時形成混交林帶減少低質低效林的出現。現階段的市內樹種選擇大部分都是以高大的樹種為主,既能夠遮擋陽光又增加了種植種類的豐富,生長速度和成活率也很高,可以有效地控制低效林的產生。此外,為更合理的選擇樹種要根據實際種植區域進行選擇像公園內可以在道路的兩旁栽種高大的樹木種類。對于鄉鎮選擇的樹種要兼顧評級指標中的生態性和經濟性,以鄉土樹種為主是低脂低效林形成混交的形式,防止因樹種單一造成大面積效益和質量的下降。
3.2.2 培育優質樹苗
低質低效林的出現除了需要根據種植環境選擇樹種外,優質樹苗的培育也是減少不良林木出現的方法。一是,選擇抗病性和適應性良好的育苗品種,在播種之前對種子進行消毒。催發種子時可選擇物理方法或化學方法,如物理法主要是通過調整水的溫度處理,冷水適合楊樹和榆樹等種子較小的樹木,溫水適合包衣較厚的種子,而化學法更適合表面帶有蠟質物和發芽困難的漆樹等樹木。二是,選取合適的育苗時間,樹種不同對時間和溫度的要求也有差別,按照苗木的生長特點包含了三個時間段,分別是春播、夏播和秋播。春播的樹種盡量要將時間前移,土壤溫度可達5℃即可育苗,夏播則與之相反需晚播,而秋播要在土壤凍結之前播種完成。三是,苗木生長需要的養分僅依靠土壤自給是遠遠不夠的,要想縮短樹苗的成長周期就要在合理的范圍內施加基肥。基肥的施加可以在深耕和整地的階段進行,做好使用有機肥,以免化學肥對土壤造成污染,一般施加的肥量要達到5t左右。另外,為了保證育苗的養分充足,工作人員定期地對苗圃的情況檢查,發現肥力不足的問題要追加表面施肥,以高效增速肥為主,施加三次左右即可。
3.2.3 防止病蟲害的影響
低質低效林的產生于病蟲害的影響不無關系,想要減少不良林木群落的范圍就必須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森林群落的抵抗力指標就對不同樹種的抗病蟲害明確的有所標示,在實際的改造過程中可以采用化學和生物防治相結合的模式,有效地減少病蟲害的影響。從化學防治的角度而言,雖然存在污染環境的問題,但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較高的防治效果。在進行化學防治的過程中,要合理地使用農藥。森林病蟲害的種類很多,先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性能的農藥并對濃度合理配比。接著,定期更換農藥類型,混合使用農藥。長時間的使用同一種藥劑容易使病蟲產生抗藥性,所以要在藥效不明顯時及時更改農藥種類。病害和蟲害的發生常會表現為不同的形式,發生的機理也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將兩種以上的藥劑進行混合,同時對多種的病害和蟲害防治。此外,在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時要根據藥劑、樹木的特點選擇施藥的方法,常見的方法有低容量噴霧和噴煙兩種形式,前者多應用于大面積的林業防治中。而從生物防治的角度而言,改變人造林單一樹木種類的現狀,構建混交林,形成更完整的生物系統,對病蟲形成自然的保護屏障。然后,利用昆蟲治理病蟲。自然環境下有益昆蟲可以消滅病蟲,常見的昆蟲有瓢蟲、螞蟻、胡蜂等。而且還有一些寄生的昆蟲可以直接將蟲卵寄生到害蟲的幼蟲、卵以及繭內,減少病蟲的數量。再有,可以利用微生物進行防治。
4 結語
低質低效林的存在影響了我國林業的發展質量和速度,為了緩解這一問題可以從建立評價指標和應用合適的改造模式出發,有效地降低低質低效林的范圍。
參考文獻:
[1]周逸芳,蘇俊武,李衛沖.低質低效林優化改造途徑分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6,46(1):34~36.
[2]李蓮芳,韓明躍,鄭畹,等.云南松低質低效林的成因及其分類[J].西部林業科學,2015,38(4):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