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環保是中國經濟調整的真正拐點。環境惡化無以復加危及民生,促成兩會提案扎堆,標志著不能一個勁提“發展是硬道理”,繼之而起的肯定是國策大調整。
今年兩會期間,僅政協就有458個提案涉及生態文明。關于霧霾、環保的提案、說法,言語之深刻尖銳,表態之決絕,足見用“痛心疾首”已難以形容事態的嚴重性。人大代表鐘南山根據美國對幾十萬人進行26年跟蹤顯示的數據分析發現,“如果PM2.5增加10微克/立方米,一般來說肺癌患病率平均增加20%”,這還是建立在美日等PM2.5濃度相對較低(低于75微克/立方米)基礎上做出的回歸分析,而中國的現狀要惡劣得多(早遠超75微克)。
目前中國腫瘤發病率為285.91/10萬,平均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且近20年來呈現逐年年輕化及發病率和死亡率“三線”走高之勢。另據香港醫生統計,PM2.5每立方米增加10個微克,呼吸系統疾病的住院率可以增加到3.1%。灰霾從25個微克增加到200微克,日均病死率可以增加到11%。上述預測若真的兌現,對家庭、社會乃至國家財政都將是極為可怕的。當下極度激化的醫患關系,根源就在于政府對衛生事業投資僅約占GDP的5.5%,甚至低于發展中國家6%的平均最低水平,一旦全社會醫療需求以幾何級數增長,未來財政壓力可想而知。然而,問題的嚴重性還不止于此。
鐘南山在會上公然“開炮”,為億萬民眾代言:“管你什么和諧社會,管你什么綱領的,人最關鍵的一個是呼吸的空氣,一個是吃的食物,一個是喝的水。這些都不安全,什么幸福感都沒有?!边@句話已不再“一針見血”,而是“一針見骨”了。顯然,若老百姓連最基本的生存權都得不到保證,假如天空、土壤、地下水都有毒、有害,人還怎么活?
客觀上,環保問題之所以近一兩年陡然嚴重,其實是多年“世界工廠”量變到質變的積累。中國生態環境承受了三次比較嚴重的沖擊波:第一次是發軔于1980年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第二次是1992年開始的新一輪經濟高速增長,第三次是2002年下半年開始的新一輪重化工業急劇擴張。這三次沖擊波一次比一次迅猛,一次比一次強烈,并相互疊加,終于使中國環境污染走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改革30年,經濟以年均9.9%的增速高歌猛進,環保一再讓位于GDP,已被逼到了退無可退的墻角。換個角度,環保極限觸動了近30年的硬道理——發展經濟,這將是一個方向性的根本調整。然而,令人回味的是,當某代表當面背誦自創的《沁園春·霾》:“北京風光,千里霧霾,萬里塵飄……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美女戴口罩”,有代表的反應是會心的一笑,“那個時候(我小時候)沒有PM2.5,但是有PM250。”
這一笑中暗含了多少復雜心緒,老百姓或許無從揣測,然而當“身體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假的”成為國人扣招呼的常態,環境治理的緊迫性已毋庸多言。事實上,中國這些年重蹈了西方的覆轍。當年英國、美國、日本都是先污染后治理、先死人后立法,中國的路徑概莫能外。1952年12月5日9日,英國倫敦被“豌豆濃湯”(黃色霧霾)所籠罩,其直接原因是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塵煙污染。這場持續5天的霧霾,官方統計死亡人數4000人,而民間普遍認為真實數據為12000人。由煤炭支撐的工業革命要了英國人的命,也促成了1956年《空氣清潔法案》的強制推行,不斷修訂并沿用至今。
與英國污染主要來自煤炭不同,美國洛杉磯1940-1960年發生的光化學煙霧污染,其元兇是機動車尾氣,當時洛杉磯54%的揮發性有機混合物、76%的氮氧化物及97%的一氧化物均來自機動車,這與美國經濟以汽車社會為基礎休戚相關。隨后,當地政府出臺一系列限制機動車排放方案,美國也于1970年通過了《清潔空氣法》,直到1980年代,這種棕色、朦朧又有刺鼻氣味的大氣污染才漸漸褪去。
二戰后日本專注發展經濟,忽視環保,使民眾深受其害,大量燃燒石油,硫氧化物污染日益嚴重,迫使日本于1962年制定了《煤煙限制法》。這些均是中國的前車之鑒。實際上,PM10年均濃度與與GDP之間有著內在聯系,目前中國人均GDP為500美元左右,相當于美國1 950年初、西歐1 960年初和日本1970年初水平。然而,由于中國工業化規模更大,方式更惡劣(承接全球產業鏈轉移的代工制幾乎把全世界的污染都集中到了中國,留給了中國人民),所以中國所面臨的局面,其緊迫度將遠甚于以上發達國家。不過,由于目前尚無明顯的直接死人,各方關注還停留在緊急呼吁階段,因此,估計大方向的調整也不會立馬就動。
然而,這并不能成為中國暫時還可“松一口氣”的理由。日本治理污染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即是自1960年后開始,日益高漲的民間輿論與席卷全國的“反公害”市民運動,以及推波助瀾的新聞界,成為日本環保出現轉折的關鍵因素。目前,中國國內民意已開始萌動。而即便對國內輿論可以選擇性“無視”,環境污染也已不再是國內問題。中國治理環境污染的時空背景與西方當年相比,已天翻地覆。經常的大面積霧霾—高達145萬平方公里,世所罕見,地球村已經顯得太小了。最近日韓輿論已起,紛紛把其國內空氣質量下降歸因于受中國“連累”。日媒宣稱中國不僅被黃沙籠罩,隨之而來的PM10微粒子已經超過世界保健機構規定標準的35倍,甚至直接渲染中國黃沙突襲東京;歐洲更是將中國視作全球最大的“疫區”。因此,若出現國際輿論的圍剿,屆時內外均將極為被動。
這是有關方面不得不直面的現實,而殘酷的現實將倒逼國策調整??此坪暧^、高深的國策,其生命力來自哪里?只能來自生活本身。如果沒有如此嚴重的霧霾,美國大使館每天公布PM2.5指數,除了被扣上“干涉內政”的帽子,還能奈何得了誰?就此而言,霧霾、環保是中國經濟調整的真正拐點。環境惡化無以復加危及民生,促成兩會提案扎堆,標志著不能一個勁提“發展是硬道理”,繼之而起的肯定是國策大調整。而兩會以民生為切入口,開始展現參政、議政本質的真正“回歸”,則預示著政治拐點亦將嶄露頭角。